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夜壶”的口那么小,女人怎么用?看完瞬间就明白了

张先生说知识 2024-09-20 16:10:46

“夜壶”这个词,对于生在现代社会我们来说,似乎有些遥远,但在公共厕所和马桶并不普及的古代,人们夜晚如厕时就经常会用到“夜壶”。

一般来说,夜壶是用来解决人们在夜间的如厕需求,时至今日,在部分落后地区或是农村地区,仍然有人在使用夜壶。

实际上,夜壶也的确是壶的形状,只不过壶嘴的口径会放大许多,这也由此让人们诞生了一个疑问,夜壶能解决男人的如厕问题。

但如果女人需要在夜间上厕所,那该如何使用夜壶呢?

夜壶也分男女,古人智慧可见一斑

其实,部分网友对于女性无法使用夜壶的担心,实在是多此一举了,虽然我们普遍看到的夜壶形状,是看起来让男性如厕更方便。

但其实,也有针对女性的生理结构设计的夜壶。

这种夜壶更加类似于一个缩小版的马桶,是向上开口的,在壶体上方,会有一个开口,开口旁边是类似卫生巾形状的翼状托。

这样的结构形状,能够让女性坐着或者蹲着如厕,符合女性的生理结构,能够让女性上厕所更加方便。

此外,还有男女通用类型的夜壶,其形状和痰盂类似,是大开口,直上直下的设计,这样的夜壶在使用时就不用区分男性女性,用起来也更加方便。

中世纪的欧洲——一个巨大的公共厕所

从古代人习惯使用的夜壶,到如今可以免费使用的路边公厕,我国在公共卫生这一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是显而易见的。

经常上网的网友们应该知道,在欧美国家的中世纪时期,人们的卫生状况堪忧。

街道上随处可见人类的粪便,在金碧辉煌的城堡最外围,是直上直下的中通管桩马桶,王公贵族和城堡内部的侍者如果想要如厕,就会蹲在城堡上方的坐便上方便。

排泄物顺着管道倾泻而下,落在城墙外的街道上,即便有人定期清理,那味道也可想而知。

这样的设计结构甚至诞生出了一个可笑的谋杀故事,据说有位杀手为了刺杀国王,在城堡内久久找不到机会,于是潜伏在管道当中,趁着国王如厕的机会刺杀了国王。

除此之外,欧洲中世纪的女性通常会穿戴裙撑,让裙子像伞一样撑起来,这样不仅会显得自己的腰更细,也更方便在街上上厕所。

而男性女性所穿的高跟鞋,除了方便骑马时勾住马镫,也是为了在街上不会踩到排泄物。

平民长期生活在如此恶劣的环境当中,周围都是各种病菌环绕,就算有再强大的免疫系统,也扛不住各种细菌的入侵。

街上的粪便,道旁的垃圾无人处理,成为了滋生老鼠和害虫的温床。

而即便作为欧洲的贵族,一年也只会洗两次澡,身上有异味只会用香水盖住,这样治标不治本的做法,也为接下来欧洲的重大灾难埋下了隐患。

于是,在十四世纪的中后期,欧洲爆发了前所未有的重大瘟疫——黑死病。

一场瘟疫,夺走了欧洲两千五百万人的姓名,几乎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口都死于这场灾难。

欧洲人民,常年生活在这个巨大的“公共厕所”里,也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公共厕所”

厕所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无论是家里,交通工具上,还是日常的公共空间当中,厕所作为必要的公共设施,从未远离我们的生活。

而厕所历史,可以追溯到我国春秋战国年代,“厕所”这两个字,也可以通过象形文字解释称“设于房子旁边的厕屋”,供人如厕使用。

《庄子·庚桑楚》中对于古人的厕所有所记载,“偃谓屏厕”四字,解释了我国古代人民无论是在建造,还是检查房屋构造的时候,都对厕所十分重视。

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厕所的雏形已经被勾勒出来,并且有了一定的使用规范。

到了汉代,公共厕所更是有了专人管理,对于公厕管理也有一套完整成熟的体系,从厕所清理到粪便填埋,都有专人负责,这也是我国如今公共卫生的雏形。

但到了明清时期,京城的公共厕所数量锐减,明朝王思任在《文凡小品》中曾经有过描述,大体意思是民众苦于京城没有厕所久矣。

每每都会被街上的味道熏得退避三舍,久而久之,诞生出了“京师无厕”的称谓。

清末民初之后,我国的国家主权逐渐沦陷,公共卫生问题也暂时无暇顾及,部分地区被国外接手,因此并没有特别统一的管理方式。

直到我国再次同意,从新中国建设开始,公共卫生才再次有所进步。

五次“厕所革命”,公共卫生体系大进步!

从新中国成立开始,国家的公共卫生便成为了一大难题,长年累月的战争,让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千疮百孔。

仅仅是在北京城内,在刚解放时堆积的垃圾便多达六十万吨有余。

而彼时,我国的垃圾处理能力根本跟不上垃圾制造的速度,北京城内的垃圾甚至堆到了马路上,极大程度影响到了我国的交通便利。

并且,当时的北京胡同,弄堂纵横交错,住户家中的排泄物,只能通过人力运输出来,再进行统一处理。

这也极大降低了北京城内粪便处理的效率。

第一次革命,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旱厕的出现取代了传统的露天厕所。

旱厕可以说是我国目前公共厕所的基本雏形,拥有独立的建筑和如厕空间,通常,一个生活区域内按照生活人数确认旱厕的建造数量。

但这一个区域内的人,都在这一个厕所里方便,就造成了旱厕内排泄物堆积的情况时有发生,并且这种原始厕所,只能通过人工疏通的方式清理。

不少旱厕还建立在河边或水边,虽然人的排泄物能够作为水中鱼类的养料,但粪便排泄到喝水湖水中,对我国的水资源也造成了极大的污染,人民健康安全难以得到保障。

到了我国20世纪70-80年代,公共厕所展开了第二次革命,不同于传统旱厕需要人工清理,这次革命下我国建立的公共厕所,是通过水冲和压力抽送的方式,将排泄物聚集到一块。

再由专人对排泄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这样的公厕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很快取代了旱厕的地位,成为了我国公共厕所的主流。

到第二次公厕革命结束之后,我国的公共厕所形制基本定型。

接下来的三次革命上,都是基于第二次革命之后的锦上添花。

我国的公共卫生管理水平逐年提高,排泄物的可利用方式也被我们研究出了花样,在进行无公害化处理后,部分排泄物可用作化肥浇灌农作物。

公厕的外形也越来越现代化,科技化,不少公共厕所上贴上了电子显示屏,用以标识附近地图,为如厕者提供方便。

多数旅游城市也在公厕上大做文章,在公厕外围设立广告牌,宣传当地旅游业文化和当地特产。

时至今日,公厕已经不仅仅是我国国民用来方便如厕的固定场所,现代化的建设外形,多功能的宣传方式都让公厕承载了更多宣传作用。

这也极大推动了我国旅游业城市的发展,干净的卫生环境,通常是和当地的美丽风景相辅相成的。

总体来说,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业从古代到现代,经历了多次改革,在这其中,蕴藏的不仅有中国国人的智慧,更是我国万众一心共同建设祖国的美好愿望。

0 阅读:2

张先生说知识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