在三国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有一位堪称枭雄的人物,他就是司马懿。司马懿此人极为懂得隐忍之道,就仿佛一条暗中蛰伏的蛟龙,一直在等待着时机的到来。要知道,在当时复杂的局势下,各方势力相互角逐,争斗不断。而司马懿却能在诸多势力的夹缝中,凭借着自己的隐忍,一步步积攒实力,谋划布局。最终的结果是,天下的归属竟然落到了司马家的手中。尽管他在这个过程中,做出了违背“洛水之盟”这样饱受争议的举动,但从最后的结局来看,他无疑成为了人生的赢家。毕竟,在那个乱世之中,能够夺得天下大权,掌控局势走向,这份成就足以让他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极为浓重的一笔。
李靖可是相当厉害的人物,他位列武庙十哲之中呢,这武庙十哲那可都是在军事方面有着卓越成就、备受尊崇的人。而且,他还是唐朝首屈一指的名将哦,在唐朝众多名将当中那是极为突出的。他对唐朝一直都是忠心耿耿的,始终坚定地守护着唐朝呢。还有哦,大家都熟知的托塔天王,其原型就是这位李靖啦。
司马懿和李靖,这是处于不同时代的两个人物,他们在历史上所获得的评价也是各有不同的。那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呢,就是李世民为什么会把这两个时代不同、评价也不一样的人放在一块儿来说呢?这其中的缘由确实值得我们去探究一番。
公元645年的时候,李世民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那就是要给高句丽一个教训。要知道,在这之前,隋炀帝已经有过三次对辽东也就是高句丽所在地区的远征行动了。而到了这个时候,李世民毅然决然地发动了第四次针对高句丽的大规模出兵行动。
在即将出征之前,李世民特意前往探望正卧病在床的李靖,其目的是要向李靖询问有关此次作战的具体方案。当时的李靖因病躺在病榻之上,身体状况不佳,而李世民深知李靖作战经验丰富、谋略过人,所以即便在临行的当口,也不忘前来向他讨教这关乎战事成败的作战方案呢。
关于李世民和李靖的这次对话,在《旧唐书》以及《隋唐嘉话》当中的记载是存在差异的。下面就来具体说说其相关记载被翻译之后的情况。
据《旧唐书》记载便是如此说法。
李世民说道:“大唐这偌大的天下,其中有一半可都是靠征战打下来的呢。你瞧瞧,南部、西部、北部这些地方,那可都是李靖你给平定搞定的。现如今呢,就只剩下东边的高句丽还未拿下了,李靖啊,你就顺带着也把它给打下来吧。”
李靖说道:“我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能力,之所以能有如今的这些情况,那可都是仰仗着皇上的恩威,我们也不过就是跟着沾了些光罢了。您看现在呢,我这身体状况也不太好,可即便如此,我还是满心愿意跟随大军一同出征的,真心希望皇上能够给我这么一个机会。”
李世民心中满是感恩之情,可当时李靖的身体状况极为不佳,差到随时都有可能离世而去,就如同随时会驾鹤西去一般。鉴于这样的情况,李世民便拒绝了李靖可能有的一些行动安排之类的,只是让他好好休息调养身体呢。
在《旧唐书》这部史籍当中,有涉及到李靖和李世民之间对话的相关记载,不过呢,在它的内容里面压根就没有提及“司马懿”这个人哦。然而与之不同的是,另一部书《隋唐嘉话》就提到“司马懿”了,并且还对与之相关的一些过程进行了描述呢。
据《隋唐嘉话》所记载的内容来看,情况是这样的。
李世民打算对高句丽展开远征行动,于是便派人前去邀请李靖,目的是请李靖前来一同商议相关的军务事宜。
据使臣回来后所述,李靖当时的状况已经十分糟糕,处于奄奄一息的状态,所以没办法前来了。
李世民得知相关情况后,表示已经知晓了,并且明确说道,他会在第二天亲自前往去探望。
当李世民来到李靖的府上后,先是和李靖随意地聊了些家常琐事,就如同平日里老友相聚那般自然亲切。不过没过多久,两人便很自然地从这些家常话题转入到了正事之上,开始进入此次会面的主题内容。
李靖说道:“我如今这把年纪,身体也如同老骨头一般了。心里其实是很想跟着陛下一同去远征作战的。可我又实在担心,万一在这远征的路途当中,我这身体要是出了什么不幸的状况,那可就不好了。这不但会连累到皇上您,而且说不定还会对整个军队的士气产生不好的影响呢。”
李世民对某人说道:“这没什么要紧的。你看那司马懿,都已经七十多岁的高龄了,可依然还能为曹魏建立功勋呢。所以你同样也是可以做到的。”
公元249年的时候,已经七十岁高龄的司马懿发动了一场在历史上颇为有名的高平陵之变。在这场变故当中,司马懿对曹爽三族痛下杀手,进行了诛杀之举。而他的这一行为呢,实际上是为其子孙日后篡夺政权悄悄地打下了根基。
在高平陵之变发生之前,司马懿那状态简直就像是“奄奄一息”一般呢。他时常会口吐白沫,做出这样一副病弱不堪的样子,而他这么做其实是有着很深的用意哦,就是为了迷惑曹爽。不得不说,他这伪装的本事可真是相当厉害呢,把曹爽都给骗得晕头转向的啦。
李世民讲出那番话之后,李靖内心十分惶恐不安。在那种情况下,他实在没有别的办法,只能硬着头皮答应下来要随军一同出征,好让皇上能够安心,不再为此事担忧。
当一行人抵达河南的时候,李靖的病情愈发严重起来,身体状况已经糟糕到实在没办法继续前行了。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经过考虑,最终同意让李靖留在河南进行调养。
据史料记载,有这样一件事。当时皇帝轻轻拍着某人的后背,语气带着鼓励地说道:“你要努力,从前那司马仲达不也一直年老又患病嘛,可人家最后还是能够自我勉励,振奋精神,在曹魏朝廷建立了功勋呢。”这人听了皇帝的话后,赶忙叩首回应说:“老臣我这就带着病启程前行吧。”随后这人便出发前往相州,可没想到的是,等到达相州的时候,他的病情已经变得十分严重,严重到都没办法再继续前行了。只是这史料里提到的这个人具体是谁,文中并未明确指出,只知道有这么一段皇帝与他之间围绕着带病做事以及病情发展的相关记载呢。
通过前面所提到的那些内容,我们能够发现一个情况,就是《旧唐书》和《隋唐嘉话》在相关记载方面是存在不一样的地方的。那么这就不禁让人产生疑问啦,这两部作品到底哪一部所记载内容的准确度会更高一些呢?
《旧唐书》属于官方史料的范畴,而《隋唐嘉话》则是文人笔记。从史料性质这方面来讲的话,乍一看大家可能会觉得《旧唐书》肯定是更具权威性的,毕竟它是官方编撰的嘛。但实际上呢,情况却并非如此哦,并不是说《旧唐书》就一定在所有方面都比《隋唐嘉话》更具权威性啦。
《隋唐嘉话》属于唐朝文人笔记这一类,它的史料来源是比较可靠的哦。为啥这么说呢?那是因为,像《旧唐书》以及《资治通鉴》当中的不少内容,其实都是取材于《隋唐嘉话》这本书呢。
要知道啊,《旧唐书》里面并没有记载“李靖与司马懿”相关的事儿,但这可不意味着就真的没发生过。其实呢,官方的史料啊,在某些时候是会出现“选择性忘记”这种情况的哦。为啥会这样呢?主要就是为了维护帝王的颜面,有些事情可能就被有意无意地略过不写了呢。
暂且先把两部文献存在的争议放到一边,我们从实际发生的情况去考量,同时结合当时那种比较特殊的背景环境来看的话,李世民拿司马懿的故事去对李靖进行试探,这种可能性其实是相当大的呢。
李靖乃是唐朝时期极为著名的将领,他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那就是隋朝名将韩擒虎的外甥。在唐朝建立之初,李靖并没有站在支持唐朝的这一方,相反,他当时采取的是抵抗唐朝的态度呢。
话说李渊在晋阳起兵之时,有个叫李靖的人,他当时打算前往江南,去把李渊起兵这件事告知隋炀帝。可没成想,在他行动的过程中就被活捉了。这李渊得知情况后呢,一开始是想直接把李靖给处死的。好在关键时刻,李世民出面为李靖求情,也正是因为李世民的这番举动,李靖这才侥幸逃过了一劫,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呐。
在唐朝建立之后,局势尚未完全平定,仍有待实现全国的统一大业。这时候,李世民肩负起了征战北方的重任,他率领着军队奔赴北方各地,在诸多战役中充分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不断与各方割据势力展开激烈交锋,凭借着果敢的决策、出色的指挥以及将士们的英勇奋战,逐步在北方站稳脚跟,为唐朝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李靖也承担起了征战南方的使命。他带领麾下的将士们向着南方进发,在南方复杂的局势和不同的地理环境下,灵活运用各种军事策略,克服重重困难,与南方的诸多势力进行周旋对抗。经过一系列艰苦卓绝的战斗,不断扩大唐朝在南方的势力范围。就这样,在李世民于北方、李靖于南方分别开展的一系列征战行动下,唐朝逐步将南北各方割据势力一一平定,最终成功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大业,开启了唐朝历史上的新篇章。
在公元626年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对唐朝局势影响重大的事件,那就是玄武门之变。在这场变故当中,李靖的态度却显得有些模糊,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表态。要知道,当时各方势力的动向以及众人的态度那可都是极为关键的,而李靖这样模棱两可的情况,让李世民心里或多或少地感觉不太舒服呢。毕竟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大家的立场往往能反映出很多问题。
在公元630年的时候,有这么一件大事发生。李靖率领着军队展开了一场奔袭行动,目标直指阴山。在这场行动当中,李靖那可是相当厉害,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以及将士们的英勇奋战,最终成功地活捉了颉利可汗呢。要知道,在此之前,李世民可是经历过“渭水之耻”的,而这一次李靖活捉颉利可汗的壮举,无疑是狠狠地出了一口气,成功地洗刷了曾经的那份耻辱。
在这一场战役结束之后,李世民的心里那可真是如同打翻了五味瓶,各种滋味都涌上心头呢。一方面,成功俘虏了颉利可汗,这对大唐来说可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意味着边疆的威胁大大减小了,李世民自然是十分开心的。可另一方面呢,李靖在作战过程中居然抗命行事,完全没有把李世民的旨意放在眼里,这一点着实是让李世民心里头挺不痛快的。
在历史上著名的阴山之战后,出现了这么个情况。李世民呢,并没有对李靖给予赏赐哦。这其中缘由呢,说到底还是因为在面子上有些过不去。而李靖呢,那也是个很识趣的人,他察觉到了这其中微妙的状况,于是就主动把兵权交了出来,然后就安安稳稳地回到家里去养老啦,从此便渐渐淡出了那朝堂纷争的局面呢。
在公元635年的时候,那吐谷浑老是不安分,跑到边境来进行劫掠,搞得边境地区不得安宁。面对这样的情况呢,李靖就率领着足足15万的大军,兵分几路去出击应对。经过一番征战,最终成功地把吐谷浑给灭亡了。而打了这场大胜仗之后呢,李靖就再也没有带兵出征过了,而是选择了隐居在家中,过起了平静的生活啦。
李靖在作战的时候,其风格可谓是雷厉风行,一旦投入到战斗当中,那行动起来是相当迅速且果决的。而且,他特别擅长捕捉战机,总能在战场上敏锐地察觉到那些稍纵即逝的有利时机,然后果断出手。不得不说,就军事素养方面来讲,李靖是要比李世民更胜一筹的哦。也正因如此,他常常能够打出逆袭战呢,就是那种在局势看似不利的情况下,凭借着自身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对时机的精准把握,实现扭转战局,最终取得胜利的精彩战役。
在那之后的日子里,李世民亲率大军远征高句丽,然而此次征战的过程却并非一帆风顺,大军遭遇了诸多阻碍,最终结果是受到了挫折而未能达成预期的目标。待李世民归来之后,心中对于此次征战受挫的缘由十分疑惑,便想要弄个明白。于是,他向颇具军事才能且经验丰富的李靖询问其中的原因。李靖听闻李世民的询问后,并没有丝毫的犹豫和隐瞒,而是非常直接地回应道:“皇上啊,您若是想要了解这其中的详细情况,去问问李道宗便能够知晓了。”
在当时的情况下,李道宗向李世民提出了一个作战建议,那就是直接奔袭平壤。他觉得不应该在安市这里和敌军死磕,认为采取奔袭平壤的策略或许能有更好的战果。然而,李世民并没有听从李道宗的这一建议。之后呢,就出现了问题,唐军面临着粮草不足的困境,在这样的不利局面下,作战行动受到了极大的阻碍,最终遭遇了挫败。没办法,形势所迫,李世民只能率领军队无奈地班师回朝了。
李靖这个人打仗十分厉害,在军队当中那可是有着相当高的威望呢。大家想想看,李世民怎么可能不对此有所担忧害怕?要是李世民自己带兵去东征,结果在这个过程当中遭遇了挫折、遇到了困难,这时候要是李靖效仿曾经杨玄感那样起来造反的话,那李世民可就惨啦,这不就等于腹背都受到敌人的威胁了嘛,情况可就相当危急啦。
李靖已然到了垂暮之年,可即便如此,李世民心里也没底,他没办法确定李靖会不会像当年的司马懿那般情况。要知道,司马懿在人们都以为他年老体衰、没什么威胁的时候,却突然像是重新充满了活力一般,来了个大反转,还把和自己对立的曹爽给收拾了。李世民难免会担心,李靖会不会也在这垂垂老矣的状态下,突然做出类似司马懿那样出人意料的举动,把自己置于类似曹爽那样被动的境地呢。
李世民的这份担心其实是有着充分缘由的。在公元643年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太子李承乾竟然做出了谋反这样大逆不道的举动。结果呢,自然是没能得逞,被李世民给成功擒拿住了。而李承乾也因为这次谋反的行径,彻底失去了太子之位,被李世民废为了庶人,从此身份一落千丈。
在李承乾谋反这件事情当中,出现了一位颇为特殊的人物,那就是李靖的长子李德謇。这时候人们不禁会产生疑问,儿子都参与到李承乾集团这样严重的事情里面去了,作为父亲的李靖,难道真的是对此毫不知情吗?
李靖那可是相当厉害的高手,以他的本事,又怎么可能察觉不到呢。不过呢,这说到底是唐朝皇室自家内部的事儿,而且李靖这时候也已经上了年纪啦,就觉得犯不着去操心管这么多乱七八糟的事儿喽,索性就由它去吧。
在当年那场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当中啊,李靖的情况便是如此呢。要知道啊,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那可是有着明确的排名的,而李靖的排名是在尉迟恭之后的。其实呢,这当中也是有缘由的,就是和他在玄武门之变时的表现等情况相关,要是当时他在相关事情上的做法不是那样的话,或许他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里的排名也就不会排在尉迟恭之后啦。
第二点要提到的是,李世民其实并不是打心底里对那些功臣全然相信的。也就是说,虽然李世民在历史上有着诸多功绩,和功臣们也一同经历了诸多事情,但实际上,他并非是毫无保留地信任这些为他立下功劳的人。
当谈及皇帝和功臣之间的关系时,不少人往往会把李世民当作典型例子来讲。大家普遍认为,李世民对待功臣极为友善,他从来不会去诛杀功臣,而这恰恰彰显出了他身为帝王所拥有的那份自信。
那么,实际情况真的就像人们所认为的那样吗?其实并非如此。李世民确实有善待功臣的举动,这一点是没错的。然而,这并不代表他是真心实意地完全相信这些功臣哦。在某些情况下,一旦涉及到一些关键问题,该采取行动的时候,他可也是不会含糊的,照样会动手处理呢。
李世民没有诛杀功臣,可这并非是他压根就不想这么做,实际上是他没办法做到去杀功臣。要知道在隋唐时期,门阀士族的势力依旧十分强大呢。那时候的皇权可不像明清时代那样高度集中,有着绝对的掌控力,所以在当时的情况下,李世民即使有杀功臣的念头,客观条件也不允许他这么做。
咱们来看看隋文帝、隋炀帝以及李渊这几位帝王,他们当中有人存在大规模诛杀功臣的情况吗?其实呢,要说杀功臣的事儿,也就是极个别的情况罢了,并没有出现那种牵连一大批功臣群体的现象哦。
李世民最终得以登上皇位,其关键在于发动了玄武门之变这一重大事件。在这场变故当中,李世民采取了极为果断的行动,他将自己的兄长李建成以及弟弟李元吉诛杀。不仅如此,李建成和李元吉他们各自的十几个儿子也未能幸免于难,皆在这场变故中被一并铲除。可以说,玄武门之变成为了李世民走向皇位的重要转折点,也正因如此,他才最终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李泰竟然做出了如此露骨的表示,就因为这,让李世民的心彻底寒透了。李世民心里恐怕也在不断思索着,在这纷繁复杂的局势之中,到底谁才是真正能够靠得住的人呢?瞧瞧吧,在那至高无上的皇位面前,仿佛一切其他的东西都变得一文不值了,亲情也好,过往的情谊也罢,似乎都在对皇位的觊觎和争夺中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李世民到了晚年的时候啊,这人变得疑心特别重,对身边的人都难以给予信任啦。不过呢,当魏征病逝的消息传来,李世民那可真是悲痛万分,哭得稀里哗啦、一塌糊涂的呢。
您知道吗,在李承乾谋反这件事发生之后啊,李世民那可真是气坏了。为啥呢?他就觉得魏征啊,身为太子的老师,居然没把太子给教育好。这一气之下呢,李世民居然亲自去把魏征的墓碑给推倒了呢。说起魏征啊,那在历史上可是相当有名的人物。他一直被比作是一面镜子呢,而且还真的就像镜子一样,把李世民的本质都给照得清清楚楚的哦。通过魏征的种种谏言以及他和李世民之间的种种互动,真的是让后人能从中看到李世民的很多方面呢,就如同镜子照人一般真实。
有一个人叫李君羡,他的小名叫“五娘子”。在当时,李世民受到了“武氏代唐”这种说法的很大影响。有一回在酒桌上,当李世民得知李君羡的小名叫“五娘子”后,心里就感觉很不愉快。而这一情况呢,实际上也成为了后来李君羡被处死的诸多原因当中的一个原因。
李世民在对待功臣时,总体上是能够与之和睦共处的。不过呢,这里面存在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那就是这些功臣绝对不能对唐朝的江山社稷构成任何威胁。一旦他们的存在或者行为出现了可能危及唐朝江山稳固的情况,那么李世民可不会心慈手软,一样会果断采取行动来应对这种局面的。
公元645年,李世民发起了东征高句丽的战事。然而在这个时候啊,他的身体素质可不像以往那般强健了,往日的那种精气神儿似乎也消减了不少。而与此同时呢,留在京师负责相关事宜的李治啊,性格上显得太过软弱了些。就因为这样的情况,李世民心里自然就对那些功臣们放心不下啦,毕竟他得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担心可能会出现一些不利于局势稳定的状况呢。
尉迟恭在渭水之盟过后呢,就再也没有参与过打仗这件事儿啦,要知道那个时候他才仅仅41岁,正值能征战沙场的年纪呢。后来,李世民要去远征辽东了,这尉迟恭呢,即便他其实根本就没有真正到阵前去打仗,可也得跟着一块儿去,而且是必须得带在李世民的身边才行呢。
李绩可是武庙十哲当中的一位呢,他的能力相当出众。在李世民快要驾崩的时候啊,发生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儿。李世民做出了一个安排,他把李绩给贬到外地去了。这可不是随随便便的决定哦,这里面其实有着很深的用意呢。原来啊,李世民是想着等李治继位之后,再由李治把李绩给叫回来。这么一来呢,李绩就会对李治感恩戴德,从而能够更加尽心尽力地辅佐李治。
从相关情况来看,当年李世民远征辽东那个时候呢,他做出了让李靖跟着军队一同出征这样的安排。其实仔细琢磨琢磨就会发现,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心里有着一份担忧。他担心李靖会像之前的司马懿那样,在类似的情境下做出一些让局势变得复杂或者难以掌控的事情呢。所以,李世民的这一安排,从这个角度去理解的话,也就没有那么让人觉得费解啦。
公元649年,在这一年里,发生了两件令人惋惜之事,那就是李世民和李靖相继病逝。李靖先一步离世,两人离世的时间相隔大概十天左右。李靖终年79岁,他这一生历经诸多风雨,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而李世民呢,享年50岁,这位在历史上颇具影响力的人物,也在这一年走完了他的人生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