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苑幽香》追名逐利的邮品

山房路文化 2024-04-13 08:53:56

传统集邮主要是关于邮票的设计、制版、印刷、版式、子模特征、变异等等各方面的收集与研究。邮票发行迄今整整183年历史。作为有价证券,邮票的印刷一直追求精益求精,诠释了世界印刷业的发展。

存世量不多,见证当时印刷水平

早期邮票的印刷很“简单”,既有拼版印刷,也有油印、石印。伴随科技发展,邮票的印刷技术日新月异。

有英国印刷,也有北京再版印刷

传统渐离我们远去。从前邮票的印刷知识,也渐渐湮没在岁月长河里。

印刷都在本国

前后跨三十余年。

并非人为造成

真正静下心来研究邮的人越来越少。文化快餐化盛行,追名逐利成风。

保存如此完好的这种大联票不多

邮票印刷技术大大提高。

十分经典

当年的偶然给今天留下难得的经典。

不多见

邮品集藏主要呈三大表现形式。

1.积极参加组集、参展---追名

集藏者努力追求的是名。利放在次要位置。这些人大多有较好的邮史,邮识,文字编撰能力。他们很专注、执着,甚至还相对偏执。但是,他们钟情于拟选题材研究、醉心于相关佐证、心得。为完成参展的“集”不遗余力。甚至还会一掷千金寻找“稀少”、“珍.罕”之品,充实自己的“集”。

2.逐利投资型

这类集藏者多有时间,有一定的购买能力。不过他们的邮史,邮识,鉴赏水平不高。对收集回来的邮品也几乎不研究。他们重点考虑的是集藏的邮品值多少钱?未来会增长率是多少?此类集藏人常怀捡漏心理。却往往会因为“不识金镶玉”而错过好东西。

笔者藏品

3.以邮探寻历史

在一般人眼里邮是高雅的集藏品。然而,此类集藏人眼中的邮是历史的见证实物。

不名贵但很珍贵

他们几乎不带投资概念。不组集,不参加任何邮展。但藏品、邮识、邮史丰富。

面对邮品可以娓娓道来,撰写文章,阐述研究心得。用自己的藏品做为实物佐证,畅述自己之研究心得,撰文传播一种特殊的文化和历史。

笔者所撰小文在头条后台的数据

读者广、评论中的,是他们最高的追求。

翻拍

集邮人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和谐共存、相得益彰、互为补势支撑邮市。

假票

当下,很多平台上兜售珍邮仿品,将邮品作为赚钱的载体,肆意践踏邮之文化和邮的特殊性。

假票

不少盘踞邮市者,内外勾结、大量屯积新邮,把新邮品当成股票炒作。很多人因为逐利而破产。

假票

制作假币要杀头、坐牢。贩卖假邮有恃无恐,堂而皇之。

所谓顶级与常见只是多了一个包装盒

为了名正言顺地巧取豪夺,近一二年冒出来什么邮票“评级”的游戏。 十分很滑稽 。如同在制定站着吃饭、坐着吃饭、蹲着吃饭,哪个姿势最为优美。

肆无忌惮的制假

俨然大主教划制所谓标准,将邮品拟定不同级别以级别论价。

大跌眼镜

制造公信力、夹杂猫腻,名正言顺地“贩”。“邮票评级”一出现邮界哗然一片。看久了,方明白逐利者给“邮”定级,是因为狐狸后面有老虎。这些人手拿大棒,威风凛凛、唯我独尊、还一脸的正义,振振有词。

骗了多少人?

殊不知 “邮”之定级,除了哗众取宠,剩下的就是利益。

一眼就知道是库存货

一批批翻箱倒柜从库房里倒腾出来的库存货,一版版崭新的稀有邮票横空出世,流入市场获取暴利。

玩概念

更有甚,倒盖邮政日戳制作文.编票“实寄封”混迹江湖。

倒盖日戳

集团利益最大化与唯利是图者相结合,实实在在造就出不少三人成虎的故事。

全世界集邮至今天已经100多年,遍布地球上每一个国家,闻所未闻给“邮”定级,按级论价的规则。“特色”或将彻底毁灭中国的集邮,并非耸人听闻。

暴利驱使,明目张胆制假,无人管束

集团利益者需要白手套。白手套需要后盾。联手做大,邮市即毁灭。

小镇上蹩脚的裁缝,无论怎样转换概念,也不可能成为受人崇敬的设计师。

珠海市民胥先生

0 阅读:0

山房路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