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尘封了2000多年的古城

山房路文化 2024-04-13 08:27:18

这里曾经是中原到漠北的交通枢纽,马克波罗就是沿着这条古道走进了东方天堂。位于内蒙古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南偏东方向约22公里,是古丝绸之路北线上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一座古城遗址。黑城是古丝绸之路上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一座古城遗址;是西夏国古都,名叫亦即乃,党项语:黑水城。位于居延地区。因此,黑城属于居延文明的一部分。“居延”一词为匈奴语,其意为“天”。19岁的大汉将军霍去病大破匈奴后,汉朝曾在居延屯兵戍边,创造了居延地区灿烂的汉文明。南宋宝庆二年(1226年),成吉思汗蒙古军第四次南征攻破黑城。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元世祖在此设“亦集乃路总管府”。

笔者拍摄

黑城(又称黑水城)始建于公元九世纪的西夏时期。黑城平面为长方形,现今城墙仍高耸达10米。城内的街道和墙壁及整齐排列的木头檐柱,从流沙中露出。城外西南方,一座穹坊庐式顶、壁龛样式的礼拜堂完整地矗立于荒野,土坯建成的圆顶清真寺尚未被风沙掩埋。城外西南一座礼拜堂完整屹立于荒野。黑城出土的珍贵历史材料中《番汉合时掌中珠》西夏文字典中,人们解读了西夏文。该城建于公元九世纪的西夏政权时期,让后人更完整的诠释了神秘的西夏国。

笔者拍摄

由于周边地区沙化严重,流沙从东、西、北三面侵蚀黑城,许多遗址已埋于沙下。黑城遗址的城墙西北角顶部筑有5座佛塔,尤为珍贵,面临风蚀坍塌的危险。 公元1372年明朝大将冯胜攻破黑城后遭废弃。城内埋藏着丰富的西夏和元代等朝代的珍贵文书。

笔者拍摄

由于周边地区沙化严重,流沙从东、西、北三面侵蚀黑城,许多遗址已埋于沙下。

笔者拍摄

明洪武五年(1372年),征西将军冯胜攻破黑城后,明朝随即放弃了这一地区,此后黑城便在尘封的历史里沉睡了近700年。1886年,俄国学者波塔宁在额济纳考察时发现了黑城。1908年4月,俄国探险家科兹洛夫在这里掘得大量西夏文物,其中包括珍贵的汉文、夏文对照的《番汉合时掌中珠》及《音同》、《文海》等古籍,这一重大的考古发现轰动考古界和史学界……。

笔者拍摄

现存城墙为元代扩筑而成。平面为长方形,周长约1公里,东西434米,南北384米,周围约1600米,最高达10米,东西两面开设城门,并加筑有瓮城。城墙西北角上保存有高约13米的覆钵式塔一座,城内的官署、府第、仓敖、佛寺、民居和街道遗迹仍依稀可辨。城外西南角有伊斯兰教拱北一座,巍然耸立地表。

笔者拍摄

城墙用黄土夯筑而成,残高约9米。城西北角建有5座覆体式喇嘛塔,原有的街道和主建筑依稀可辨,四周古河道和农田的残貌仍存其轮廓。

笔者拍摄

沙漠已经快将这里吞噬,黑城里面还埋藏有多少珍宝是一个未解之谜,虽然黑城因水源枯竭早在14世纪中期就已成为沙海中的孤城残址,但两千年前开辟的丝绸之路的北线——居延北线,具有极高的考古价值。2001年06月25日,黑城遗址作为西夏至元时期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归入居延遗址项中。

笔者拍摄

早在20世纪初,不少外国探险家就对神秘的居延文化进行了多次发掘考查。俄国探险家科兹洛夫在这里掘得大量西夏文物,其中包括珍贵的汉文、夏文对照的《番汉合时掌中珠》及《音同》、《文海》等古籍,轰动考古界和史学界。

笔者拍摄

1963年苏联出版的《西夏文写本和刊本》一书,公布了科兹洛夫劫走的部分西夏文献目录,计有佛经345种、政治、法律、军事、语文学、医卜、历法等著作60多种,合计 405种。黑城附近还分布着许多与它同时代的文化遗物。有成片的村落遗址,有独立的农舍,有佛教建筑。由于沙化,有不少房舍深埋沙中,有的又从沙中暴露。

笔者拍摄

1963年内蒙古文物工作队曾从沙包中清理发掘出一座新露头的庙宇,发现了一批彩塑佛像,是元代工匠们的杰作。新中国成立后,甘肃及内蒙古人民政府曾多次派员前往调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出土的《居延汉简》进行了校释,出版了研究《居延汉简》的专著《居延汉简甲乙编》。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阿拉善盟文物工作站组成考古队,于1983年9月10日和1984年8月到11月,两次对黑城遗址进行考古发掘。

笔者拍摄

这两次发掘的1.1万平方米的面积仅占全城总面积的十分之一,已基本揭露出城内主要部分的建筑遗址,取得了这座城址建置沿革和城市布局的考古资料,并且出土了大量的文书和文物。这两次发掘,对于大量存在于北方草原的辽、金、元三代的城址的发掘有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

笔者拍摄

笔者曾两次进入黑城。第一次是千禧年不久,当时的黑城鲜有人迹,几乎完全是原生态。一台玛米亚120胶片机、一台当时水平极高的NIKON D80 数码机,整整拍摄了一个下午。

笔者拍摄

20多年过去了。据悉,此地早已成为人群鼎沸的旅游之地。

笔者拍摄

但愿,黑城不遭到人的破坏,永远保持其神秘、诡异。

珠海市民胥先生

注:所刊图片均系笔者拍摄。勿借。

0 阅读:0

山房路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