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后一位太监:见证大清灭亡,爆出婉容洗澡的秘密,活到94岁

奋发小史书 2024-11-04 03:06:10

中国最后一位太监:见证大清灭亡,爆出婉容洗澡的秘密,活到94岁

在中国历史上,太监制度存续了两千多年,直到1924年紫禁城易主才正式终结。而作为大清朝最后一批太监中的幸存者,孙耀庭见证了这段特殊历史的终结。他的一生颇具戏剧性:14岁时为了养家糊口选择当太监,却在手术后得知清朝已经覆灭;辗转进入贝勒府,又阴差阳错成为末代皇后婉容的贴身太监;亲历了溥仪出宫、伪满洲国的兴衰,最终在新中国获得了真正的人生尊严。他活到94岁高龄,是为数不多能将这段历史娓娓道来的亲历者。但历史总是充满了吊诡:一个因为向往"小德张"式的荣华富贵而踏上太监之路的少年,最终见证的却是一个帝国的没落。那么,在这漫长的人生中,他还经历了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少年的抉择

1911年深秋,天津卫城外的小村庄里,一场戏台子吸引了全村的目光。台上的戏子正唱着《四郎探母》,台下的村民们却更关注着坐在前排的小德张。这位从紫禁城回乡的太监穿着绸缎袍子,手里把玩着一串珍珠念珠,不时用蒲扇轻摇。

十岁的孙耀庭挤在人群中,看着小德张派人分发肉包子给村民。他记得三年前小德张还是个穷苦人家的孩子,如今却能在村里大摆宴席,请全村人看戏吃饭。

孙家是村里有名的穷户,孙父是个帮人打零工的短工,孙母则在镇上的布庄做缝补。一家五口人挤在两间土坯房里,顿顿吃的是高粱面糊糊,就连过年也难得见到一顿白面馒头。

1912年初,一场意外让孙父摔断了腿,失去了谋生的能力。布庄也因为生意不景气裁掉了孙母。全家的生计突然断了来源。

这时,孙耀庭想起了小德张的发迹经历。他打听到京城仍在招募太监,便向父母提出了这个建议。起初,父母坚决反对,但在生计的重压下,不得不妥协。

净身是一项需要专业技术的手术,正规的手术费要二十两银子。孙家拿不出这笔钱,只好找了个走江湖的郎中,用三个银元的价格做了手术。没有麻药,没有消毒,只有一把锋利的剃刀和一碗止血的药粉。

手术在一个寒冷的早晨进行。孙耀庭躺在铺了厚厚草席的炕上,郎中手起刀落,鲜血顺着草席流到地上。剧痛让孙耀庭当场昏死过去。

三天后,当他从高烧中醒来时,却听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大清已经覆灭,皇帝退位了。这个消息像晴天霹雳一样打在孙家人头上。

但命运给孙耀庭留下了一线生机。当时,虽然清朝已经退位,但皇室贵族们仍然保持着旧有的生活方式,各个王府仍在秘密招募太监。经过几个月的调养,孙耀庭通过乡里人的介绍,来到了贝勒载涛的府上。从此,他走上了一条与预想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

意外的转折

1912年深秋,孙耀庭跨入贝勒载涛府的大门。这座位于北京东城区的府邸,虽不及紫禁城的金碧辉煌,却也气派非凡。大门两侧的石狮子擦得锃亮,院内的御赐牌匾在阳光下泛着金光。

第一天,管事太监把孙耀庭安排在了马房当差。贝勒府里养着十几匹汗血宝马,都是载涛的心头好。孙耀庭每天清晨四点就要起床,打扫马厩、喂马、刷马。即便寒冬腊月,也不能懈怠。

三个月后,一件小事改变了他的命运。那天,载涛要去骑马,孙耀庭像往常一样牵马伺候。突然,一只野猫从墙头跃下,惊得马儿人立嘶鸣。眼看载涛就要被甩下马背,孙耀庭一个箭步冲上前,稳住了马缰。

这一幕被载涛看在眼里。次日,他就把孙耀庭调到了书房当差。载涛是清室宗亲中少有的文人,府上藏书万卷,常有文人雅士来访。孙耀庭每天要整理书籍,煮茶伺候。闲暇时,载涛还会教他认字读书。

载涛发现这个小太监颇有慧根,不仅能认得字,还能背诵《论语》。原来,孙耀庭小时候在私塾读过两年书。载涛便命人找来《三字经》《百家姓》,亲自教他诵读。

1913年春,载涛府上办了一场家宴,请来了几位京剧名伶。席间,一位名伶因病未到,戏班少了个跑龙套的。载涛想起孙耀庭身手灵活,便让他顶上。谁知这一演,倒让人发现了他的天分。

从此,载涛便让几位老伶教孙耀庭习武练功。一年下来,孙耀庭已能耍得了长枪大刀,翻得了跟头。每逢府上演戏,他都要上台打个把式。

这年冬天,端康皇太妃来府上赏戏。皇太妃是慈禧太后的侄女,也是戏迷。看完戏后,她问起台上那个身手矫健的小太监。载涛便将孙耀庭的经历说了。

"这孩子倒是个可造之材。"皇太妃说着,转头又问孙耀庭:"会写字吗?"

孙耀庭提笔写下"竹外桃花三两枝"八个大字。字迹虽不甚工整,却也笔画分明。皇太妃笑道:"难得,难得。如今宫里正缺个能识字的小太监,不如让他进宫吧。"

载涛虽然舍不得这个得力的小太监,但皇太妃的话不便推辞。第二天一早,孙耀庭就收拾行囊,踏上了进宫的路。临行前,载涛赐了他一身新衣,还给了他一本《论语》,叮嘱他要谨言慎行。

就这样,孙耀庭进入了紫禁城,开始了他在储秀宫的生活。而这一去,便是十余年。储秀宫里的故事,也由此展开。

皇宫内苑生涯

1914年春,孙耀庭正式入住储秀宫。这座建于乾隆年间的宫殿,是溥仪与婉容的寝宫。宫中的规矩比贝勒府严格得多,每天卯时一到,太监们就要开始忙碌。

孙耀庭被分配到内务房当差。因为识字,他负责记录宫中的用度开销。从一双绣花鞋到一顿御膳,都要详细登记。每日清晨,他要先到御膳房领取当日的茶点,然后准备溥仪起居要用的物件。

储秀宫里的日常并不平静。1922年,溥仪与婉容大婚。婚后,年仅十七岁的婉容发现自己被困在了重重规矩之中。每天早上,她都要准时向皇太后请安。穿衣梳妆都有严格规定,连洗澡也要按照宫规来。

一次,婉容想在午后洗个澡。按规矩,皇后沐浴要用特制的浴盆,水温要专人试过才行。孙耀庭被指派去准备浴具。他看见婉容坐在铜镜前,眼圈发红。原来,她刚被皇太后训斥,说她不懂规矩,把头发梳成了新式发髻。

宫中的势力错综复杂。日本顾问团进驻后,情况更加微妙。一位姓吉野的日本顾问经常出入储秀宫,名义上是教溥仪英语,实际上却在暗中活动。孙耀庭每次给他们上茶时,都能听到些只言片语。

1923年的一天,宫里突然起了一场风波。原来是溥仪的奶妈告发说,有太监私藏了一本《共和报》。这可是大忌,清室虽然退位了,但宫里仍不允许传播这类报纸。当天就有几个太监被赶出了宫。

太监们的生存状态也在悄然改变。以前,太监靠着各种门路收入过活。但现在,朝廷每月只发放微薄的例银。许多太监开始偷偷在宫外做起了小买卖,有的摆摊卖茶叶,有的替人写信画符。

1924年春节前夕,宫里来了一批不速之客。他们自称是"国民政府特派员",要清查宫中财务。一时间,储秀宫内人心惶惶。溥仪把贴身太监叫来,连夜清点细软。婉容则把自己的首饰分给了几个关系较好的太监,说是防患于未然。

孙耀庭亲眼目睹了这一切。他看见溥仪在御花园里来回踱步,看见婉容把自己关在寝宫里不见任何人,也看见那些日本顾问频繁进出宫门。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山雨欲来的气息。

果然,这年十一月,一纸命令传来:溥仪必须在限期内迁出紫禁城。储秀宫里一片混乱,有的太监趁乱卷走财物潜逃,有的则跪在地上痛哭。孙耀庭站在角落里,看着这熟悉的宫殿一点点空了下来。最后一天,他收拾行李时,发现那本载涛赠送的《论语》还在箱底。

当溥仪走出午门的那一刻,一个时代结束了。但对孙耀庭来说,新的历程才刚刚开始。因为他被选中跟随溥仪前往天津,开启了他在伪满洲国的岁月。

伪满洲国的岁月

1932年春,长春街头张灯结彩,日本关东军在此宣布成立满洲国。孙耀庭跟随溥仪从天津来到这座陌生的城市,成为新皇宫——勋业府的太监总管。

勋业府虽比不上紫禁城的规模,但处处模仿北京故宫的布局。日本建筑师在传统宫殿的基础上加入了现代元素,既有飞檐斗拱,又装了电灯电话。孙耀庭每天要管理近百名仆役,安排他们打扫庭院、准备餐食。

这时的溥仪已经不再是那个困在紫禁城的少年天子,而是满洲国的执政。日本人给他配了轿车、飞机,还有西装革履的侍从。但在勋业府内,他仍保持着旧日的生活方式。早起要喝一碗燕窝粥,晚上要泡足浴才能入睡。

1934年的一个早晨,孙耀庭正在检查当天的餐单,突然听见婉容的尖叫声。原来是日本侍女擅自打开了她的衣柜,说要检查有无违禁品。这种事并非个例。日本特务机关的人经常以各种借口搜查后宫,连婉容的贴身首饰都要登记造册。

满洲国的宫廷生活处处受制于日本人。御膳房要配备日本厨师,每天必须有一顿是日式料理。連溥仪的起居作息都要向日本天皇看齐。孙耀庭亲眼看着一批批中国宫女被日本侍女取代,宫中的陈设也逐渐改成了和式。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后,勋业府的气氛更加压抑。婉容开始服用鸦片来麻痹自己,整日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溥仪则变得愈发暴躁,动辄打骂身边的人。一次,他因为茶水不够热,把茶杯摔在了孙耀庭脸上。

到了1945年,形势急转直下。8月初,苏联红军突破关东军防线,直逼长春。日本投降前夕,关东军开始在勋业府销毁文件。院子里燃起了几堆篝火,文件的灰烬飘得到处都是。

8月15日深夜,几名日本军官匆匆来到勋业府,说要护送溥仪去日本。临行前,溥仪叫来孙耀庭,给了他一个装满金条的皮箱,让他设法保管。但孙耀庭知道,这时候保管这些东西无异于自寻死路。他趁着夜色,把金条埋在了后花园的一棵古树下。

第二天清晨,溥仪乘坐最后一班飞机离开了长春。勋业府顿时乱作一团,有的人趁乱抢掠财物,有的人四处躲藏。孙耀庭带着几个老太监躲进了地窖,在那里待了整整三天。

当他再次走出地窖时,满洲国已经土崩瓦解。街上到处是苏联军队的坦克。勋业府的牌匾被摘下来,换上了"东北人民政府"的字样。而那些曾经趾高气扬的日本军官和侍女们,此时都不知所踪。

这一年,孙耀庭已经47岁。他目送着最后一批官员被押解离开勋业府,转身走向那棵埋金条的古树。挖开土层后,他发现金条早已不翼而飞。但他并不在意,因为一个新的时代已经来临。

归隐晚年

1945年深秋,孙耀庭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河北。他的老家早已面目全非,只有村口的那棵老槐树依旧挺立。村里人说,他的弟弟在抗日战争中牺牲了,留下一个十岁的儿子。

孙耀庭在村里盖了一间青砖小院,收养了这个侄子。为了生计,他开了一家茶馆。这家茶馆不大,只有四张八仙桌,但因为孙耀庭泡的茶独具特色,渐渐有了些固定客人。

茶馆里常常有人打听他在宫里的见闻。孙耀庭总是避重就轻,只说些宫里的饮食起居。但他给客人泡茶时的那份从容,却透露着深宫内院的气韵。他烧水时火候精准,沏茶时手法讲究,连摆放茶具的位置都十分考究。

1950年,当地文化馆的同志找到了孙耀庭,请他协助整理清宫资料。他把自己知道的宫廷礼仪、生活习俗都一一记录下来。从御膳房的菜谱到太监房的规矩,事无巨细,都被详细记载。这些资料后来成了研究清末宫廷生活的重要档案。

1956年夏天,北京故宫博物院派人来请孙耀庭担任顾问。他们正在筹备一个清代宫廷生活展,需要了解一些细节。孙耀庭去了北京,重走故地。当他站在储秀宫的檐下,三十多年的往事涌上心头。他指着檐角的铜铃,告诉年轻的工作人员,这铃铛在下雨天会发出清脆的响声。

1960年代初,孙耀庭开始写回忆录。他用工整的毛笔字,记录下自己在宫廷内院的经历。从贝勒府的马夫到储秀宫的太监,从紫禁城到勋业府,那些逝去的时光被一字字书写下来。他写到1924年溥仪出宫时,还专门画了一张储秀宫的平面图。

晚年的孙耀庭过着简单的生活。每天早晨,他都要在院子里练一套太极拳。这是他在宫里跟着老太监学的,一练就是几十年。下午,他会去茶馆坐坐,给熟客们泡茶说话。有时也会有学者来访,向他请教宫廷掌故。

1972年初,孙耀庭的侄子从北京带回一张报纸,上面登着溥仪去世的消息。那天,他关了茶馆,独自在家待了一整天。第二天一早,他又准时开门迎客,像往常一样忙碌。

1975年深秋,孙耀庭在自己的小院里种下一株海棠。这是他特意从北京带回的幼苗,据说是储秀宫里那株海棠的后代。他每天都要给这株海棠浇水,看着它一天天长大。

1978年冬天的一个清晨,孙耀庭像往常一样早起,在院子里打了一套太极拳。吃过早饭后,他穿上那件旧棉袍,走到茶馆,开始为炭炉烧第一壶水。

0 阅读:3

奋发小史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