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老山战场照《死吻》:那名救护队女战士张茹,后来怎样了

热情的小狐狸 2024-12-08 05:06:43

老山战役的序幕

1979年3月,中国军队在“对越自卫反击战”取得阶段性胜利之后撤回边境,但越南军队仍不断骚扰中国边境地区,增加了边境紧张局势。1984年4月27日,为了彻底解决越军的骚扰问题,中国军队重新进入部署的前沿阵地。在这次行动中,中国军队的目标清晰:摧毁越军在老山及其周边的军事设施,以确保国境的安全与稳定。

4月27日的夜晚,军队进入老山地区的前沿阵地时,月色朦胧,随着夜幕的降临,整个区域笼罩在一片寂静之中。士兵们在黑暗中小心翼翼地摆放着装备,确保一切就绪,以备不时之需。

1984年4月28日清晨,伴随着一颗信号弹的升空,以船头村为中心的炮兵阵地开始爆发出密集的炮火声,整个战场瞬间被轰鸣声覆盖。部署在这里的257门火炮,包括加农炮、榴弹炮、迫击炮、火箭炮、加榴炮等,按照预定计划依次发射,弹幕在目标区域形成了无缝衔接的覆盖。

老山主峰以及周边的越军阵地成为主要打击目标。越南田蓬、马林、杨万船头、都龙、金平等地的步兵阵地、炮兵阵地、指挥所和仓库也被列入打击范围。在火炮齐射的同时,指挥所通过无线电实时掌控战况,各部炮兵班组快速响应指令,调整炮口方向,确保每一发炮弹精准打击目标。

炮弹在空中划出弧线,落入目标区域后引发接连的爆炸,尘土和碎片在爆炸点腾空而起。加榴炮集中打击越军的步兵阵地,精准的射击打乱了敌方的队形;火箭炮则对越军的仓库和指挥所进行重点打击,目标区域瞬间陷入一片火海。迫击炮阵地则负责清除越军可能藏匿的隐蔽点,逐点覆盖敌军的暗堡和隐蔽通道。

炮兵阵地上,士兵们迅速而有条不紊地装填炮弹、调整角度,配合默契。他们分工明确,有人负责测距,有人负责填装,有人负责瞄准。随着一声声“放!”的喊声,每一门火炮不断发射,将炮弹精确送往目标区域。炮管在高温中持续作业,散发出的热气甚至让地面显得有些扭曲。

越军在被动挨打中试图反击,但他们的炮兵阵地早已成为重点打击目标,火炮还未完全部署就被精准摧毁。零星的越军回火显得无力而分散,炮弹落在中国军队的后方,但无法形成实际威胁。随着攻击的深入,越军的抵抗愈发减弱,部分区域甚至出现了越军的混乱撤退。

老山主峰的激战

在持续了5小时20分钟的猛烈炮击和攻坚战后,中国军队终于攻占了老山主峰。步兵在炮火掩护下展开最后的突击,各个班组利用地形,穿过被炸得坑坑洼洼的山坡,将敌军的据点逐个清理。越军的抵抗已呈零星状态,火力逐渐稀疏,大部分敌军被迫撤退或失去了组织能力。

战斗结束后,统计数据显示,这场战役中,中国军队展现了极高的战斗力与协同作战能力。整个攻坚过程迅速、高效,通过步炮协同打击与精准的火力覆盖,击毙和击伤越军900余人。被摧毁的越军装备包括30余门火炮和20辆军车,这些火力和物资的损失使越军在该区域的防御力量几乎瘫痪。越军撤退时留下的阵地被彻底占领,老山主峰及其周边地区再次掌握在中国军队手中。

然而,这场胜利并非没有代价。5个多小时的炮火交织和肉搏冲锋中,中国军队付出了沉重的牺牲,233名官兵壮烈牺牲。他们的名字被记录下来,每一位烈士都承载着为国家和边境安全奉献的历史记忆。在战场清理过程中,战友们发现了牺牲官兵留下的遗物:有些是被烧焦的笔记本,有些是带着裂口的钢盔,还有些是血迹斑斑的子弹袋。随后,老山的主峰以及周边区域被迅速稳固防守。

在老山防御作战期间,除了云南省军区所属部队继续坚守边防的最前线,中央军委为进一步提升各军区的实战能力,作出了一项重要决定:从全国各大军区抽调精锐部队,分批次参与老山地区的防御作战。这一行动后来被称为“两山轮战”,成为中国边防作战史上的一个特殊阶段。

为了应对边境地区不断变化的战场态势,这些部队被精心挑选并迅速投入战场。抽调来的部队包括当时具有先进装备和丰富训练经验的作战单位,他们以轮换的方式进入老山和者阴山等重要防御阵地,进行为期几个月至一年的防御任务。

在战场上,各军区的部队通过实战积累了大量经验,从火力配合到阵地防御,从侦察突击到后勤保障,每一个环节都得到了全方位的检验。

赵维军的最后战斗

1986年,在114团担任侦察班班长的赵维军,在一次边境巡逻任务中不幸踩中了越军遗留的地雷。地雷在赵维军脚下爆炸的瞬间,巨大的响声和飞扬的尘土吸引了周围战友的注意。队伍迅速反应,几名士兵迅速冲到赵维军身边,将他抬上简易担架。爆炸的冲击波还未完全散去,现场的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硝烟味,地面布满了碎石和弹片。

队员们顾不得危险,沿着预定的撤退路线迅速向后方战地医院转移。途中,担架上的赵维军虽然因为伤势过重陷入昏迷,但战友们依旧时刻关注他的状态。一名随行的卫生员不断检查赵维军的脉搏和呼吸,同时努力为他止血。担架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颠簸,几次险些滑落,但战士们紧咬牙关,脚步没有丝毫停顿。

到达战地医院时,医护人员已经做好了接应准备。张茹作为医院里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迅速加入了抢救工作。她指挥助手拿来止血钳、绷带和药物,同时开始对赵维军的伤口进行紧急处理。地雷爆炸的威力让赵维军的双腿严重受伤,出血量巨大。张茹一边稳定伤口,一边努力阻止感染的蔓延。

由于伤势过重,赵维军的情况一度十分危急。他的体温开始飙升,染上了绿脓杆菌感染,整个人陷入高烧和昏迷的状态。医护人员轮班守在他身旁,持续为他降温、输液,并监控生命体征。张茹连续工作数小时,几乎没有休息片刻。

就在赵维军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时,他突然微微睁开了眼睛,用微弱的声音呼唤了一声“姐姐”。张茹低下身子听清楚他的话,并在他的额头上轻轻印下一吻。那一刻,现场的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仿佛时间静止了。这一幕被一位战地摄影师恰巧记录下来,后来被命名为《死吻》,成为战争中人性光辉的象征。

赵维军最终未能战胜伤病,因伤势过重牺牲。他的遗体被战友们妥善安置,随后送回部队安葬。张茹在完成所有工作后,默默收拾着医用器材,脸上的疲惫难掩。

张茹的怀念与缅怀

战争结束后,张茹告别了硝烟弥漫的战场,退伍后成为了一名大学教师。校园里的日子安静而有规律,学生们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课余时间三五成群地讨论学习,张茹的讲台上摆满了教学用的书籍和笔记。她尽心尽力地教授每一堂课,但在内心深处,那些关于战场的记忆始终没有被时间抹去。

多年过去,张茹始终心怀对牺牲战友的敬意。2015年,老山前线的战友们决定组织一次前往烈士陵园的活动,张茹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那一天,烈士陵园上空飘着薄雾,空气中透着肃穆的气息。战友们身着简单的衣服,手里拿着花束,沿着陵园的小路缓缓而行。

张茹走到赵维军的墓前时,脚步停了下来。墓碑上刻着他的名字和牺牲的日期,碑前摆放着一些已经枯萎的花束,显然不久前也有人来祭拜过这位年轻的烈士。张茹从手中取出准备好的鲜花,轻轻地放在墓碑前。

张茹随后俯下身,伸出手轻轻触摸了一下墓碑表面。冰冷的石碑上似乎依稀残留着时间的痕迹,但赵维军的名字依然清晰。战友们中的一人拿出一张红色的小旗插在墓碑旁边,旗上写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随着微风轻轻摆动。

祭拜结束后,张茹和战友们一起整理了烈士陵园的环境。他们用工具清理掉碑前的杂草和落叶,擦拭干净墓碑表面的灰尘,让每一块墓碑都显得干净整洁。烈士陵园的宁静与战友们轻声的交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人提议为牺牲的战士唱一首歌,于是众人轻声唱起了当年的军歌。

参考资料:[1]江志顺.老山战场的生死记忆[J].雷锋,2023(4):70-72

0 阅读:26

热情的小狐狸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