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历史被公开时,信仰开始崩塌

浮生若梦旅途 2024-12-29 19:30:27

“我生活的目的就是消灭共产主义。”

前苏联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在1999年土耳其首都安卡拉美国大学研讨会上说道,而面对苏共失败、苏联解体的现状,他说:“我生活的目的已经达到”。

对于这番狼人自爆的言论,外界的舆论先是哗然,后面又很快的接受。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大厦也不是一天崩塌的,但是戈尔巴乔夫的“公开性”政策以及后续的措施,确实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一、

苏联,这位曾经的“老大哥”于1991年解体,这件事情不只是我们没有想到,就连对手美国也没有想到。

作为美国冷战战略的设计师之一,乔治.凯南在《当代国际事务史》中回顾这段历程时,认为“很难有比它更加诡异和出人意料,甚至乍看上去有些难以理解的事件,先后以俄罗斯帝国和苏维埃联盟面目出现的一个强大国家,顷刻间便土崩瓦解,完全消失的无影无踪”。

同时,随着苏联解体的就是美苏冷战的结束,世界迎来霸权时代。

对于苏联解体原因的说法,比较公认的都是问题出在了作为国家唯一执政党的苏共自己身上。

清朝龚自珍曾说过“欲灭其国,必先灭其史”,想要灭亡一个国家要先消灭这个国家的历史。

消灭苏联这个国家的历史的就是历史虚无主义,而早在苏联解体的62年前历史虚无主义就已经有苗头。

二、

斯大林在世的时候,他在当时苏联总书记赫鲁晓夫的口中是“人类最伟大的天才、导师和领袖”“伟大的常胜将军”,自己生身的父母”。

斯大林去世后,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中斯大林是“凶手”“强盗”“赌棍”“俄国最大的独裁者”“混蛋”“白痴”等,同时他诬蔑斯大林在伟大的卫国战争中战前“丧失警惕”,战争爆发后“惊惶失措”,战争中“靠地球仪指挥”。

这份报告给斯大林罗列了七大罪状:个人崇拜,破坏法治,在卫国战争中的(指挥)错误,在民族问题上的错误,在和南斯拉夫关系上的错误,在经济政策方面的错误和实行个人独裁。

据与会者的回忆资料,当赫鲁晓夫宣读这份秘密报告时,会场上的气氛异常压抑和紧张,甚至有人当场晕倒。

报告波及的范围不止是党内,还有广大苏联人民。

在大会不久,1956年3月7日至9日,格鲁吉亚的第比利斯市发生大规模流血事件,对批判斯大林强烈不满的人群与军警发生冲突,造成数百人伤亡,大批“肇事者”被判处1年至10年的有期徒刑。

此外还有1956年6月波兰的“波兹南事件”,1956年10月“匈牙利事件”。后者的影响的范围更加广,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从10月23日清晨起,先是几千名大学生,随后增加到大约10余万市民举行示威游行。

示威游行进一步激化矛盾,当天夜晚,一批暴乱分子武装袭击国家广播大楼,随即攻占电台以及一些武器仓库和警察哨所。此后,暴乱波及全国。

1956年11月4日,以卡达尔为总理的匈牙利工农革命政府宣告成立,提出请求苏联部队帮助恢复国内秩序。同日,苏军进入布达佩斯,平息了骚乱。一些政治人物被捕并被处死。

很容易得出的结论,这番报告是苏联人民信仰动摇的起点,但不是苏联人民的信仰等于个人信仰斯大林,而是这篇报告全盘否定了斯大林的一切。

因为无可辩驳的是,斯大林的功绩是存在的,邱吉尔也曾指出:“他从沙皇手里接过的是木犁,撒手人寰时留下的是原子弹。”他留给苏联人民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

全盘否定是颠覆人民认知的行为,是思想混乱的开端,这种唯心主义认识论错误,正是历史虚无主义的突出特点。

三、

赫鲁晓夫的引发的事件是恶劣的,一批“自由派”记者和作家借攻击批评斯大林之机攻击苏共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而面对这种情况,赫鲁晓夫不久之后迫于党内压力又重新加强了新闻管制。

到了后任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又摈弃了赫鲁晓夫的思想和做法,将“斯大林模式”凝固化并将其与社会主义等同起来。

但是这种措施是把思想想得太简单,破镜重圆也有裂痕。

从否定斯大林到否定社会主义的“解冻思想”极易造成人们思想上的茫然和混乱,而这种时候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就可以乘虚而入。

并且从后面引起的连锁反应可以看出来,这些事情对于一大批正处于成长期的青年人的思想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一些人对共产主义的信念从此开始动摇,而戈尔巴乔夫就是这样的“二十大大产儿”。

可以看出否定后又肯定,是不能螺旋上升发展进步的,何况,思想一旦滑坡,是没有刹车的,反倒是,在发展倒退、下坡的时候,总有人要踩上一脚油门,戈尔巴乔就是踩油门的人。

四、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在1986年的苏共二十七大正式提出所谓“公开性”的问题。

这个词列宁当年也使用过,其原意是把党和政府的工作对人民群众公开,听取群众意见,改进党和政府工作,以便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列宁同时强调“公开性”不是无限的、无原则的。

而到了戈尔巴乔夫这里,“公开性”在“让人民知道一切”、不留“被遗忘的人物和空白点”等口号掩护下,变成专门揭露党和国家历史上的所谓“阴暗面”和“消极现象”甚至是歪曲与伪造历史的工具。

其颠覆行为表现在史学领域与文学领域的失守,以及新闻媒体部门的失控。

史学领域先对学生教材下手,他下令苏联有关部门要求对中小学历史教科书重新编写,随后出现了各种版本的新编历史教材,但大多质量不高,有的甚至矛盾百出,某些史学家过于强调历史污点,对包括卫国战争、战后恢复在内的苏联历史一概抹黑。

后是曝光的所谓历史阴暗面的档案,一些人有针对性和选择性地曝光斯大林时期的“历史档案”,在其中故意丑化斯大林,为全盘否定斯大林和社会主义制度做准备。

文学领域是在戈尔巴乔夫的“历史和文学中都不应有被忘却的名字和空白点”的鼓动下,一大批过去被禁的作品先后公开发表和放映。

而这些作品大都通过文学夸张和历史戏说的手法,描写了斯大林时期苏联社会的各种阴暗面,由此来攻击和丑化斯大林,进而攻击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和苏联共产党的领导。

比如亚·特瓦尔托夫斯基的长诗《回忆的权利》,阿·雷巴科夫的长篇小说《阿尔巴特街的儿女们》等等。

戈尔巴乔夫本人更是在在他的《回忆录》充满感慨地说:“真可惜,在大学时代竟然没能读到这一切!”

新闻媒体部门的失守尤其严重,先是政府部门的失守。

戈尔巴乔夫时期,主管新闻宣传战线在内的整个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干部均以“西化”闻名。

戈尔巴乔夫的“小校友”、毕业于莫斯科大学经济系、具有博士学位的盖达尔崇尚资本主义制度,盖达尔被称为“芝加哥小男孩”“完全美国化了的专家”。

盖达尔大学毕业后先后负责苏共中央最重要的理论刊物——《共产党员》杂志及苏共主要报纸《真理报》的经济部,是苏共意识形态机构中很有影响的人物,对整个新闻宣传战线影响之恶劣可想而知。

担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宣传部部长的雅科夫列夫是苏共掌管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人物,但是他却对资本主义赞不绝口,是一个隐藏在苏共内部的反共反社会主义分子。

在雅科夫列夫还安排下,很多重要期刊的主编位置被一些所谓的自由派人士出任,比如《真理报》《共产党人》杂志、《经济报》等报刊,他们也成为了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急先锋。

原《真理报》主编、前杜马主席根·尼·谢列兹尼奥夫:“那段时间,把一切都忘记了,都失去了理智。共产党所做的事情都被忘记了,对共产党领导苏联人民在二战时期建立的功勋、取得的伟大胜利也都被忘记了,共产党在二战之后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成就也被忘记了。后来在90年代最惨的就是那些老战士。当着他们的面侮辱历史、侮辱过去。他们觉得自己的命运遭到了嘲弄。”

五、

1986年3月,在戈尔巴乔夫掀起的“重评斯大林”运动中,他邀请大众媒体批评苏联党政机关。他对新闻媒体说:“在当今社会发展阶段,我们的报刊可以成为独特的反对派。”

在官方鼓励下,一些对“反思历史”特别激进的报刊如《星火》画报和《莫斯科新闻》逐渐暴露其真面目:借否定过去,否定苏共历史,否定社会主义,进而公然打出向资本主义方向“改革”的旗号。

1990年6月12日,戈尔巴乔夫总统批准并颁布了《新闻出版》法,宣布毫无约束的“新闻自由”,“不允许任何人垄断任何新闻工具”,接着于7月15日又颁布了电视和广播“民主化”的总统令,规定国家电视和广播事业“独立于政治和社会组织”,从而放弃了党对舆论宣传工作的领导。

这也宣布着失去一切舆论手段,由此,历史虚无主义的这种思潮强烈冲击着苏联长期形成的主流意识形态,群众的思想和信念可谓是“地动山摇”。

此后苏联的解体就并不让人意外了,全方位的被侵蚀,苏联人民已经不相信社会主义了,等待的就是亡党亡国。

现在的《当代俄罗斯史(1945—2006 年)》和《社会知识:21 世纪全球化的世界》面对这些历史则是明确指出,斯大林是最成功的苏联领袖,建造了一个伟大的国家,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勃列日涅夫的“内部稳定政策”也有其积极作用;戈尔巴乔夫对西方一再让步,到头来却一无所获;叶利钦“软弱和亲西方政策”,应当批判。

信源:观察者网《红旗文稿:新闻宣传战线在苏共亡党中的迷失及警示》

观察者网《关于苏联的崩溃:你知道的每件事都是错的》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会《历史虚无主义搞乱苏联》

中国青年网《对苏联亡党亡国的几点思考》

环球时报《这份报告埋下苏联崩塌的伏笔!中国要警惕》

求是网《从苏联解体看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

澎湃新闻《【学党史 明真相】从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看苏共垮台的教训》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