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与房产紧密交织的当下,学区房一直是家长们关注的焦点。进入四月,不少家长又开始为孩子的入学问题,在学区房市场里奔波。
3 月 27 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开展义务教育阳光招生专项行动 2025 的通知》,更是给原本就不平静的学区房市场,投下了一颗 “重磅炸弹”。今天,咱们就深入剖析学区房背后的那些事儿。


此次教育部发布的阳光招生通知,传递出多个重要信号。首当其冲的,便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内卷现象的强力叫停。
以往,家长们为了让孩子进入优质学校,不惜让孩子参加各种竞赛,通过各种渠道,试图实现 “掐尖” 的目的。但新规实施后,这种操作将愈发困难。
从长期来看,学区房和学位房的地位得到了确认。当其他入学途径被限制,学区房自然而然成为家长们的重要选择。
然而,教育部之所以有底气出台这一政策,背后一个重要因素是孩子数量的逐渐减少。

在三四线城市,人口外流严重,学龄儿童数量大幅下降,学区房的价值也随之受到影响。与此同时,人口向大城市聚集的趋势愈发明显,这在孩子数量的分布上也得到了体现。
新规在入学政策上有了诸多明确规定。一方面,严格落实就近入学和免试入学政策。义务教育学校不得通过文化考试、测试等方式选拔学生,不得收取学生个人简历、展示材料,也不得以学科竞赛证书等作为录取依据。
入学后,学校要实行均衡编班,严禁设立重点班、快慢班,同时禁止以校园开放日的名义进行违规招生宣传或考察学生家长。

另一方面,对特定类型招生进行严格管控,各类人才培养改革试点项目以及外语、体育、艺术等特定类型招生,都要进行审计整合招生评估,市县不得自行批准学校特定专业招生。
此外,新规还对民办招生进行了严格规范,实行公民同招,堵住了部分家长 “公立不行走私立” 的路子。
这项新规对家长而言,无疑是一种解放,减轻了孩子和家庭的负担。但也有人担忧,这样是否会磨灭优秀孩子的发展潜力。
实际上,对于真正优秀的孩子,即便小学初中阶段受到限制,高中及以后仍有专业的发展机会。而且,我们必须承认,大多数孩子都是普通的,家长应该理性看待孩子的成长。

一直以来,学区房价格居高不下,引发诸多争议。但在最初,学区房的出现却是广大人民群众拍手称快的好事,是公平的代名词。

在学区房出现之前,孩子升学面临重重考试,幼儿园升小学、小学升初中都要考。“一考定终身” 的模式,让不少孩子和家长压力巨大。
即便如此,考试也并非唯一的入学途径,“条子生” 的存在,破坏了教育公平。一张纸条,决定孩子能否进入优质学校,由此滋生的教育领域的腐败现象,一些小学校长因收受巨额贿赂被抓。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抽签入学的方式应运而生。然而,抽签过程中也有猫腻,一些家长们还是抱怨不公平。在这种情况下,学区房凭借 “买房落户” 的方式,为家长们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机会。
无论你是普通百姓,还是达官显贵,都可以通过购买学区房来为孩子争取入学资格。这在客观上避免了教育领域的贪腐现象,同时,学区房也为地方财政带来了收入。
虽然学区房在诞生之初,为推动教育公平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区房也暴露出诸多问题。

随着房地产经济繁荣,学区房含金量进一步提升,但因为溢价过高,不仅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还对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许多人关心,学区房是否会消失?目前答案是否定的。只要优质教育资源依然稀缺,学区房就有存在的价值。正如高考制度不会凭空消失一样。
理性地讲,学区房的价值正在发生变化,其意义逐渐淡化。
以深圳为例,作为一线城市,深圳的人口仍在增长,去年深圳市常住人口1798.95万人,同比增长1.12%。
其中深圳市中考人数的变化趋势值得关注。近年来,深圳市普通初中招生人数逐年增加。去年深圳中考人数为 13.5 万,预计 2025 年将达到 15.1 万。

预计到 2032 年,深圳中考人数将达到峰值 24.12 万,随后迅速下降。这意味着,随着孩子数量的减少,学区房的需求也将随之下降。
在一线城市尚且如此,在人口大量流出的三四线城市,学区房的价值今后很可能会打折。
对于家长来说,如果孩子恰好处在入学高峰期,购买学区房或许是无奈之举。但如果有选择的余地,就需要谨慎考虑。
从地域上看,尽量选择一二线城市或中东部人口流入地区的学区房,避免在人口衰退地区投资学区房。从学区质量上看,要选择最好的学区,规避二流学区。因为学校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源和师资。
当招生政策限制了 “掐尖” 行为,生源差距将逐渐缩小。而师资的流动,也可能改变学校的教学质量。城市中心的变迁,最终会导致房价和学区价值的变化。
教育部的招生新规和人口结构的变化,正在重塑学区房市场。作为普通家长,我们无法改变大的政策和趋势,但可以在自己能影响的范围内,做出合理的决策。
希望今天的分析,能为大家在学区房的选择上,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文章素材来源金融民工吉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