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子陈再文遭遇空难时年32岁,父亲陈锡联:空军出事,在所难免

浮生若梦旅途 2024-12-29 19:26:21

上海再会,缘定终身

1949年,陈赓与陈锡联都在上海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遇到了从老家来上海省亲的王璇梅。王璇梅是陈赓已故妻子王根英的妹妹,早年在陈赓和王根英从事革命工作时,曾经担任过放哨和看岗的任务,为他们的安全提供过重要帮助。

随着时光的流逝,王璇梅进入北方大学医学院学习。即便是在忙碌的学业中,她与陈赓的联系也从未中断。陈赓常常写信叮嘱她要专注学习,明确地告诫她不要在学校期间谈恋爱。她在大学期间异常努力,不仅成绩名列前茅,还凭借出色的表现顺利毕业。毕业后,她参加了南下工作团,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工作中,连私人感情都无暇顾及。

当王璇梅再度与陈赓见面时,她已经27岁了。这一年龄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对于女性来说算是“大龄未婚”。陈赓见到她感到欣慰的同时,也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这么多年,他一直把她当成自己的妹妹,却从未为她考虑婚姻大事。

陈赓开始在自己的朋友圈中物色合适的对象。他回想自己身边的适龄男子,最终把目光放在了陈锡联身上。陈锡联是陈赓多年的战友,在革命和战争中一同出生入死,两人关系极为亲密。陈锡联性格踏实,为人稳重,而且当时也是单身。从各方面来看,他都非常适合王璇梅。陈赓做出了决定,并马上着手安排两人见面。

见面的机会很快促成。在陈赓的引荐下,陈锡联与王璇梅第一次正式接触。两人年龄相仿,性格上也颇为投缘,交往不久后便确立了关系。最终,这对由陈赓一手撮合的情侣在同年结了婚,成为革命家庭中又一对和睦佳偶。

开创新中国炮兵事业的奠基者

1950年,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国防建设成为当务之急。锡联被任命为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员,同时兼任炮兵学院院长。

当时,新中国的炮兵装备水平远远落后,许多武器还停留在抗战时期的技术水平,与现代化战争需求相差甚远。陈锡联认识到,要在短时间内提升炮兵的战斗力,必须从装备入手。他积极推动进口先进的炮兵装备,同时组织国内科研人员和军工单位进行技术攻关,力求在研制国产装备方面取得突破。

陈锡联在抓装备建设的同时,也着眼于部队的整体结构和战斗力的提升。他推进了炮兵部队的编制改革,使得队伍规模更加合理,指挥体系更加高效。他特别重视部队的训练工作,为此专门制定了一整套科学系统的训练计划,并亲自监督执行,确保每一个环节都落实到位。到50年代末期,炮兵部队已经发展成为一支编制完善、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现代化技术兵种,在抗美援朝战争和炮击金门作战中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除了传统炮兵的发展,陈锡联还参与了更高技术领域的工作。随着世界军事技术的发展,导弹逐渐成为各国军备竞赛的重要内容。为了确保中国能够赶上国际水平,人民解放军决定建设我国第一个导弹试验基地。

陈锡联亲自带领专家组,深入戈壁沙漠开展选址调研工作。为了搜集第一手资料,他们乘飞机穿越广袤的沙漠地区,多次深入人迹罕至的无人区进行实地勘察。整个过程充满了艰辛与风险,但最终确定了导弹试验基地的最佳选址。

父辈引领,军旅生涯从基层起步

陈再强是陈锡联的长子,自幼耳濡目染,深受父亲的影响。陈锡联严谨的军人作风和卓越的军事成就,成为陈再强成长中的榜样。1967年,国家发出响应军队建设的号召,年仅18岁的陈再强毫不犹豫报名参军。他顺利通过选拔,被送往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深造。

在军事工程学院的学习时间里,陈再强接受了严格的专业教育,主修的课程涉及军事工程技术和部队装备维护等内容。

1970年代初,陈再强完成学业,正式走上了军旅之路。他并没有因为家庭背景而获得特殊待遇,而是被组织分配到了一支位置偏远、规模不大的基层部队。那里条件艰苦,交通不便,生活物资短缺,部队的后勤保障工作任务繁重且复杂。

陈再强从最基础的岗位做起,担任一名普通的技术保障兵。他主要负责部队装备的维护和管理工作,这他在岗位上始终保持勤恳态度,逐渐掌握了装备维护和后勤管理的细节。他还主动参与部队的装备更新和改造工作,将在学院学到的技术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有效提升了基层部队装备的维护效率和使用寿命。随着时间推移,陈再强逐步走上了管理岗位,从一名普通士兵逐步成长为军队干部。

陈再强的军旅生涯在80年代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他被调入沈阳军区的后勤部门,开始负责大规模的后勤管理工作。在沈阳军区后勤40分部工作期间,陈再强展现出了出色的组织协调能力。他所负责的物资供应和装备维修工作被部队官兵广泛认可,确保了沈阳军区部队的战斗力始终处于良好状态。

由于工作业绩突出,陈再强在90年代初晋升为40分部部长,全面负责沈阳军区后勤物资和装备管理的各项工作。

1999年,陈再强被任命为沈阳军区审计局局长,他多次组织对部队后勤工作的全面审计,纠正了一些长期存在的管理问题,同时为军区节约了大量物资和经费。由于出色的表现,陈再强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大校军衔。

陈家兄弟投身军事事业

陈锡联的另外两个儿子陈再文和陈再方,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对军事充满兴趣,成年后也都选择投身国家的军事事业。

1951年出生的陈再文自幼对飞行充满热爱,身体素质出众,性格坚韧。成年后,他坚定地选择了自己的梦想,考入了他一直向往的军事学院。在学院期间,他接受了严格的理论学习和飞行技术训练,并表现出色。在当时,空军飞行员的选拔极其严格,不仅要求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过硬的体能、心理素质和快速的决策能力。陈再文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天赋,顺利完成学业,正式成为了一名空军飞行员。

而陈锡联的三儿子陈再方则选择了一条更注重学术与策略研究的道路。1952年出生的他与哥哥一样,对军事有着浓厚的兴趣,但他更倾向于深入研究军事战略问题。在1968年与哥哥同年入伍后,陈再方展现出了卓越的学习能力和文学素养,被推荐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

陈再文所在的部队任务繁重,常常需要完成高强度的训练和作战准备。他参与了许多空军的重大任务,积累了丰富的飞行经验,并因表现优异,多次获得部队嘉奖。1982年4月26日,陈再文在桂林执行飞行任务时不幸遇难,时年仅32岁。

面对悲痛,肩负责任

1982年4月26日,陈锡联的二儿子陈再文在桂林执行飞行任务时不幸遇难,这一消息传到家中,让整个家庭陷入巨大的悲痛。然而,作为一名久经战场的老将军,陈锡联表现出了一种超乎常人的冷静和坚毅。面对前来慰问的党代表,他眼含泪水,却语气坚定地说:“家里的工作我来做,你们放心;空军出事,在所难免。但指挥千军万马的事不可大意,从这件事中要吸取教训,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

陈再文的意外离世让陈锡联一家承受了巨大的损失,而三弟陈再方则选择在悲痛中更加努力。他从兄长的牺牲中感受到肩上的责任,将对哥哥的怀念转化为对事业的投入。

陈再方一直致力于军事领域的战略研究和计划工作,这些需要他具备敏锐的思维和长远的眼光。1998年,他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综合计划部局长,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职务,关系到军队装备的规划和发展。他在任期间,主持和参与了多个重大军事项目,为中国军队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担任综合计划部局长之后,陈再方又被任命为总装备部综合计划部副部长,进一步参与更大范围的战略规划工作。随后,他出任总装备部科技委副主任。他多次带领团队调研,掌握最新科技动态,并将这些技术转化为实际军事应用。他2004年7月,陈再方被授予少将军衔。2011年7月,陈再方晋升为中将。

参考资料:[1]陈麟.传奇将军陈锡联[J].决策与信息,2000(4):23-25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