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提出了这样一个疑问:杨秀清可是手握重兵,而且连京师都掌控在自己手里,那为什么最后却输给了看上去并没有什么实际权力的洪秀全呢?杨秀清啊,他在太平天国那可是实际的掌舵人呢,政权、军权、教权全都集中在他一人身上。然而,他的失败却来得特别突然,还没等他回过神来,就已经死在了韦昌辉的刀下了。不过呢,仔细想想,他的这种失败似乎又在情理之中。
杨秀清最后失败了,而且在灾难即将降临的时候,居然毫无防备,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其实这里面是有很多缘由值得去探究的。要知道,在生活当中啊,懂得善待身边的人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说不定在一些关键的时刻,这还能成为保住自己性命的关键因素呢。回顾历史就会发现,自古以来,那些身处权臣位置的人,他们的败亡往往就是在转瞬之间发生的,杨秀清就是其中很典型的一个例子。如果他当时能够明白去好好地笼络人心,那么或许就不会落得个“天父升天”这样悲惨的结局了,只可惜他并没有做到这一点。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杨秀清在南京坐镇,而韦昌辉、石达开、秦日纲这几位呢,都正在外地忙着征战呢。在这样的一种局面之下,如果想要通过武力的方式去把东王杨秀清的势力给消灭掉,那就得从各地抽调兵马才行哦。而且呢,还得向各路诸侯下达命令,让他们赶来“勤王”,也就是借助这些诸侯的力量来达到打击东王势力的目的啦,通过这样借力打力的办法去处理这件事儿。
洪秀全若想要下达“勤王”的诏令,那就得找到一个靠谱的人。而这个人呢,是需要满足好几个条件才行的哦。
首先要提到的一点是,此人能够与天王洪秀全进行直接的联系,而且还可以自由地出入天王府,最关键的是,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居然不会引起杨秀清的怀疑。这意味着什么呢?简单来讲,他是完全有条件充当洪秀全和杨秀清之间进行联络的那个“中间人”,在两人的沟通联系方面能起到一种衔接、传递信息的作用呢。
太平天国推行的是一种名为“军师负责制”的制度哦。在这个制度下呢,天王其实是处在一种类似虚位元首的位置啦,真正把控着朝政大权的是杨秀清哟。不过呢,要知道洪秀全从身份来讲那可是君王,而杨秀清说到底只是臣子呢。每次杨秀清处理完各类文件之后,还得经过一个流程,就是要以洪秀全的名义来进行签字确认,只有完成了这一步,这些文件才会被下发到各个部门去执行呢。
就这样,在东王府和天王府之间,得有那么一个人不停地来回奔走,负责两边的沟通联络之类的事宜。这个人呢,因为有着特定的职责,所以就算是平常经常进出天王府,也不会引起他人的猜疑。在杨秀清看来,这也就是按惯例在履行公事罢了,没什么特别之处。
其次呢,得拥有相应的实际权力才行,要能够对京师的兵马进行调配,把他们调离开去,从而使得前来勤王的军团可以顺利进入京城之中。
在成功定都天京之后,北王韦昌辉原本是掌控着京师卫戍部队的。不过呢,后来这控制权却被东王杨秀清给拿走啦。到了这个时候,整个天京的兵马那可就都归东王杨秀清所管啦。也就是说呢,要是没有杨秀清下达的命令,任何人都是没办法进入天京城的哦。
要知道,京师那可是防卫得极其森严,到处都设有关卡呢。在正常的情形之下,韦昌辉所带领的“勤王军”是根本没办法进入城中的。要是他们妄图强行去闯那些关卡的话,东王杨秀清肯定会察觉到异常情况。到那个时候,东王肯定早就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如此一来,韦昌辉那可就必败无疑了,根本没有胜算。
是这样的,在韦昌辉准备进入京师之前,负责守卫京师城门的那些太平军,其实都是东王的士兵呢。要想让韦昌辉能够顺利入城,那就得先把这些守卫城门的东王士兵给调离原来的岗位,或者安排进行换防才行,只有这样,才能给北王韦昌辉制造出一个空档来,好让他能够快速地进入城中。而要完成把这些士兵调离或者换防这件事呢,负责操作此事的这个人,必须得拥有调兵的权力才行哦,而且在做这些安排的时候,还不能让东王的将士们察觉到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不能让他们起疑心,不然计划可就难以顺利实施啦。
另外呢,还得熟悉东王府的布防情况,而且要能够指挥得了东王的卫队才行哦。要知道东王府的卫兵数量可是相当多的呢,就韦昌辉那仅仅三千的兵马,想要迅速把这些卫兵都消灭掉,那可太难啦。要是杨秀清回过神来,发出“讨逆”的信号,然后调动起天京城内属于东王的那些士兵,这种情况下,韦昌辉肯定是要失败的。
事情是这样的,当韦昌辉闯进东王府的时候,要是遇到东王的卫队,那目标可就过早暴露了。所以得是那种情况,就是他能顺利进入,不被卫队阻拦发现。而只要能成功把杨秀清处死,东王那些将士们一下子没了主心骨,就如同群龙无首一般,如此一来,后面要办的事情也就相对容易许多啦。
最后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所提到的这个人必须要对洪秀全保持绝对的忠诚。而且呢,他和杨秀清之间有着很深的仇恨,基于这样的情况,在关键时刻他是绝对不会出现临时倒戈这种情况的,是能够坚定地站在相应立场上的。
那么,究竟谁是符合这个条件的人呢?其实啊,答案就是天官正丞相、佐天侯陈承瑢啦。要知道,他可是杨秀清自认为的铁杆亲信呢,并且,他还是英王陈玉成的叔叔。
陈承瑢这个人,那可是有着多重重要身份呢。他算得上是朝官里的领袖人物哦,在朝堂官员当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同时呢,他还是东王府里头首席的文官,负责着诸多重要的文事方面的事宜呢。并且,他还是个读书人哦,这一点可就太关键啦。要知道,杨秀清那可是相当聪明的一个人,脑袋瓜子机灵得很呢。不过呢,他没读过什么书,所以每次批阅文件的时候呢,都得依靠“帮手”来帮忙处理这些文字方面的事儿。而在这当中,陈承瑢就是负责这件事的总负责人啦,所有相关的事务,都得经他来统筹安排呢。
太平天国的核心领导机构所在之处便是东王府啦。在当时,太平天国诸多军国政务的处理工作,主要是由东王的那些僚属们来承担的。要知道,东王杨秀清他本人是不识字的,所以呢,像处理那些繁杂的军国政务相关工作,自然就落到了陈承瑢的身上啦。他承担起了这份重要的职责,协助开展各项政务处理事宜呢。
由于工作方面的因素,陈承瑢需要时常进出天王府,在东王和天王之间充当起联系沟通的关键纽带角色。陈承瑢这人办事的态度相当认真,在处理政务方面能力颇为突出,也正因如此,东王杨秀清对他极为信任。平日里,杨秀清要是有什么命令需要传达出去,都是经由陈承瑢来完成的。
洪秀全想要把“勤王”诏令顺利送出去,就得通过陈承瑢这个人。为啥呢?因为只有这样,天王派出的使者才能够巧妙地避开杨秀清所布置的眼线。然后呢,这些使者就能分别前往不同的地方去传达诏令啦,他们会去江西瑞州找到韦昌辉,还会到湖北洪山找到石达开,目的就是让韦昌辉和石达开带着兵赶回京城来。
话说韦昌辉当时带着三千兵马往回赶,而这边呢,陈承瑢可是事先就把时间算得极为精准。就在换防的那个关键当口,陈承瑢安排妥当,让北王韦昌辉所率领的部队顺利进了城。进城之后呢,这些兵马便迅速行动起来,纷纷去抢占城里的各条街道,而且还着手建立起了一道道障碍物,之所以这么做,就是为了能够充分做好准备,以应对说不定啥时候就可能爆发的那种激烈的血战。
在一切都准备得相当充分之后,陈承瑢便引领着“勤王军”,气势汹汹地朝着东王府进发了。要知道,那个时候,东王府原本负责守卫的卫队早已经被调走了,这就使得东王府在防御上处于极为不利的境地。所以呢,杨秀清的败局可以说在这一刻就已经注定了。最终,杨秀清就这样输掉了,而且,他不是输在外面那些强大的对手身上,恰恰是输给了一直待在自己身边的人,也就是败给了陈承瑢啊。
这样一个情况,陈承瑢可是东王府的首席文官呢,而且东王杨秀清还挺赏识他的。按常理说,他应该紧紧跟着杨秀清才对,跟着杨秀清一起去对付那些实力派,然后全力拥戴东王杨秀清当天王,这似乎也是一条不错的路子嘛。可让人疑惑的是,陈承瑢却偏偏选择支持洪秀全。这到底是为啥呢?其实原因就在于,杨秀清这个人,他对待身边的人并不是那么友善,不会好好善待他们。也正因如此,陈承瑢心里就觉得很不安稳,所以才没有选择一直追随杨秀清,而是站到了洪秀全那一边啦。
在1854年的时候,发生了一件所谓的“牧马人事件”。这事儿杨秀清处理起来可以说是有点小题大做了。当时,他不但对秦日纲动用了杖责的刑罚,而且黄玉昆也没能逃过,同样被杖责。就连陈承瑢也没能幸免,被拉出去结结实实地挨了一百大板呢。就因为杨秀清的这一系列举动,让陈承瑢心里对他是既充满了恨意,又十分惧怕。
在1856年的时候,发生了这样一件事。秦日纲带领军队去进行东征行动,在这个过程中呢,他和张国梁的军队在金坛这个地方形成了对峙的局面。双方你来我往,一番交战下来,竟然是难分高下,谁也没能取得明显的胜利优势。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杨秀清搞出了一个举动。他又开始表演起那所谓的“天父下凡”的把戏来。借着这个由头,他居然说秦日纲还有陈承瑢这两个人是在“帮妖”呢。他指责他们在和清军作战的时候表现得很不利,甚至还恶意揣测他们有想要投降清军的心思,可实际上这两人当时在战场上也是尽力在拼杀,杨秀清这么说实在是有些过分了。
杨秀清常常会以“天父”的名义去斥责他人,这一回,被斥责的人是陈承瑢。面对这样的斥责,陈承瑢心里那叫一个害怕,直吓得胆战心惊的。为啥他会如此害怕呢?这是因为啊,杨秀清对待身边的人那可真是相当的苛刻。在他看来,要是觉得哪个人对自己不够尊重,不管这个人的官职有多高、权力有多大,他都绝不会轻饶。这些人往往会遭受极为严酷的刑罚,情况严重的,甚至还会被直接处死呢。所以,陈承瑢在被杨秀清以“天父”名义斥责的时候,才会如此惊恐万分。
在陈承瑢之前,东王府里那些朝官的领袖人物是曾水源和李寿春呢。要论起资历来,曾水源那可是相当深厚的,在这方面就比陈承瑢强出不少;再说到能力呢,曾水源同样表现得很出色,也远非陈承瑢能比;还有家族背景这块,曾水源的情况也很不错,相比之下,陈承瑢更是望尘莫及,他俩完全就不在一个档次上呢。可结果又怎样呢?就因为一件小事,杨秀清竟然把曾水源和李寿春都给斩首了,真的是让人意想不到呢。
杨秀清在平日里的行事作风极为嚣张跋扈,这使得他得罪了不少人。而且他身体状况也欠佳。当时那些宫女们常常会受到他的打击,心里满是委屈,所以忍不住口出怨言。而这宫女发牢骚的情况呢,曾水源和李寿春可都是听见了的。但他们俩却并没有对此事进行处置,在他们看来,这不过就是件小事,没必要太当回事儿,于是就没采取什么行动。
要知道,那时候可是隔墙有耳,洪秀全的天王府里到处都有杨秀清安排的人在暗中监视呢。有几个宫女私下里说了些话,结果这事儿很快就传到了杨秀清的耳朵当中。杨秀清得知后,那是相当的恼火。他马上就使出了自己那套“天父下凡”的手段,借“天父”的名义来处理这件事。他先是毫不留情地把那几个说了话的宫女给处死了,接着呢,又顺便让人把曾水源、李寿春也叫过来,要好好问问他们话,看看他们和宫女说的那些事儿有没有什么关联呢。
曾水源和李寿春这两人确实是存在过错的,不过他们所犯的错还没到要被判处死刑的程度。杨秀清做出那样的举动,其目的很明显就是要让所有人都知道这么一个情况:“不管是谁,只要不敬重东王我,甚至还敢做出对我不利的事情,哪怕是自己身边十分亲近、信得过的人,我也绝对不会给留什么情面的。”
在陈承瑢心里,他看到杨秀清仅仅因为一件小事,就把曾水源、李寿春给处死了。这让他不禁想到,杨秀清既然能这么做,那说不定哪天也会因为别的一些事情,就对自己下狠手,要了自己的命呢。所以,陈承瑢思来想去,最后做出了一个决定。他选择站到洪秀全、韦昌辉、石达开、秦日纲这一边,和他们联合起来,一起去对付杨秀清。他想着,只有这样做,自己或许才能换来一条活路。
杨秀清最终走向败亡,这其中其实给我们揭示了一个相当重要的道理,那就是一定要懂得去善待自己身边的人,得有那种能够包容他人的气量才行呢。就拿十六国时期的姚襄来说吧,他可是被人称作是孙策的“缩小版”哦。这姚襄为人特别友善,身上有着很强的人格魅力呢。据说,当时殷浩派了好几批刺客去对付他,可结果呢,这些刺客居然都被姚襄给感动了,还特意去告知姚襄,要他小心防备殷浩呢。
在同一时代,李秀成这个人的人格魅力那可是相当高呢。就说在苏州遭遇危难的那个时候吧,有郜永宽等8位将领,他们都已经决定投降清朝啦。按常理来讲,要是想表忠心,可能会拿些有分量的东西当作“投名状”,可这几位将领哪怕到了这种时候,也不愿意把李秀成给交出去当作“投名状”。一直等到李秀成离开了苏州,他们这才把苏州城给献了出去呢。
杨秀清在权势达到巅峰的时候,居然因为一场韦昌辉发起的袭击,就把一切都给输掉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啊,如果他能有姚襄、李秀成身上所具备的那种人格魅力的一半就好了。也就是说,要是他懂得去善待他人,能够给别人留那么一点面子,尊重一下别人的尊严,或许就不会落得如此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