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吴三桂,中国将领先世界五十年

文山聊武器 2024-09-19 04:22:06

没有吴三桂,中国将领先世界五十年。此话怎讲?

当英国轰轰烈烈开展工业革命之际,中国正处于明清交替之时。后面的事情众所周知,清王朝的闭关锁国致使中国落后西方国家五十年。

就在明清交替的重要关头,有一号关键人物在无形中推动着国运的走向。

这个人就是吴三桂,是他拱手让出山海关,恭迎清军问鼎中原,一统天下。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这个假设成立吗?

一:明末重臣吴三桂

先来说结果,如果没有吴三桂,中国将领先世界五十年,这句话只对一半。

基于客观事实而言,确实是吴三桂归降清廷,献出了山海关,国家的统治权才会落到清政府手里,在清政府的统治下,中国直接落后世界五十年。

吴三桂开门放清军是因,清廷封建统治误国是果。这是不容辩驳的事实。

且不说就算没有吴三桂,清军入关也只是时间问题。单说吴三桂的投降,其本质是偶然和必然集于一体的结果。

吴三桂推动国运的同时,吴三桂本人也被属于他的命运推动着。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吴三桂一开始压根就没想过归顺清廷。

吴三桂是明朝最后的权臣和重臣!而在封建王朝,任何一个手握兵权,位高权重的武官,他绝不希望沦为亡国奴。

成为亡国奴,意味着属于他的阶级利益统统作废。放着世人敬仰,高官厚禄,圣上隆恩的好日子不过?巴巴地给清军开大门?这简直不合常理。

后人是上帝视角,知道明朝亡了,崇祯自缢于煤山,但是当年的吴三桂不知道啊。

那么当年的吴三桂在做什么呢?在奋力抵抗清军,与八旗铁骑顽强作战。

而且命运的吊诡之处在于,吴三桂每每出手,负责的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在明清对决的松锦之战中,吴三桂的表现让大明看到了最后的希望。

吴三桂出身于武将之家,父亲吴襄是武进士,舅舅祖大寿是明末辽东军事集团的重要将领。

松锦之战中,清军全力与明军争夺宁锦防线,锦州首当其冲,宁远是仅次于锦州的战略要地。

前者由舅舅祖大寿负责防卫,后者由吴三桂负责防卫。

期间,皇太极,多尔衮,豪格数次亲临前线,双方各自损兵折将,但吴三桂死战不退,甚至还能赢回几局。可到了战役末期,明军后劲不足,被清军围困,粮草枯竭,战况发生逆转。

这个关头,明末猛将吴三桂做了件昏了头的蠢事——当逃兵。

在洪承畴制定突围计划的中途,总兵王朴怯战,撒丫子跑了,吴三桂第一个追随王朴而逃。

结果就是突围计划方寸大乱,明军一片溃败,死伤惨重。

战场当逃兵本是死罪一条,但吴三桂只是象征性地降了几级,随后便荣升辽东提督,仍然让他镇守宁远。

而那个倒霉的王朴却被拉来立威,军法处死。

实际上,崇祯不治吴三桂的罪,反而委以重任,主要原因在于明朝实在没人了。

就辽东守备而言,明朝只能依赖以祖大寿为首的祖氏军事集团,吴三桂是祖氏旧部,还是祖大寿的外甥,用崇祯的话说那就是:“三桂年方壮年,勇冠三军”。

在八旗铁骑大军压境之际,吴三桂年富力强,还能打,是明末难得的青年才俊,崇祯怎么可能在这个关头治他的罪呢。

吴三桂命运齿轮转动的第一步,明朝气数将尽的最后一步,是明末将领集体向清军投降。

从崇祯十五年二月起,松山,锦州,杏山,塔山相继降清;连洪承畴,祖大寿这样的明朝重臣也投降当了清廷的臣子。

关外八城仅剩四座城池,其中,吴三桂的宁远成了抗击清军的前沿堡垒。明朝虽失锦州重地,但只要宁远尚在,就不至于失去最后一道屏障。

此时的吴三桂身兼提督全辽大将军之职,虽然明朝日暮西山,但吴三桂没有上帝视角,认为蜗居东北一隅的清军只是夷狄,只要抗清成功,他的前途不可估量。

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往,身为明末汉人将领,面对清军入侵,吴三桂不可能没有爱国之心,但人性又是复杂的,尤其在封建统治下,阶级利益大于一切。

吴三桂为阶级利益而战,也为阶级利益而降。

二:自取灭亡李自成

这边东北重地明清打得火热,那边北京城出大事了——李自成杀进来了。

等到大难临头,崇祯紧急召回驻守宁远的吴三桂,唤他速来护驾,可惜为时晚矣。

吴三桂得令后,率军民撤防宁远,进入山海关,布置好防守任务后,这才挥师京城。

然而行至中途,就传来崇祯自缢殉国的噩耗。

此时的吴三桂处境非常尴尬,只好退回山海关,从长计议。

这时,中国大地形成三股政权,一是李自成的大顺政权,二是盘踞关外,蓄势待发的清政权,三是散落江南,苟延残喘的南明政权。

吴三桂被夹在李自成和清军之间,与南明音讯阻断。而吴三桂自身的兵力不过三四万,无论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是孤立无援,根本无法对抗大顺和清军。

吴三桂想要独立存活,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他只能在投降大顺和投降清军之间做出选择。

吴三桂选择投降大顺。

一是因为吴三桂原为明末猛将,抗清有功,杀了不少清军,与清政权积怨颇深,恐不能善终。

二是因为李自成许以高官厚禄进行招降,又送钱又送军粮又说好话,诚意满满。

三是因为吴三桂的父母以及爱妾陈圆圆等一家老小几十口人全在京城沦为李自成的人质。

就在吴三桂踏马前行,准备归顺李自成之时,他又突然调转马头,重夺山海关,不降了!

原来,夺取京城的李自成上演了一出追赃助饷的大戏。

简单来说,就是抄家。抄京城大官富户豪绅的家,补贴给起义军充作军饷。

凡有不从者,统统施以酷刑,打到交出钱财为止。

这些投了降的明官明将,本想着在大顺朝继续享受荣华富贵,没想到钱财散尽,还遭受一身皮肉之苦。

这对踌躇满志想要归顺的吴三桂来说,无疑是当头棒喝,甚至吴三桂的父亲吴襄也在严刑拷打之列,这是吴三桂不能接受的。

如此一来,大顺已经没有奔头,吴三桂要的是生存,是维护利益不受损。

而李自成的做法等于在告诉吴三桂:来了也是白来,你家的钱已经进了我的口袋,来了也是当牛做马,啥也没有。

总有文人墨客喜欢拿“冲冠一怒为红颜”说事,说吴三桂是为了陈圆圆才意气用事。

吴三桂对陈圆圆有情不假,陈圆圆被夺一事,只能让焦头烂额的吴三桂更加糟心,但这不是吴三桂降清的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就是利益受损。

李自成亲手把吴三桂推向清人,也招致了自身的灭亡。此后,事态发展完全脱离人为控制。

三:天意自有安排

吴三桂重夺山海关后,李自成愤怒不已,亲自率兵征讨。

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吴三桂不得不写信向清军求援,但只说是“借兵”。

吴三桂是站在明末武将的立场上,和清军商量着“借兵”,事后允诺割地酬谢,全然没有投降的意思,更没有把整个国土拱手相让的意思。

命运吊诡之处再次显现,那就是李自成,吴三桂以及清方代表多尔衮,全都没有按照计划行事,三方共同促成历史最后的结局。

在信中,吴三桂特意规定了清军的入边路线,要求清军从中协,西协行进,与自己的部队汇合,再一起攻打李自成。这些地方曾为清军入关的老路,根本不具备战略价值。

而山海关重地依然紧紧握在吴三桂手中。

第一个偶然出现了:李自成慢了脚程,错过了歼灭吴三桂的最佳时机。

按理说,从京城到山海关,若急行军最多只要三四天,但李自成部走了七八天,给了吴三桂求援的喘息之机。

第二偶然就是,收到信的多尔衮也没有按照约定走老路,更没有与吴三桂汇合,而是率领清军直奔山海关而来。

等到多尔衮的清军抵达山海关时,赶来的李自成与吴三桂已经在里面打了一整天。

此时战况胶着,吴军落于下风,明显不敌李自成,恰逢多尔衮来援,吴三桂喜不自胜。

多尔衮也是老狐狸,眼睁睁看着两方厮杀,他隔岸观火,并不出手相救,目的就是逼迫吴三桂投降。

事已至此,吴三桂别无选择。

第三个偶然诞生了:本想着独立“借兵”的吴三桂,以归降为条件,换取了多尔衮的援兵。

清军有备而来,李自成却全然不知有清军参战,结果大败溃逃,山海关落入清军之手。

夺取山海关,中原门户大开,吴三桂开门受降,恭迎清军,清朝定都燕京,天下一统指日可待。

当工业革命在西方国家如火如荼展开之际,清王朝仍世代延续着闭关锁国的封建统治,这一落后,就是半个世纪。

若说“没有吴三桂,中国将领先世界五十年”,这句话是偶然和必然共同促成的结果,一切都是天意的安排。

说一千道一万,历史洪流奔腾不息,朝代更迭自有定数,最该摒弃的还是吃人的封建帝制。

参考资料:

《一次决定历史命运的抉择——论吴三桂降清》刘凤云 清史研究

《论吴三桂降清的必然性与偶然性》蔡洁琳 哈尔滨学院学报

0 阅读:102
评论列表

文山聊武器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