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近期,哈佛大学医学院心脏病学专家发表了一项颠覆传统观念的研究成果:对于绝大多数心脏病患者而言,适度运动不仅不会加重病情,反而能显著提升心脏功能与生存质量。

究竟是该多运动还是多休息?研究结果令人振奋,但背后的原理与适用条件却鲜为人知。心脏病作为全球第一大死亡原因,其治疗与管理策略关乎亿万患者的生命健康。
长期以来,医学界对心脏病患者是否适合运动存在争议。传统观念认为心脏病患者应以静养为主,避免任何可能增加心脏负担的活动。
这种观念导致许多患者在确诊后几乎完全放弃了体育锻炼,生活质量严重下降,肌肉萎缩,心肺功能进一步恶化,形成恶性循环。
哈佛大学医学院心血管健康研究中心历时五年,对2,500名不同类型的心脏病患者进行了跟踪研究。

研究团队将患者分为三组:完全休息组、中度运动组和常规运动组。与完全休息组相比,适度运动组的患者心脏功能改善率提高了43%,再住院率降低了37%,5年生存率提高了28%。
这一结果彻底颠覆了"心脏病患者应绝对休息"的传统观念。从西医角度分析,适度运动对心脏病患者的益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有氧运动能够促进心肌细胞线粒体数量增加,提高心肌细胞能量利用效率;其次,规律运动可降低血压、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水平。
再者,运动能促进侧支循环建立,为受损心肌提供新的血液供应途径;最后,适度运动能增强副交感神经活性,减轻交感神经过度激活导致的心脏负担。

中医学虽然没有"心脏病"的直接对应概念,但包含了"心悸"、"胸痹"、"心痛"等相关病症。中医理论认为,心脏病患者多属本虚标实。
本虚主要是心气虚、心阳虚或心阴虚,标实则为血瘀、痰浊或痰瘀互结。从中医角度看,适度运动能行气活血、祛瘀通络,符合"通则不痛"的治疗原则。
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健身方法尤为适合心脏病患者,既能活动筋骨,又不过度消耗心气。心脏病的发病机制复杂,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和缺乏运动等。
典型症状包括胸痛、胸闷、气短、乏力、心悸等,严重者可出现晕厥甚至猝死。大量研究证实,80%以上的冠心病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得到有效预防。

其中,合理运动是关键一环。在治疗方面,现代医学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如他汀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ACEI/ARB类药物等)、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如冠状动脉搭桥术)。
而中医治疗则侧重整体调节,常用活血化瘀、益气养阴、温阳通脉等方法,代表方剂有丹参饮、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等。
哈佛研究特别强调,心脏病患者的运动必须"量体裁衣"。对于不同类型、不同严重程度的心脏病,运动处方应有所区别。
稳定型冠心病患者可进行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等;心力衰竭患者则应以低强度、间歇性运动为主;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循序渐进地恢复运动。

无论哪种情况,运动前热身和运动后整理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可有效避免运动相关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心脏病患者都适合运动。如果患者处于以下状态,应暂缓或避免运动:
急性心肌梗死发作期、不稳定型心绞痛、严重主动脉瓣狭窄、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急性心肌炎或心包炎、未控制的严重心律失常等。
因此,心脏病患者开始运动计划前,必须经过专业医生的评估和指导。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脏病具有独特优势。

西医在急症处理、明确诊断和规范化治疗方面优势明显;中医则在整体调节、改善症状和预防复发方面见长。
临床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能更有效地控制危险因素、缓解症状、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例如,冠心病患者在接受西医规范抗栓、调脂、降压治疗的同时,配合中医活血化瘀类药物,可显著减轻心绞痛发作频率和程度。
作为一名三甲医院心内科医生,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很多患者由于恐惧心脏病而变得"惜心如金",几乎放弃一切体力活动。

这种过度保护反而可能导致全身肌肉萎缩、心肺功能下降、代谢异常等一系列问题,最终加重心脏负担。
适度运动对心脏的益处就像是给心脏做"按摩",能促进冠状动脉血流,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整体心血管功能。
基于临床经验,笔者建议心脏病患者采用"333原则"进行运动:每周至少3次,每次至少30分钟,运动时心率达到自身最大心率的30%左右。
最大心率可通过"220-年龄"简单计算。运动时应关注身体感受,如出现胸痛、严重气短、头晕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

此外,心脏病患者进行运动时最好不要独自一人,应选择有人陪伴或有急救设备的场所。适度运动能减轻焦虑抑郁情绪,提高自我效能感,改善睡眠质量,这些因素都与心脏病预后密切相关。
研究数据显示,规律运动的心脏病患者抑郁发生率比不运动者低47%,这一心理效应间接改善了自主神经调节功能,降低了心脏事件风险。
参考文献:
中国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指南(2021).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1;49(3):199-211.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