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不好血糖高,肝不好血压高,脾不好血脂高,3招轻松降三高

张知识 2025-02-19 16:44:46

“医生,我不胖,吃得也不算油腻,怎么血脂还是高?”

“我血糖高,家里人都说是因为吃甜食,但我根本不爱吃甜的啊!”

“血压高是不是就是年纪大了的锅?可我才四十多啊,怎么就开始吃降压药了?”

是不是听着很耳熟?这些问题,可能你自己或者身边的家人朋友都问过。三高问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已经不再是“老年病”,它们正悄无声息地盯上年轻人,甚至连二十多岁的年轻小伙子、小姑娘都有血脂异常、血糖偏高的情况。

可是,很多人都误以为三高就是“吃出来的”,认为只要少吃油、少吃糖就万事大吉。真相却是——你的“三高”很可能和你的五脏有关!

肾不好,血糖容易高;肝不好,血压容易高;脾不好,血脂容易高。这句话不是玄学,而是有科学依据的生理关系。今天,就来把这个健康冷知识讲透,让你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三招帮你轻松降三高!

【肾不好,血糖高?这关系比你想的还要密切】

很多人以为,血糖高就是因为胰岛素不行了,和肾脏有什么关系?其实,肾脏是血糖调节的重要“幕后玩家”。

人体的血糖主要靠胰岛素调节,但肾脏也在偷偷帮忙——它会通过尿液把多余的糖分排出去。如果肾功能变差,糖分排泄能力下降,血糖就容易升高。更可怕的是,高血糖反过来还会伤害肾脏,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有研究发现,超过40%的糖尿病患者最终会出现糖尿病肾病,这就是肾脏和血糖“互坑”的现象。

怎么判断自己的肾脏是不是在偷偷“摆烂”呢?

· 尿泡沫多,久久不散:可能是蛋白尿的信号,提示肾脏过滤系统受损。

· 夜尿增多:如果晚上总是起夜,尤其是超过两次,可能是肾脏功能下降的表现。

· 脚踝浮肿:肾脏排水能力下降,身体容易囤积多余的水分。

调整肾脏状态,稳定血糖,从这三个习惯开始:

1. 少喝“伤肾水”——甜饮料、浓茶、咖啡、酒,这些都会增加肾脏负担,尤其是含糖饮料,会让血糖飙升还伤肾。

2. 多吃“护肾菜”——黑豆、山药、枸杞、南瓜子,都是肾脏的好朋友,可以适量吃一些。

3. 保持合理锻炼——可以选择轻度有氧,比如快走、游泳,运动量不宜过大,否则可能加重肾脏压力。

【肝不好,血压高?别只盯着盐,肝脏才是关键】

说到高血压,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少吃盐”,但你可能不知道,肝脏健康和血压息息相关。

肝脏是人体的“血液调控中心”,它不仅负责分解毒素,还会影响血管健康。如果肝脏受损,血脂代谢变差,血液中的“垃圾”增多,血管壁就容易变得僵硬,血压自然就升高了。

有研究发现,脂肪肝患者的高血压发生率比正常人高出1.5倍!这说明,高血压不仅仅是“吃盐多”的锅,肝脏状态不好,血压同样会出问题。

你是不是也有这些“肝不好的信号”?

· 早上起床嘴巴发苦,容易口干,说明肝脏的代谢能力下降。

· 指甲上有竖纹,颜色发白,可能是肝血不足的表现。

· 情绪容易暴躁,爱发脾气,肝火旺的人往往更容易有高血压。

想要血压稳,养好肝脏很重要,三招护肝降血压:

1. 少熬夜,肝脏最怕“过劳”——每天晚上11点前睡觉,给肝脏留出自我修复的时间。

2. 多吃“护肝菜”——西兰花、胡萝卜、柠檬、绿叶菜,帮助肝脏排毒。

3. 适当放松心情——压力大、情绪暴躁会刺激交感神经,让血压飙升,学会深呼吸、冥想,或者每天听点舒缓的音乐。

【脾不好,血脂高?消化系统的锅你背不背?】

很多人以为高血脂就是“吃胖的”,但有些人明明很瘦,血脂照样超标——这可能是脾脏“怠工”了。

脾脏是人体的“消化总管”,负责把食物转化成营养供给全身。如果脾虚,脂肪代谢就会变差,血液中的脂肪垃圾堆积,血脂自然就高了。

有数据显示,脾胃功能差的人,血脂异常的风险比正常人高出30%。这说明,血脂高不只是“吃多了”,消化系统失调也是重要原因!

你是不是也有这些“脾虚信号”?

· 吃一点就胃胀,总是消化不良,说明脾胃运化能力下降。

· 舌苔厚腻,容易犯困,可能是湿气重,脾虚导致代谢变慢。

· 手脚冰凉,怕冷,脾阳不足,身体供能不足。

想要血脂稳,先把脾胃养好,三招教你调理脾脏:

1. 少吃寒凉食物——冰激凌、生冷瓜果、生鱼片,都会伤脾胃,尤其是早上和晚上不要吃太凉的东西。

2. 多吃“健脾菜”——红枣、薏米、山药、南瓜,有助于提高脾的运化能力。

3. 饭后走一走——帮助消化,避免食物堆积,减少血脂生成。

三高问题,别只盯着饮食,五脏的健康同样重要!

肾不好,血糖容易高;肝不好,血压容易高;脾不好,血脂容易高。

调理三高,不只是“少吃点”,更要调整身体的内在平衡。今天看完这篇文章,赶紧检查一下自己的生活习惯,找到自己的健康短板,把三高拦在门外!

【参考文献】

1.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23年版)》

2. 《高血糖的肾脏影响:机制与防治》,中华医学杂志,2022

3. 《脂肪肝与高血压的相关性研究》,中国心血管杂志,202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0 阅读:0
张知识

张知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