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论粟裕任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委时,我们可经常看到有这样一种说法,那就是即便粟裕挂帅赴任,以他的资历经历,仍是难以服众,很可能镇不住四野的那几大悍将。尽管这只是个假设的命题,但既然网络上这个说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故有必要进行简要的分析探讨。
其一,主席既然这么配班子,显然并不担心粟裕镇不住的问题。
从长期战争中走来的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他们雄才大略、慧眼识人,深谙统兵驭将之道,深谙科学配备指挥班子的重要性。如果我们对这个问题不好理清或有什么疑问,那么不妨先把问题简单化,把我们的认知统一到伟人们的决策和任命上来,顺沿着伟人们的视角,来审视一下粟裕到底镇住镇不住的问题。
要知道,成立东北边防军,它是我军战略重点方向由东南转向东北大前提下应运而生的,它是为应对东北方向上的战略不测和重大战事而组建的,它是以世界头号强敌美军为主要作战对象的。这些特殊性要求主席和总理在配备指挥班子时,不可能不把各种因素考虑进去。特别是指挥是打仗的“龙头”和核心,伟人们不可能不把指挥关系顺不顺,互相服不服气,有没有什么掣肘等因素综合考虑进去的。以他们对我军高级将领的深刻了解,不可能在这么重要的问题上,犯这么低级的错误的。
另外,最初成立东北边防军的两次国防会议上,林彪也参加了会议。东北边防军的主体是四野的部队,而林彪这个四野的主帅对指挥班子的配备都表示赞成,都没有提出任何异议。所以,仅从林彪这个视角看,同样也不必担心粟裕镇不住四野悍将的问题。
从现有公开的档案资料上看,东北边防军的指挥班子最初组建的时候,对于提议粟裕任边防军司令员兼政委,肖劲光、肖华分别任副司令、副政委,李聚奎任后勤司令,是比较清晰、顺畅、明确的。倒是东北边防军的骨干力量13兵团的指挥员出现了战前的调整,将15兵团司令员邓华与13兵团司令员黄永胜进行了对调。相较而言,这反倒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
其二,安排肖劲光肖华作副手,显然为粟裕便利指挥提供支撑。
人民解放军强调的是党指挥枪,强调的是集体领导与集体智慧,强调的是班子团结形成整体合力。东北边防军领导班子的配备正是彰显了这一点。如果说粟裕因没指挥过四野的部队、没在东北打过仗而有个适应过程的话,那么肖劲光、肖华作为副手加入班子,显然将使粟裕大大缩短这一适应过程,将使粟裕即便在指挥上遇有不顺,也会给他留有相当的回旋余地与空间,毕竟有“二肖”两个副手可以挡在前边。
也许有人会问“二肖”是否挡得住的问题。我们从他们的经历任职和与几大悍将的关系中不难找到答案。肖劲光曾任东北人民自治军、东北民主联军的副总司令和参谋长。这是一个大战略区副职的岗位。后来他还任过南满军区司令员、第一前方指挥所司令员。邓华、洪学智、韩先楚等人,可以说都是他的部下。四保临江的时候,便是肖劲光直接指挥韩先楚等人实施的。
至于肖华,他的资历同样不可小觑。解放战争后期他与肖劲光曾搭过班子,任第一前方指挥所政委。还有一个特殊的职务是,肖华当时是以总政副主任一职改任为东北边防军副政委的。这给他在“前面挡住”无疑平添了一个很重的砝码。
有了这样两个得力的助手,无疑给粟裕的顺畅指挥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他又可以像在华东战略区时那样专心用于指挥打仗。
其三,不但不存在镇不住问题,邓华反倒希望粟裕来指挥战事。
战争年代,一个指挥员的威望威信,主要基于他指挥艺术是否高超、是否能打胜仗。而粟裕无论在打胜仗的数质量上,在指挥大兵团的作战经验上,都是经过华东战场实践得到充分验证的。否则主席和总理也不可能把他从大东南调往大东北,把这么一个特殊的指挥重任交给他。
按说,肖劲光的资历老于粟裕,并在红七军团时当过粟裕的直接上级。在配备东北边防军指挥班子时,仅从资历经历讲,粟裕任司令,肖劲光任政委,也是我们可以想象的事。但主席和总理并没有这样配备,而是粟裕同时兼任政委。连肖劲光这样的资历都给粟裕当副手,连肖华这个总政副主任都给粟裕当副手,更遑论邓华、洪学智、韩先楚那些资历更浅一些的悍将呢?
对于粟裕与肖劲光,有两个事例可佐证他们合作关系的密切。两人回忆红七军团合作搭班子时,都表示彼此信任默契,甚至一块带队冲锋杀敌;两人虽都没有赴任东北边防军,但一个在总参任副总长,一个任海军司令,肖劲光回忆称粟裕对海军建设发展高度关心,并与他互动良好;1958年粟裕挨批时,同样也是肖劲光在主席面前说了粟裕的好话。
我们再看粟裕能否“镇得住”邓华的问题。因为他是原兵团的司令员,而洪学智和韩先楚都是副司令员。他对粟裕的态度至关重要。很多人不知,粟裕和邓华都是红1军团出身。粟裕当师长时,邓华是团政委。粟裕还曾当过红四军的参谋长。某种程度上说,邓华算是粟裕的老部下。还有一个例子表明,不但不是粟裕镇住镇不住的问题,而是邓华希望粟裕来朝鲜战场接替彭德怀指挥的问题。
1952年4月,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被接回北京治病。彭德怀三个月病愈后,主席并没有让他返回朝鲜前线,而是让他留下来接替周恩来主持军委日常工作。同时,任命副司令员邓华担任志愿军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邓华认为自己指挥百万大军,担子太过重大,责任太过重大,干系太过重大。于是,他致电主席:“志司任务繁重,且关系全局,个人德才资体均很不够,实在费力挑不动”。“为加强志司领导,彭总不能回时,粟裕同志来此很好”。
“粟裕同志来此很好”,这充分表明了邓华对粟裕的态度。这哪是镇不住呀,而是多么希望在粟裕麾下指挥打仗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