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一颗鱼丸起家,预制菜之王悄悄包揽你的一日三餐

围炉话今朝 2025-04-07 09:58:41

从默默无闻到预制菜之王的逆袭

有这样一家食品企业,你或许从未主动选购过其产品,甚至都没听说过它的名字。但我敢笃定,你一定吃过它生产的东西,而且次数不少。

它就是民间享有“预制菜之王”、“冻品一哥”称号的安井食品。安井产品极为丰富,涵盖各类鱼丸、蟹棒等火锅食材,酸菜、鱼、宫保鸡丁等预制菜品,以及蒸饺、馒头、包子、手抓饼、馅饼等冻品面食,总计超400种。

毫不夸张地讲,要是你不排斥预制菜,安井完全能够承包你的一日三餐。

正是由于安井的“全能”,其食材常常悄无声息地出现在我们生活中。海底捞、呷哺、张亮麻辣烫等商场常见餐饮品牌,都是安井的稳定客户。

主流便利店如7-Eleven、罗森、全家,里面的关东煮和即食烘焙产品,由安井收购的鼎味泰提供。大型团餐企业以及互联网公司食堂的批量采购,也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安井。

在零售端,大润发、永辉、沃尔玛等商超,还有锅圈、食汇这类火锅食材专卖店,摆满了安井的冻品。

所以除非你一日三餐都自己下厨,否则很难避开安井产品的“渗透”。大家平日里对预制菜多有抵制,可实际上,以安井为主的预制菜企业早已深深融入我们的生活,还赚得盆满钵满。

接下来,让我们探寻安井食品是如何从一家做鱼丸的小作坊,成长为中国预制菜行业霸主的。

创业初期:夹缝中艰难寻路

安井食品创始人刘鸣鸣,1962年生于河南郑州,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早年在郑州工业大学土木系任教。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浪潮涌起,刘鸣鸣任教两年后辞职下海,先后进入多家企业任职,其中包括一家福建外企。

这段经历让他发现,在日本、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速冻食品在超市和大卖场中极为常见,而在国内,速冻食品尚属新兴事物。

1998年,刘鸣鸣筹集资金在江苏无锡创办了无锡华顺民生食品——安井食品的前身,主要生产水饺、馄饨等米面制品。

当时,三全和思念已颇具规模,刚成立的安井在激烈竞争中艰难求生。刘鸣鸣果断放弃速冻水饺、馄饨的生产,转而投身巨头们不太重视的馒头、花卷类产品领域。即便如此,竞争压力依旧巨大。

刘鸣鸣反复思索,决定再寻一条冷门赛道。2001年,他回到厦门,成立厦门华顺民生公司,依托福建丰富的渔业资源,专业生产鱼丸、花枝丸、鱼豆腐等鱼糜类产品。

至此安井食品开启“两条腿走路”模式,一边是无锡工厂的米面制品业务,另一边是厦门工厂的鱼糜制品业务。

然而,两者发展差距明显,米面制品业务已能贡献稳定利润,鱼糜制品业务却持续亏损。

战略转型:抓住火锅食材风口

面对一盈一亏的局面,时任总经理张清苗做出反常规决策,他认为米面制品行业竞争激烈,上升空间有限,而当时火锅行业日益火爆,应当扩大鱼糜产品的优势。

2007年,安井食品将无锡、厦门工厂合并,产能向以鱼糜产品为主的火锅类食材倾斜。

2008年至2015年间,传统火锅市场零售额以15%的复合年增长率高速增长。

安井食品凭借在鱼糜产品领域的先发优势,接连推出墨鱼丸、虾滑球、蟹籽包等20多种鱼类丸子,还打造出千叶豆腐、牛丸、小酥肉等多个亿级单品,几乎占据了火锅食材的半壁江山。

海底捞、呷哺等连锁餐饮店纷纷与安井食品签订合作协议,安井食品借此在规模上实现弯道超车。

从营收数据来看,2007年至2012年,安井食品总收入从4.8亿元增长至14.3亿元,其中火锅料成为业绩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收入从2亿元增长到10亿元。

安井深知自身在商超渠道竞争力不足,便将铺货重点放在农贸市场、批发市场、中小餐饮店等容易被忽视的渠道,配备秉持狼性和铁军文化的业务员,采用“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与餐饮门店洽谈合作。

凭借这条差异化发展道路,安井在速冻火锅料领域迅速崭露头角,到2021年,已占据国内速冻火锅料45%的市场份额,成为当之无愧的“冻品一哥”。

乘预制菜东风:辉煌与困境并存

2020年爆发的预制菜风口,真正让安井实现飞速发展。疫情使餐饮业遭受重创,“宅经济”兴起,预制菜相关企业掀起融资热潮。

安井早在2018年就已涉足预制菜业务,但规模极小。直到2020年,安井的预制菜业务开始发力,营收从当年的6.73亿元飙升至2022年的30亿元,年增速超110%。

2021年,安井食品收购了湖北的新宏业和新柳伍,建立了设计产能达10万吨的预制菜车间。此外安井推出贴牌预制菜品牌“冻品先生”,也有自研自产的“安井小厨”、“洪湖诱惑”、“安仔”等品牌。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2023年,安井在中国速冻菜肴制品市场排名第一,市场份额超过第二名至第四名的总和,成为毫无争议的“预制菜之王”。

然而如今安井却遭遇了烦恼。其市值从曾一度达到的680亿元,缩水至长期徘徊在230亿左右。2024年上半年,安井速冻菜肴制品营收增速仅为7.34%。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抵制,使不少餐厅减少预制菜采购。

受大环境影响,2024年中国餐饮行业近300万家门店倒闭。自2023年预制菜产业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后,新注册的预制菜企业呈爆发式增长,目前现存已超过6万家。

行业内卷严重,产品同质化突出,引发价格战。不止安井,一众预制菜行业巨头去年业绩表现都不尽如人意。

它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安井谋划赴港股二次上市以拓展海外业务,但目前海外业务占比仅为0.9%,想要摆脱营收放缓困境并非易事。

热闹过后,预制菜企业如今不得不面对行业降温、供给持续增加、市场竞争愈发残酷的现实。但挑战中也蕴含机遇,那些能持续创新、提升品质、拓展渠道的企业,仍有望在预制菜这片蓝海中找到新方向 。

文本来源@十万个品牌故事 的视频内容

0 阅读:0
围炉话今朝

围炉话今朝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