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盛想把关系转到深圳,方便儿女团结,纪委:恐怕有困难

浮生若梦旅途 2024-12-29 19:22:49

丁盛小时候家里很贫穷,家中有兄弟姐妹7人,他是最小的一个。

从他记事起,家里人就经常吃不饱饭,基本上都是吃地瓜为主,但母亲对小儿子丁盛很疼爱,偶尔会给他另外盛一碗米饭。

母亲养了两只老母鸡,鸡下了蛋之后就到集市去卖,挣的铜板换回一些粮食,还会给丁盛三五个铜板买零食吃。

由于母亲的疼爱,丁盛觉得自己的童年过得还不错,但慢慢长大后,由于家里太穷,实在生活不下去,二哥去庙里当和尚,三哥和四哥出外打工,他也不得不外出谋生。

到了15岁时,丁盛找到一份给地主砍树运木头的工作,木头顺着河流漂下来,但由于力气小,很快被地主辞退了。

于是丁盛又给地主放起了牛,放牛的活不是很辛苦,累了还能在河里泡澡,但依然填不饱肚子。

1930年,陈毅带着一支部队来到他们家门口,丁盛和小伙伴们看到红军后就想当兵,起码能吃饱饭。

于是丁盛和其他孩子共6人,一起跟着红军走了,一下子跑了50多公里,他们压根没有出过远门,也不知道跑到什么地方,家里的母亲很担心,时常去村外的山坡上眺望,但丁盛很多年没有回去过。

1930年11月,丁盛被编入192团,领导看他机灵聪明,便让他在团里当通讯员,这时一起来的几个小伙伴已经失去了联系,多年后才知道,他们已经牺牲了。

后来的两年中,丁盛跟着红军南征北战,经过了国军几次反围剿作战,在枪林弹雨中锻炼成长。

1932年,丁盛加入了共青团,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被任命为通信班长。

在部队里,丁盛认识了从苏联回来的王稼祥,每到一个营地,他负责给王稼祥打扫屋子,担任警卫工作。

王稼祥是总政治部主任,那时没有警卫连,丁盛既是警卫员又是通信员,面对这个“大人物”,平时不太敢跟王稼祥说话。

1933年,王稼祥受了伤,弹片留在肚子里取不出来,丁盛带着其他3人护送王稼祥回瑞金。

平时伙食很差,丁盛就到沟里去抓鱼熬汤,经过几人悉心的照料,王稼祥的身体慢慢好了起来。

有一天王稼祥招呼丁盛谈话:“家里情况怎么样?有没有写信回去?”

丁盛不好意思地说:“既没有纸也没有笔,而且我也不会写字,写不了信。”

王稼祥听了很感慨,告诉丁盛要学习文化才行,他拿着教丁盛用木棍写字,并让丁盛去公略步兵学校学习。

丁盛在公略学校学了几个月后,王稼祥写了一封介绍信,让他去三军团政治部报道,丁盛直接当上了指导员,参加了万里长征。

1935年6月,中央成立了红军大学,丁盛在组织的安排下,进入红军大学学习,他的政治和军事作战经验又获得进一步提升。

1936年,丁盛从红军大学毕业后,被分到保卫局当指导员,西安事变之前,28军军长刘志丹在和阎锡山作战中牺牲,丁盛被调往28军担任二团政委。

在丁盛的一生中,参加过百团大城、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等多次战役,在衡宝战役中,丁盛率孤军插入国军白崇禧集团的心脏,为歼灭白崇禧主力立下大功,被称为“丁大胆”。

1952年,丁盛参加了朝鲜战争,率领驻扎在两广的44军和45军,合编成54军,任54军军长,重创南朝鲜李承晚的王牌部队。

1962年10月,丁盛率领54军指挥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这时他已经声名赫赫,印军对他十分忌惮。

我军的装备也比印军好很多,部队使用的是改装的自动枪和轻机枪,打得敌人很害怕,印军时常被打得直叫唤:“中国军队的装备太强,顶不住!”

美国媒体评论中国对印作战如同“小刀切黄油”、香港媒体称赞:“史无前例,潇洒至极,漂亮至极。”

54军把印军打得落花流水,很多印军便躲在山里,刚开始很害怕,寻死跳崖的很多,但他们被俘虏后,我军并没有枪毙他们。

丁盛将军回忆,他曾和很多军队打过仗,没有看到过这么穷的部队,抓到俘虏后,搜不到什么战利品,还得给他们发一整套东西,比如棉衣、毛巾、肥皂。

印军少将表示:“想不到我们部队会这么快被你们消灭,想不到你们的政策这么好。”

对印作战结束后,丁盛的名气更大了,后来先后在新疆军区担任副司令员兼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担任南京军区和广州军区司令员。

1977年3月,丁盛在特殊时期受牵连被停职审查,关押两年多,并开除了党籍,他的儿女也受到了牵连,有的被停职有的被下放。

经过审查后,丁盛被免予起诉,但处分免不了,职务也没法恢复,被安排到南昌市老干局的干休所安置,但不能携带子女。

1984年10月,丁盛因心脏不好,从南昌回到南京治病,后来和妻子、儿女们一起住在南京的一栋旧民宅里,每月有150元的生活补助。

丁盛的户口在南昌,很多东西要凭票购买,好多东西没他的份,生活很困难。

民宅位于小巷深处,在这里丁盛和普通老百姓一样生活,每天提着篮子出入菜市,买的都是一些便宜的菜。

平时丁盛很和善,也十分平易近人,看到邻居们会打招呼聊天。

经过老百姓打听,原来这位70多岁的老头就是南京军区司令员,还是参加过朝鲜战争、对印反击战的老将军。

有人尊称丁盛为“丁司令”,丁盛连忙摆摆手说道:“千万别这么叫,叫我老丁就好了。”

在南京的这段日子里,丁盛和妻子过得很不容易,但经常有老战友去看望他,还给予生活上的帮助,让他感到十分温暖。

丁盛的小女儿在南京医学院研究生毕业后,面临工作的问题,丁盛对小女儿说:“在南京经济太困难了,可不可以去广州和深圳看看?”

于是女儿决定去深圳,她在那里工作了一段时间,由于手术开刀技术很不错,经过考试后就要在当地的医院工作。

丁盛已经70多岁了,大儿子和大女儿在广州工作,另一个儿子小明由于受牵连被下放到三水,他不舍得小女儿在外地生活,但思来想去,在深圳收入能高一些,就同意了。

小女儿走后,丁盛和妻子很失落,有时躺在床上都忍不住掉眼泪。

过了几年后,小女儿在深圳站稳脚跟,丁盛和妻子便来到深圳和小女儿一起生活。

1993年8月,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向南京军区发出通知,将丁盛的生活补助增加每月50元,享受当地退休干部的相同补贴,医疗按军队正师职干部安排。

1995年,丁盛的几个儿女在自己的努力下,有了稳定的工作,经济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丁盛和妻子住在小女儿家里生活还挺幸福,这时他的户口还在江西,如果去江西,举目无亲没有人可以依靠。

丁盛已经82岁了,眼睛不太好,身体又很差,不能单独生活,只能依靠自己的儿女,所以他想把关系转到深圳,离儿女近些。

他给中央写了一封信,写下了自己的心愿,申请把关系转到深圳,也方便儿女团结,深圳有一个干休所,还有十几套房子没有住,关系转过来更好,如果实在转不过来,能给房子也可以。

中纪委的同志回复:“关系转到广州,到深圳,恐怕有些困难,还是要找军队。”

中纪委的同志还问,军队有没有熟人,丁盛无奈地说:“当然有熟人,但他们已经当了大官,不敢干这种事,还是得你们中纪委安排,你们商量着办。”

不过中纪委的同志虽说“有困难”,但还是很上心,经过商量后,发了一个文件给江西省纪委,纪委通知了老干局和干休所处理此事。

很快丁盛接到干休所的正式通知:“军队愿意接受您了。”

经总政同意,由军队接收丁盛到广州军区司令部干休所安置,住房和医疗按副司级待遇,按月发放生活费550元。

1999年初,干休所建了一栋30层的新楼,丁盛和妻子便搬到新房里居住,居住条件比原来的更好,还有一个大阳台,可以在阳台上喝茶聊天。

丁盛很喜欢下象棋,经常有战友来陪他下棋,很多干休所的离休干部,是他担任军区司令时的机关干部,所以大家都很熟悉。

1999年8月26日,丁盛因发烧住进了军区总医院,被诊断患了肺炎,由于高烧不退,亲友们都很担心。

丁盛虽然很乐观,但预感这病很凶险,战友们看望他时,他谈起了自己的人生经历。

他感慨地表示:“如果没有闹革命,我还是一个放牛娃,所以从来没有后悔自己的人生选择,但我没有做的事,我绝不能承认。”

1999年9月22日,丁盛的病情急剧恶化,几位专家帮他会诊,仍然无法挽救他的生命,9月25日,丁盛永远离开了人世,亨年86岁。

丁盛是久经沙场的悍将,曾在多个战役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却因受了牵连而命运多舛,好在晚年时期,在组织和战友们的关怀下,完成了自己的心愿,温馨地度过了最后的时光。

《共舟共进》:“大胆将军”丁盛 2009-07-01

《观察者网》:瓦弄反击战为何强烈地震撼了印度朝野?——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百问之五 2022-11-07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