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上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看过这么一个桥段:
《演义》描述赤壁之战前蒋干充当曹操之说客,企图劝说周瑜投降。而当时,不想周瑜正担心蔡瑁和张允帮助曹军训练好水军,将计就计,摆下“群英会”,诱导他盗走假的张、蔡二人的“投降书”,以反间计除去了这二人。后却自以为立功,成为笑柄。
曹操所带的北方之兵不习水战,幸得荆州降将蔡瑁、张允为水军都督。此二人久居江东,谙习水战之法,周瑜一直视为心腹之患,久欲除之而难以下手。恰巧自报奋勇说降周瑜的蒋干过江来了。周瑜略施小计,让蒋干盗得蔡张二人写给他的密信,致使曹操错杀了二将。然而周郎破曹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避难江东的庞统虽想出了连环计,但如何让庞统平安过江,又如何使曹操不生疑窦?正在周瑜为此发愁的时候,蒋干又来了。是他把庞统引见给曹操,曹操轻信了名士庞统献的连环计,导致了战争的失败。
从此,蒋干就成了“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代名词。
但是历史上的蒋干,就真的这么无能?当然不是了。
《三国志·周瑜传》裴注引《江表传》描述蒋干“有仪容,以才辩见称,独步江、淮之间,莫与为对”。
赤壁之战前,曹操知道周瑜年少有美才,而蒋干的故乡九江郡与周瑜的故乡庐江郡相邻,且蒋干是周瑜少时的同窗好友,于是派蒋干去见周瑜,希望能劝说周瑜离开孙权投奔自己。
周瑜接见蒋干,向蒋干说:“子翼良苦,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客邪?”蒋干说:“吾与足下州里,中间别隔,遥闻芳烈,故来叙阔,并观雅规,而云说客,无乃逆诈乎?”周瑜说:“吾虽不及夔、旷,闻弦赏音,足知雅曲也。”
然后和蒋干一同进食。三天后周瑜邀请蒋干叁观军营,宴饮时还请侍者展示服饰珍玩,并向蒋干说:“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讬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行计从,祸福共之,假使苏张更生,郦叟复出,犹抚其背而折其辞,岂足下幼生所能移乎?”蒋干笑着但始终没有说话。
但是回去后向曹操称赞周瑜雅量之高不是言辞所能形容,即是劝其放弃招降的念头。
虽然关于蒋干的描述很少,但是也能看得出,蒋干并不是那种路人甲或者酱油仔,而是颇有才智之人。
而且蒋干能与周瑜是同学关系,周瑜如此优秀,那蒋干又怎么能差呢?古代老师选择学生是非常讲究的,即便比不上周瑜,应该也不会相差甚远,更不会出现《三国演义》里的那般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而且如果蒋干真的很差,那当曹操是傻子吗?会派这么一个弱智的人去曹营?还真的就相信了这个弱智带来的话,杀了手下大将?根本无从说起。
能被曹操派出来做说客,说明至少蒋干在曹操心目中有一定的分量,在说客类里面,蒋干应该是排在前列的,古代的说客,都是要仪表堂堂,学富五车且才思敏捷,就如同如今的辩论手一样,不同的是还要沉稳,因为说客在古代一不小心就是掉脑袋的。
虽然不知道罗贯中为什么要这么诋毁蒋干,是否是与蒋干的后人有什么矛盾,但是这么对一位大儒如此篡改,实属不应该,如果非要有这么一个角色,完全可以杜撰,而不必用一个真实的历史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