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病理学之父警示:炎症或是癌症元凶!这几种炎症别拖延治疗!

悬泉大瀑布 2025-04-02 12:14:57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19世纪德国著名病理学家鲁道夫·威尔啸(Rudolf Virchow)曾提出一个震惊医学界的论断:"癌症起源于慢性炎症部位。"

这位被誉为"德国病理学之父"的科学家早在170多年前就洞察到了炎症与癌症之间的密切关联。现代医学研究进一步证实,约15%-20%的癌症确实与慢性炎症直接相关。

当人体组织长期处于炎症状态,细胞DNA容易遭受破坏,修复机制逐渐失效,最终可能导致细胞癌变。这一发现为理解癌症发生机制提供了关键线索。

也警示我们:某些看似普通的炎症可能是癌症的"祸根",不容忽视。炎症是人体对抗外来入侵者和修复损伤的防御反应,通常表现为红、肿、热、痛等症状。

短期的急性炎症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但长期持续的慢性炎症则可能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

在分子水平上,慢性炎症会持续激活促炎症因子,如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这些分子信号不仅促进细胞增殖,还会干扰细胞正常凋亡过程,增加基因突变几率。

英国牛津大学一项跟踪研究发现,慢性炎症患者罹患癌症的风险比普通人群高出23%-67%,这一数据充分证实了威尔啸的理论。

慢性胃炎与胃癌的关联最为明确。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全球每年约有70万新发胃癌病例,其中超过80%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胃炎有关。

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导致胃黏膜长期处于炎症状态,促使上皮细胞不断增生、修复,增加DNA复制错误的机会。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已将幽门螺杆菌列为I类致癌物。

这类情况属于"胃脘痞满"范畴,表现为气滞血瘀、湿热蕴结。西医治疗主要采用根除幽门螺杆菌的三联或四联疗法,而中医则强调健脾和胃、清热化湿、活血化瘀,如柴胡疏肝散加减。

临床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效果更为显著,不仅能有效缓解症状,还能降低胃癌发生风险。

慢性肝炎向肝癌演变是另一个突出例证。全球范围内,60%-80%的肝癌病例都与乙型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

这些病毒感染导致肝细胞持续性坏死和再生,引发慢性炎症,最终可能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中国是乙肝高发国家,每年新增肝癌病例约36万。

从中医理论看,肝炎属于"疫疸"范畴,多由湿热蕴结、肝胆不和所致。西医治疗主要采用抗病毒药物和免疫调节剂,而中医则强调清热解毒、疏肝利胆,如茵陈蒿汤、小柴胡汤等经典方剂。

研究显示,规范抗病毒治疗可使乙肝相关肝癌发生风险降低50%以上,而中医药干预则能有效改善肝功能,减轻肝脏炎症。

慢性结肠炎与结直肠癌风险密切相关。炎症性肠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患者罹患结直肠癌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4-6倍。

当肠道黏膜长期处于炎症状态,上皮细胞快速更新,DNA修复机制逐渐耗竭,癌变风险显著上升。美国消化病学会(AGA)建议IBD患者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干预。

中医将此类疾病归为"泄泻"、"肠痈"范畴,认为多由湿热内蕴、脾虚湿盛所致。治疗上,西医主要使用氨基水杨酸类药物、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控制炎症。

而中医则注重健脾益气、清热解毒,如葛根芩连汤、白头翁汤等。近年来,肠道菌群调节在IBD治疗中备受关注,益生菌与中医药结合使用,可显著改善肠道免疫环境,减轻炎症反应。

慢性宫颈炎是宫颈癌的重要诱因之一。

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主要原因,但研究表明,慢性宫颈炎症环境有助于HPV感染的建立和持续。

根据《中国癌症统计》数据,我国每年新发宫颈癌病例约11万,其中超过90%与HPV感染相关。

中医称此为"带下病",多因湿热下注、气血瘀滞所致。西医治疗主要采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必要时进行物理治疗;中医则强调清热除湿、活血化瘀,如二妙散、八正散等。

值得注意的是,HPV疫苗的普及已显著降低宫颈癌发病率,这是现代医学对预防癌症的重大突破。

慢性前列腺炎与前列腺癌的关系则较为复杂。虽然两者之间的直接因果关系尚未完全确立,但多项研究表明,慢性前列腺炎可能是前列腺癌的危险因素之一。

前列腺炎症微环境中产生的活性氧和氮物质可能损伤DNA,促进细胞癌变。前列腺癌是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中国每年新增病例约11.5万。

中医称前列腺疾病为"淋证",多由湿热下注、肾虚精亏所致。西医治疗主要使用抗生素和α-受体阻滞剂,而中医则注重清利湿热、补肾固精,如八正散、知柏地黄丸等。

研究显示,规律的前列腺按摩和适度运动有助于减轻前列腺炎症,可能降低前列腺癌风险。

除了上述特定部位的炎症,全身性慢性炎症同样与多种癌症相关。肥胖、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都会引起低度全身性炎症状态,增加多种癌症风险。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一项涉及12万人的长期随访研究发现,炎症标志物C反应蛋白(CRP)水平升高者,癌症总体风险增加42%。

针对炎症相关癌症,预防永远优于治疗。首先,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饮食、规律运动、戒烟限酒,有助于降低全身炎症水平。

其次,针对特定部位的慢性炎症,应积极治疗,不可拖延。第三,定期体检和筛查至关重要,尤其是高危人群更应遵医嘱进行专项检查。

最后,树立中西医结合的健康理念,既重视西医的精准诊断和治疗,也注重中医的整体调理和体质改善。

作为一名三甲医院的医生,笔者深刻体会到,许多患者往往低估了慢性炎症的危害,直到疾病进展至晚期才就诊,贻误最佳治疗时机。

炎症与癌症的关系如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小小的炎症火种如果不及时扑灭,终将引发难以控制的健康危机。

希望读者能从威尔啸的洞见中获得启示,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炎症信号,做到早发现、早干预,从源头上切断癌症发生的可能路径。

参考文献:

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2019版.

2. 中国癌症统计年报. 国家癌症中心, 2022.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1 阅读:148
悬泉大瀑布

悬泉大瀑布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