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荣幸今日能与诸位一同探讨我对今年中国权益类资产,尤其是上市公司股票的一些见解。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恰逢国家两会召开之际,当下股票市场的波动颇为显著。

回顾过去五年A股的表现,当前指数仅略高于2020年年初的水平,其原因在于去年9月底曾出现一轮强劲的反弹行情,当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力度空前的政策,稍后我将详细剖析这些政策。
从港股的走势来看,目前的点位相比五年前仍有较大差距。这表明,在过往几年中,A股的整体走势并非如大家所感知的那般糟糕,而港股在过去几年总体呈现出极为低迷的态势,直至近期才出现一些积极向好的变化。

谈及权益市场,权益资产不仅涵盖二级市场,还包括一级市场。我们知道,在过去几年里,一级市场的估值同样出现了快速下滑。
二级市场作为公开可见的信号窗口,其持续下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压力。
那么该如何理解这一现象呢?

从股票估值的角度而言,其受众多因素影响。
在学术界,经济周期备受关注,经济周期下行究竟会对公司盈利、市场预期以及股票价格产生何种影响,一直是研究的重点。
然而更为底层的因素还包括技术周期,比如早期的工业革命、后来的互联网革命,以及生物医药技术革命和当下的人工智能革命等。这些技术周期一旦取得突破,将极大地提升生产率,对公司企业的盈利能力产生深远影响。

此外,金融和财政周期也不容忽视。从国家行政层面来看,金融体系是否在实施宽松政策,财政是否背负高额赤字以推动社会支出,这些都会显著影响经济表现和公司盈利。
实际上,金融周期和财政周期只是表象,其背后是由政治周期所驱动的人类社会顶层设计。以美国大选为例,特朗普上台前后,美国整体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进而影响美元汇率以及财政赤字状况。
如今特朗普大力削减赤字和开支,对经济的影响将是长期而深远的。因此我们所看到的金融周期和财政周期,其根源在于政治周期。同时中美之间长期的博弈较量也对国际资本流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港股在过去几年大幅下跌,一个关键原因在于大量国际资本撤离港股市场,这一趋势十分明显,且截至目前尚未完全回流,尽管近期有一些回流迹象,但并不显著。

从国内视角来看,政治周期对股市的重视程度呈现出一定规律,在过去相当长的周期里,国家大致每十年会发布一次关于发展资本市场的国务院文件。
比如,2004年发布的文件引发了后续的大牛市,2014年发布的“新国九条”也促成了2015年的牛市行情。而2024年4月的相关政策,是否会再次引发新的牛市呢?
去年市场对此普遍持怀疑态度,信心明显不足。但今年,诸多迹象表明牛市可能再度来临,社会信心开始逐步恢复。实际上,去年国家在推动股市发展的政治决心上表现得极为坚定,国家迫切需要一轮新的牛市来支撑经济增长。

在国家大力推进的“五篇大文章”中,科技金融位居首位。发展科技企业和科创企业离不开股权融资,因为这类企业风险较高,传统的银行贷款模式难以满足其需求。
然而如果大力投资高风险的科技企业却缺乏良好的退出机制,这一投资行为将难以持续。要打通这一循环,就需要强大的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作为支撑。

在股市低迷时期,IPO通道能够退出的企业数量和金额极为有限,导致一级市场积累了大量投资,因缺乏流动性而估值下降。
目前,国家希望通过活跃并购市场来解决这一困境,同时也需要一个活跃、健康且估值能够修复的二级市场。
另一方面,以往大家普遍认为刺激股市主要由证监会主导,其他部门与证监会之间的协同效应并不明显。
但在去年9月,央行直接介入股市调控,这一举措在以往极为罕见。央行推出了两项重要政策:一是证券基金、保险公司的互换便利,二是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

这两项政策工具在中国央行的历史上均属首次运用,这意味着推动股市的稳定与繁荣已不再仅仅是证监会关注的重点,而是上升到国家高层经济管理部门的核心议题,这无疑是一个极为积极的信号。
受此影响,股市当时出现了大幅反弹。然而由于实体经济未能及时给予积极响应,股市在短暂脉冲式上涨后又逐步回落。
通过解读相关政策以及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我曾提出一个观点:2018年以来中国金融体系的收紧周期是否已见底?
这一表述并非传统意义上基于利率政策的货币政策收紧、放松或宽松的概念,而是从2018年十九大之后,国家提出金融市场去杠杆思路开始,整个金融市场受到巨大冲击。
此后国家经过调整,不再过度强调去杠杆,而是更多地提及稳杠杆。截至目前,在过去几年中,中国宏观杠杆率并未下降,反而有所上升。

因为杠杆一旦形成,去杠杆的过程不仅困难重重,而且会带来巨大痛苦。因此,更多的是要在发展中实现去杠杆,而非简单地削减债务,否则将引发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
这里所说的金融体系,不仅包括金融机构,还涵盖城投公司、房地产公司等需要大量融资的企业。
我们观察到,长期以来,城投公司融资、房地产公司融资以及金融机构表外融资体系一直处于收紧状态,直到去年才出现一些缓和迹象。
基于此我提出中国金融体系收紧周期是否已见底的观点。在过去很长时间里,尽管货币政策持续强调宽松或适度宽松,但实体经济并未得到有效刺激,资金在金融体系内空转现象严重,未能有效流入实体经济。

其主要原因在于,虽然货币政策宽松,但对整个金融体系,尤其是对城投公司融资、房地产行业的管控始终处于收紧状态,这主要是出于防范金融风险的考虑,而中国金融体系的收紧周期与政治周期密切相关。
到了去年11月,财政政策也开始发力。根据财政部部长的观点,财政政策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然而社会层面,至少在股市方面的信心并未得到持续而强烈的提振。

对比当前汇率与2019年年底的情况,人民币贬值幅度其实并不显著,尽管期间存在较大波动。这一巨大波动源于2022年美国开始快速加息,人民币汇率从2021年6.3的高位最低跌至约7.35,目前维持在7.2左右波动。
但如果不与美元对比,而是与日元、欧元相比,人民币汇率表现良好。以欧元汇率为参照,人民币相较于五年前甚至略有升值;与日元相比,人民币升值幅度更为明显。

去年,不少媒体观点认为人民币将持续对美元贬值,甚至有人预测会跌至8,对此我并不认同。从贸易角度来看,中国处于极佳状态,去年经常性贸易顺差接近1万亿美元,这在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彰显了中国底层竞争力的不断增强。
既然每年能实现近1万亿美元的贸易顺差,从逻辑上讲,人民币不应持续贬值。当然人民币贬值确实面临资本外逃等压力。
文本来源@陈欣教授谈财经 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