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蒙古族重要的祭祀

山房路文化 2024-04-16 03:32:56

巴彦淖尔哈腾套海苏木西25公里与阿拉善接壤的沟内,敖伦布拉格牧民在当地阴山余脉的七彩神山四周放牧时,在山谷中发现了酷似男性生殖器的擎天石柱。

笔者拍摄

这樽巨大的石柱巍然屹立,直指苍天,高近30米,要十几人才能合抱;整体呈褐红色,最高处长着少许绿草。巨大石柱巍然耸立,直指苍天,呈红褐色,高约30米,最粗处需10个人方可以合围,形状酷似男性生殖器,当地人称之为“人根峰”。

笔者拍摄

此峰传说甚多,相传伏羲和女娲在此处造人后,便把他们的生殖器留下来;穆桂英在此拴过马后,生下了杨文广;不育男女不远千里来此跪拜,虔诚祈求上苍赐子。丹霞山之貌,兔耳岭山势,红色巨石看似普通,但其白色的沙纹竟然惊现出蒙文“阿拉善”自然石碑字样,令人惊叹。当地牧民称之“神文”。

笔者拍摄

笔者曾在内蒙古工作N年,见过不少敖包。敖包/овоо(西里尔蒙文)意即“堆子”,也有译成“脑包”、“鄂博”的,意为木、石、土堆。就是由人工堆成的“石头堆”、“土堆”或“木块堆”。在辽阔的草原、戈壁上用石头堆成的道路和境界的标志,后来逐步演变成祭山神、路神和祈祷丰收、家人幸福平安的象征。

笔者拍摄

敖包是蒙古族的重要祭祀载体。古代的蒙古人把一切万物都看作神灵来崇拜,崇拜山川及大地的其他各部分或掌管这些部分的神灵。圣地分成共同的和个别的两类,个别的圣地就是敖包。蒙古族祭祀敖包并崇拜有加,缘于古代的祭圣山。

笔者拍摄

《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在早期被蔑尔乞特人追赶时,藏在不罕山里,蔑尔乞特人绕山三圈没有抓住成吉思汗。蔑尔乞特人远去,成吉思汗下山后说:不罕山掩护了我,保住了我的性命,我将每天祭祀,每日祝祷,让我的子孙都知道这件事。说完,即“挂其带于颈,悬其冠于腕,以手椎膺,对日九拜,酒奠而祷”。

笔者拍摄

敖包在牧民的心目中,象征神在其位,世袭传颂。旧时人们凡路经有“敖包”的地方,都要下马向“敖包”参拜,祈祷平安。还要往“敖包”上添上几块石头或几捧土,以求吉祥。随着喇嘛教在蒙古社会传播,到了清朝时期,有了以部落为单位,每年举行一次“祭敖包会”的习俗。祭祀一般都在旧历五月中旬举行。

笔者拍摄

内蒙古大草原的各地都有敖包,敖包一般位于高坡或丘陵之上,形状多为圆锥体,高达数丈。从远处看,真好像一座座尖塔,傲视苍穹。敖包多设在草原的山头上,用石块或土块堆成的圆锥形祭坛,上面挂五颜六色的彩布或彩纸。每个敖包还多有自己的名称,通常以所在地名等命名。过去,各盟、旗有公用的大敖包,富裕的人家还有自己的“家敖包”。

笔者拍摄

敖包是历史上蒙古各部落为纪念战争中英勇献身的英雄们而用石头垒成的石堆,也是天葬英灵的地方,敖包里一般存放英雄的遗物。敖包是当地蒙古族牧民祭天求雨的祭坛。自古以来,草原上的牧民靠天养畜,逐水草而居。然而,遇到大旱之年,到处都缺少牧草。牧民们便用他们的传统方法,在山头上垒起石堆,由部落的首领领头祈祷,祭祀上天降雨。

笔者拍摄

用来标明旗(县)、省界的界标;一种是幸福为了镇鬼敬神、保佑旗民平安幸福而设置的;用来安葬苏木达日嘎(乡一级的长官)、扎萨克(旗长)、英雄、名人、活佛、喇嘛。

笔者拍摄

敖包多设在草原的山头上,用石块或土块堆成的圆锥形祭坛,上面挂五颜六色的彩布或彩纸。“敖包”在草原人们的心目中,象征着神灵在其位,世袭传诵,构成了极其强烈的信仰。佛教传入以后,祭奠活动和宗教活动结合起来,为它增添了宗教色彩,使其进一步被神化。

笔者拍摄

东部地区的敖包,一般呈圆椎型,西部地区呈塔型。主体敖包的底层中还放置了五金、五谷、五帛、五宝等实物。

笔者拍摄

敖包大多数都筑在山顶或丘陵上,一般呈圆形,高约数丈,顶端植有柳树枝条或者榆树枝条,其形状好似烽火台,遥遥望去,直入云天,显得十分神圣。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敖包顶上,一般都插有三根“玛尼杆”,挂着部落的旗帜,正面紧靠敖包安放着一把明晃晃的三股钢叉,包前有石制的贡桌。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举行喇嘛祭奠敖包活动,农历五月十八希拉穆仁草原上的蒙古族牧民举行规模盛大而又隆重的祭奠敖包活动。红格尔敖包都要布置得威严肃穆。敖包顶上的玛尼杆,挂着书写有喇嘛教经文的经旗,旗为白色绸子制作。敖包的四角立着4根3米高的三刃钢叉。从敖包顶部到钢叉顶部,一根根绳子上,五颜六色的绸缎布条和纸条耀人眼目。敖包的正面(南面),安放着一把巨大的、明晃晃的钢刀,用马鬃和绸缎做成的缨穗随风飘舞,各种色彩绸缎制作的禄马风旗迎风招展,贡桌擦洗得干干净净。

笔者拍摄

附近居民到这里来祭祀地方神,由喇嘛念经行祭,参加祭祀的人们纷纷往敖包上添加石块。事毕,进行摔跤、唱歌、跳舞,祈祷牲畜发展,人丁兴旺。礼毕,人们围坐在一起,喝马奶酒、吃羊肉、奶食等,并举行赛马、射箭、摔跤等三项文体活动。敖包是蒙古族的重要祭祀载体。祭敖包是蒙古民族萨满教隆重的祭祀之一。蒙古族传统的敖包祭祀形式大致有三种:一是血祭,即宰杀壮牛肥羊供奉在敖包前以祭祀神灵。二是洒祭,就是“洒注礼”,即在敖包前滴洒鲜奶、奶油、奶酒等物以祈求幸福。三是火祭,即在敖包前堆干树枝或干牛马羊粪点燃,祭祀者排队绕火三圈,边转圈边念着自家的姓氏;然后供上祭品,把全羊投入火堆里。火烧得越旺越好,象征家族各业兴旺。

笔者拍摄

老年人要取出圣水给畜群洒注、祭祀神灵;青年男女会借此登山游玩,相互追逐,谈情说爱,约订终身。著名的蒙古族歌曲《敖包相会》唱的就是这种青年男女在敖包前约会的情景。

珠海市民胥先生

注:所刊图片均系笔者拍摄,勿借

0 阅读:0

山房路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