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会自己好起来吗?需要治疗不

白影梅的笔记 2024-07-06 11:51:50
在生活中,提到抑郁症,脑海中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是无尽的黑暗与痛苦,还是寻求希望的挣扎?今天,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这个困扰着许多人的话题。 随着社会对抑郁症认知的逐渐加深,尽管这一精神疾病已被更多人知晓,但真正的理解与接纳仍显不足,许多患者因对疾病的误解或社会偏见而选择隐瞒,不敢正视自己的病情,更不敢迈出寻求专业治疗的一步,错失了及时治疗的良机,默默承受着无尽的痛苦,寄希望于不经治疗便能自行康复的侥幸心理。 在此,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抑郁症的本质与治疗必要性,相关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失衡,如血清素、多巴胺等分泌异常,这是导致情绪低落等症状的生理基础。 抑郁症,作为一种以持续性情绪低落为核心特征的心境障碍,其影响远不止于心情不佳,患者常感到思维迟缓、兴趣丧失,甚至对生活失去希望,那么,一个常被提及的问题来了:抑郁症是应该依赖自愈还是寻求专业帮助? 生活总该迎接光亮 就如生活在浙江的患者小梅,她是学校里的大龄“高中生”,今年是小梅症状变好的第四个年头,父母放下手头的工作,带着孩子过来旅游散心,顺便检查孩子自身情况。 在2020年年末的时候,接诊了这个15岁的女孩子,通过与小梅的谈话,了解到她就常常莫名地出现情绪低落,还经常萌生寻死的念头,并且曾多次割腕,经过专业的心理量表评估,她的抑郁自评量表得分远超正常范围,处于严重抑郁的状态,“发病的时候会心口疼,吃点东西也吐出去,一阵一阵地哭。” 经过全面系统检查,包括脑电图、血液检测等多项指标,结合病史特点及量表评估结果,可排除情感障碍,诊断为复发性抑郁障碍,目前为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的重度发作。 针对小梅自身情况,联合了多学科专家团队进行会诊,为她制定了CPT多维诊疗体系的治疗方案,这包括中西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等多个方面。 在治疗的第一个月,药物逐渐发挥作用,小梅的情绪不再极度低落,但她仍对未来感到迷茫和恐惧,每当看到父母担忧的眼神,她内心充满了愧疚和自责,父母不断鼓励她,告诉她他们会一直陪伴在她身边。 两个月后,随着心理治疗的深入,小梅开始愿意和医生分享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她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不再一味地自我否定,而父母也积极参与家庭治疗,学习如何与小梅更好地沟通和支持她。 经过三个月的入院治疗和心理干预,小梅的病情有了极大好转,抑郁自评量表(SDS)得分大幅降低,情绪稳定、不再失眠、身心状态恢复了正常,还能帮家里分担一些家务。 小梅坦言道:“如果现在的我问过去的我:你觉得你能活下来吗?你觉得你能参加中考,进学校学习吗?你觉得你会有美好的未来吗?她的答案一定否定的,因为那时的我,根本不曾见过阳光。” 由此可见,治疗对于抑郁症患者是极其重要的,科学证明,通过规范化的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药物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心理治疗以及生活方式的调整,据临床统计,大多数抑郁症患者能够实现症状的显著缓解,甚至完全康复,尽管存在复发风险,但及时有效的干预无疑是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 然而,关于自愈的可能性与局限性,我们也需加以明晰。 自愈的误区:将抑郁症比作“心灵感冒”,暗示其可能通过自我调节自愈,这一比喻不太对,抑郁症的成因复杂,涉及生理、心理、社会等多个层面,其严重性和持久性远超普通感冒。 对于部分轻度抑郁症患者而言,通过积极的自我调整、心理暗示、改善生活方式等方法,确实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抑郁症患者都能通过自愈恢复,尤其是中度和重度患者,他们更需要专业的医疗干预。 尽管抑郁症不能单纯依赖自愈,但提升个人的自愈力对于辅助治疗、促进康复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一些建议: 规律作息: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规律的作息时间,有助于稳定情绪、恢复精力。 健康饮食:增加富含Omega-3 脂肪酸和维生素的食物摄入,有助于维持情绪稳定。 心态调整:学会放松自己,避免过度苛责,通过阅读、冥想等方式提升自我认知,感受生活的美好。 适量运动:定期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骑自行车或游泳,可以促进大脑释放有益的神经递质,缓解抑郁情绪。 制定计划:通过列计划、记日记等方式,理清思绪、管理情绪,增强对生活的掌控感。 学习冥想:冥想有助于提高自我意识,增强内心平静,从而激发身体的自愈能力。 抑郁症的治疗是一个综合而复杂的过程,既需要专业的医疗干预,也离不开患者自身的努力和改变,我们鼓励每一位患者积极寻求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无论是药物治疗、心理治疗还是生活方式的调整,都应以科学为依据,以康复为目标,愿每位患者都能早日找到属于自己的光明之路。
0 阅读:0

白影梅的笔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