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国家目录”是一种特殊的书籍,目录书之亡佚是一个非常突出的事例。
秦以后,汉武帝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于是天下文籍皆在天禄、石渠、延阁、广内、秘府之室。自此之后,中央王朝无不重视典籍藏书。藏书既富,则需校书,校书则必生目录,自向、歆《别录》《七略》,下逮晋李充、荀勖、隋牛弘、唐毋煚、宋王尧“臣、陈骙等,皆因校书而叙目录,所成者古人称之为“官簿”,今则称之为“官修书目”“政府书目”或“国家藏书目录”。
以上明以前的国家书目,除个别为史志目录所采录或节略(如《七略》为《汉书·艺文志》,《隋大业正御书目录》为《隋书·经籍志》,《古今书录》为《旧唐书·经籍志》),或以简本(如一卷本《崇文总目》)传世外,全部亡佚。
国家书目的亡佚,当然也可归结为水火或兵燹之灾,一如兰台石室所藏,总不免于改朝换代时焚毁殆尽;或可归结为藏于秘阁而传写稀少,一旦有失则万劫不复。
但问题是:
第一,除了史志目录外,中古以前的所有目录基本上都无一幸存至今,包括像不属于官修书目的《七志》《七录》,单纯解释为外力的摧残,无法说通;
第二,如前所述,绝大部分中古时期的目录唐代仍存,唐末以后方告亡佚,历经兵火而寖亡的理由,不能成立。
第三,国家书目是政府收书、藏书、校书的成果,本身就是政治支持的产物,故与统治者的政策取向不存在关联。由此,国家书目的亡佚,还是需要回到国家书目本身去寻找原因。
作为历史档案的国家书目,往往被正史所编入,成为正史“艺文志”或“经籍志”的内容。
班固《汉书》改编《七略》为《艺文志》是其滥觞,其后唐初史馆据魏徵贞观时所编弘文殿藏书目“考其现存”,编为“五代史志”之“经籍志”(《隋书·经籍志》);再后《旧唐书·经籍志》取自《古今书录》(《古今书录》据开元时政府藏书编成),《新唐书·艺文志》增添开元以后部分则多取自唐五代目录材料。
旧的国家书目记录反映国家藏书,正史编辑完毕,这些书目记录历史状况的档案功能就被史志代替了,在古代的保存条件下,这样一种失去全部功能的档案材料藏于深宫而得不到传播,必然面临亡佚。
清代考据大兴,学者重新认识到各种书目的重要性,前代国家藏书目录方才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可惜已经为时太晚。
明朝以后的国家书目均存,如明《永乐大典目录》六十卷、明《文渊阁书目》十四卷、清《四库全书总目》二百卷及清《天禄琳琅书目》正续编三十卷。
特别是明《永乐大典目录》六十卷尚存,使今人可以了解到永乐大典采录了哪些书籍,也使得如今的伪史论者的谣言不攻自破。
#打卡挑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