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无不胜的项羽为何最后还是败给刘邦?

历史的八音盒 2024-08-08 14:12:37

站在欧洲的历史角度会问为什么战无不胜的罗马帝国会败给贫穷落后的日耳曼部落,最终落得只有半壁江山了。可在中国也有同样一个历史问题,这就是战无不胜的项羽为什么会败给一个流氓出身的刘邦?看似是两个人之间的问题,实际上背后却是两种制度之间的较量,同时也有民众的跟随意愿等原因,其中也不乏反映了中国经济对上层统治阶级所做出的选择,其中的原因绝非单纯的军事原因,更不是两个人如同棋局一般的简单对决,那么在这个问题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看不到的决定性因素呢?

一、国家统治制度之间的对决

不少人认为中国早在秦朝就实现中央集权制度,实际上这么说是很有问题的,如果中央集权能够得以实施,那么后来诸国复辟又从何谈起呢?事实上秦朝在制度上暴露出了很大问题,皇权也不像后人想象中的那样有着压倒性优势,这就导致了权臣乱政时有发生。

为了彻底解决这样一个制度性问题,在此后出现了两个派别的对决。其中第一就是以旧贵族出身的项羽,主张恢复周代诸王分封的制度,维持秦朝灭亡后的割据现状,另一派则是以刘邦为代表的集权派,主张中央集权,建立以皇帝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国家。

尽管在军事上,项羽占尽优势,本人也是战无不胜,可他毕竟只是割据一方的军阀,倘若没有建立中央集权政府的理想,那么他就只能白白浪费自己的优势。反观刘邦主张的建立中央集权国家的提议,不仅获得身边辅佐军师的支持,还获得了当时知识分子的普遍拥护,可以说这就是在制度上的优势,单看这一点,他就必然能取得日后战争的胜利。

当然光有知识分子的支持还是很片面的,中央集权制度最大的优势就迎合了当时中国小农经济发展的需求。不仅能够以国家的统一权威,稳定国家物价,还能有力促进农业生产,使得农民生产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这便吸引当时自耕农的支持。

反观采取军阀割据的态势,那么就会出现小国林立的现象,在出现一些自然灾害后,小国应对灾情的能力势必不足,很容易导致农民因为歉收而出现的土地流失,从而造成社会的不稳定。正是有利于稳固小农经济的发展,于是在刘邦参与对项羽的讨伐作战中,武装力量总是在不断扩大,后备军费也得到了各地士绅的慷慨解囊,可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国家社会发展的必然公理。

得到了自耕农以及士绅阶层的帮助后,刘邦所提倡的中央集权制度还有一个优势,也在逐步得到体现,这便是强调要废除过往的贵族门阀制度,倡导建立可以上升流通的社会阶层体系。有了可以流动上升的社会体系后,底层的民众终于可以通过努力成为国家的官员或者成为得到国家肯定的人,这样的制度变革不仅造成了划时代的影响,还彻底改变了双方力量对比。随着源源不断的社会力量加入到了刘邦一方的阵营之中,项羽作为旧贵族势力的代表已然被历史所抛弃,于是他的战败也是意料之中的事了。

二、军事制度上的对比

仰仗着自己一战粉碎秦朝正规军主力的项羽,在取得胜利后,采取的制度竟然依旧停留在战国时代,他本人也丝毫没有改善军事制度的想法,这导致他在日后的作战指挥中越来越感到吃力。军事制度上的变革可谓是宣布进入中央集权时代的一个重要表现,身为一国之君的帝王,大可不必在前线去替代指挥官行使指挥权,更没必要亲临前线作战,这也是展现帝王权威的表现。

不过旧贵族出身的项羽在面对战争时,仍旧给自己做加法,长期充当前线指挥官不说,还下场亲自作战,这让他在一人分饰多角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全神贯注于战略上的部署,这也是他在军事上的最大败笔之一。与项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被嘲笑为胆小如鼠的刘邦,他很少亲临战场一线,把作战指挥权都交给了前线指挥官,自己安心在后方与军师讨论战略部署问题。

就是这么一个不同,使得刘邦能够专注于战略上的调整,在面临重大战役时能够及时进行对应的战略部署。于是在战略上,刘邦的步步为营,使得项羽尽管取得了几场战役的胜利后,依旧还是只能是失败者,最终只得在逐步丢失重要战略据点的情况下,对其发动了决战。没有先进的军事制度,项羽一贯拿着老一套,自然在决战中落于下风了,可见刘邦之所以能取胜,不是他个人的胜利,而是制度选择上的胜利,是历史趋势的必然结果。

0 阅读:66

历史的八音盒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