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级深海经济爆发!中国押注背后:一场颠覆中东格局的能源革命

围炉话今朝 2025-04-06 02:34:55

在2025年的政府文件里,有两个词成为了重点词汇,并且一同作为新兴产业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它们就是深海科技和低空经济。

今天,咱们主要来聊聊由深海科技带来的深海经济。政府既然将这个词汇列入报告,那就表明它并非只是一个概念,而是会发展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产业。

资本市场往往更为敏感,深海经济相关的概念股在前两天的股市中,已出现了一波十分明显的上涨。那么,深海经济究竟是什么?它的前景体现在哪些方面?资本市场的行情炒作逻辑是怎样的?后续还会有行情出现吗?

深海经济指的是人类利用海洋300米以外的深海区域,获取矿产、油气、能源和生物资源,并围绕这些资源所形成的产业链和经济活动。

这其中涵盖了深海资源开发、装备制造、深海勘探、通信导航、生态保护、海底数据中心等等,都可归入深海经济的范畴。

不过,深海经济的核心实际上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其一为海底油气,特别是可燃冰这种被称作“冰封的火焰”的清洁能源;其二则是深海中的稀土、金属、矿产等战略资源。

由于要开发这些资源,就需要大量的深海装备,进而形成了科研、服务、开采、安全等一系列的配套产业。

所以,从本质上来说,它与石油类似,在资本市场也就会遵循资源类的炒作逻辑。

全球陆地的石油、天然气、稀土、贵金属等可开采资源都已接近峰值,除了占地球面积70%的海洋还存在可预见的开采潜力外,其他地方很难再有大的突破。

根据中国国土资源部的数据显示,中国海域可燃冰资源量大约是800亿吨油当量。

这是什么概念呢?相当于中国2024年全年能源生产量的2300倍。而且可燃冰的特性也极为特殊,它是甲烷与水在低温高压下形成的冰状结晶体,一立方米可燃冰就可释放出164立方米天然气的能量,密度是煤炭的10倍,并且燃烧排放污染更低。

当然,它也存在缺点,那就是开采难度极高。所以,一旦有某一家龙头企业在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其蕴含的商业想象力将难以估量。

那么,我们为何要到深海里开采能源呢?这其实也是中国多年来深受能源焦虑逼迫而走出的路径之一。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2024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71%,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也达到了40%。也就是说,中国人每使用10吨石油,其中就有7吨要靠进口,即便是天然气,也有近一半需要依赖海外供应。

并且,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2023年中国原油表观消费量达到7.7亿吨,而自产的仅有2亿吨;天然气全年消费约4000亿立方米,而自产还不足2500亿立方米。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在能源方面就极为被动,甚至在地缘政治剧烈波动时,能源安全会直接威胁到经济安全。

实际上,早在2007年,中国地质工作者就在南海首次发现了可燃冰,但由于开采难度过高,始终未能实现商业化。

直到2017年5月,中国在南海神狐海域首次完成可燃冰试采,连续60天稳定产气,这也让“冰封的火焰”第一次从理论走向现实。

试采成功当天,各大官方媒体同步报道,资本市场也首次因可燃冰概念迎来一波涨停潮。

但这一波仅仅只是炒作,因为在当时,可燃冰的开采成本高达200美元每立方米,成本超过陆地天然气的6倍以上。

于是,在2017年之后的几年里,可燃冰话题几乎在资本市场上销声匿迹。资本是讲究投资回报的,海底天然气成本高到难以落地,自然就没人愿意继续讲这个故事了。

然而,在企业和科研领域,相关工作其实一直在持续推进并不断取得进步。

另外,到了近两年,随着俄乌冲突的爆发,全球能源价格开始剧烈波动,欧洲天然气价格一度飙升。中国面临的能源安全压力再次升级。

所以,在今年两会上,深海科技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与低空经济并列成为重点培育产业。而且政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可燃冰开发利用,并将海南神狐海域划为先导试验区。

此时,深海经济的基本面其实已经开始逐渐成熟。资本市场之所以在2024年下半年到2025年初重新聚焦深海经济,正是因为关于它的故事开始有了政策预期。

对于一个产业而言,当政策开始鼓励的时候,往往意味着它已经进入到可实现阶段了。只是,在有了政策预期之后,距离业绩预期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在资本市场里,既需要故事,更需要故事的预期能够兑现。

大家如今都更为关注深海经济这个故事背后,将来的盈利空间究竟有多大,同时盈利的兑现概率又有多少?

根据自然资源部2021年发布的《南海深水区油气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南海深水区油气资源可采储量超过20亿吨油当量,其中天然气占比超过60%。

中海油在2024年发布的年报中也披露,仅南海西部、北部湾盆地已探明的天然气资源量就超过5000亿立方米。南海、东海和黄海深水区合计的油气资源潜力,相当于一个中东小国的储量。

目前,市场对可燃冰的质疑,核心依旧是开采成本太高。2024年中海油在神狐海域的最新试采数据显示,单井日均产量已提升至5000-8000立方米,是2017年的5倍以上。

而更关键的是来自外部环境的变化。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之后,欧洲和亚洲液化天然气市场价格频繁上冲,一度超过200美元每立方米。即便在2023年后有所回落,中国沿海液化天然气的到岸价格仍然维持在100-150美元区间。

也就是说,随着其他能源价格的走高,那么从理论上讲,只要能把可燃冰开采成本降到100美元以下,就具备了商业化开发的价值。

可燃冰接下来要走的资本逻辑,和前些年的光伏以及早年全球的石油逻辑将会是相似的。资本所相信的,是随着技术的进步,成本曲线下行所带来的商业化可能。

当然,深海经济在这个时间点出现,大盘的风格也是重要的一环。资本市场从去年9·24之后,资金始终比较活跃,成交量也相比以往翻了倍,这样的环境也是题材滋生的基础。

在资本市场上,如果只是纯粹的概念炒作,过了风口之后就会一地鸡毛。但要是真正去翻阅中国能源史和资本市场的演变脉络,就会发现,一旦有了业绩预期的兑现,未来就有可能掀起大的行情风暴。

这一点,我们也可以参考过去十几年光伏在资本市场的涨跌过程。

过去十年里,中国从石油依赖到天然气转型,再到新能源革命,每一步都在追求能源自主。新能源确实是一条漫长的道路,风电、光伏、锂电池如今都已经发展得很成熟,成本也降得很低。

但目前对于大规模工业用能和民用能来说,它们在稳定性、能量密度、调峰能力等方面仍存在缺陷。所以,中国永远都需要更多的能源,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油气替代,而是要在未来的全球产业和能源竞争中,直接掌握主动权。

回顾历史,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也曾面临能源危机,这逼迫其国内产业加速转向深海油气开发,最终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原油生产国,彻底改变了其国际格局和产业结构。

如今的中国,情况又是何其相似呢?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们始终在阐述一件事,那就是深海经济已不再只是概念。在装备不断升级、产业链逐步完善的今天,它已经完全具备成为一个实打实行业的条件。

未来,在资本市场中,会有企业实现业绩预期的兑现,这只是时间问题。不管我们把它称作炒作,还是资本机会,这场关于深海经济的征途,在资本市场才刚刚起步。

企业或许会出现更迭,炒作的方式也可能会发生变化,但这个产业今后只会不断向前发展。资本只是在用最直接的方式提醒我们,这一次的深海经济,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文本素材来源@老丁是个生意人

0 阅读:0
围炉话今朝

围炉话今朝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