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为周希汉中将开专车11多年的司机小黄,转业后是什么级别

奋发小史书 2024-11-04 02:29:09

引言:

世人皆知开专车的司机是一份令人羡慕的差事,可谁又知道,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一位年仅19岁的年轻战士,竟能成为一位军长的专职司机?1950年春天,在云南昆明,黄惠民接到了一个令他激动不已的任务:为十三军军长周希汉开专车。这一开,就是整整11年。11年间,从滇南到朝鲜,从昌黎到北京,黄惠民驾驶过美式吉普、苏式嘎斯、甚至是缴获的敌军座驾。然而,1963年,这位忠诚的司机却悄然转业,来到了河北省涞水县。人们不禁要问:一位曾经服务于海军副司令员的专职司机,转业后究竟去了什么岗位?他的人生又有了怎样的转折?

一、从学徒工到军长司机

1947年,16岁的黄惠民在广西柳州一家汽车修理厂当学徒。那时的修理厂主要修理国民党军队的军用车辆,黄惠民跟随师傅学习各种车型的维修技术。在修理厂的三年里,他经手过道奇、威利斯吉普等各类美式军车,也接触过一些英制的奥斯汀轿车。

1949年底,人民解放军解放柳州后,黄惠民响应号召参军入伍。由于他有修车经验,被分配到了十三军汽车排。当时的汽车排装备大多是缴获的国民党军用车辆,黄惠民的修车经验派上了用场。

1950年初,汽车排进行了一次技术考核。考核内容包括车辆故障排查、野外维修和驾驶技能。黄惠民虽然驾驶经验不足,但在维修环节表现出色,尤其是对美式军车的故障处理得心应手。这次考核引起了军部首长的注意。

4月的一天,汽车排长突然通知黄惠民到排部开会。排长告诉他,军部正在为周军长选派专职司机,考虑到他的技术背景和表现,组织决定让他担任这一重任。

接到任务后,黄惠民用了一周时间对军长的专车进行了全面检修。这辆车是从国民党第26军缴获的美式吉普车,虽然车况良好,但黄惠民还是把发动机、传动系统、制动装置都仔细检查了一遍。

见周军长那天,黄惠民特意穿上了新发的军装。在军部大院里,他远远看见一位身材魁梧的军官正在和几个参谋讨论工作。这位就是周希汉军长,黄惠民第一次见到首长本人。

周希汉得知黄惠民曾是汽车修理工后很高兴,详细询问了他的技术专长。得知他能独立完成发动机大修,周希汉当即决定让他担任专职司机。临行前,周希汉特别交代:要把维修和驾驶工作结合起来,保证车辆随时处于最佳状态。

接下来的日子里,黄惠民每天天不亮就要到车库检查车辆。他给自己定下规矩:每周进行一次小保养,每月进行一次大检查。在执行任务时,他总是提前半小时到达指定地点,确保首长用车万无一失。

当时云南地区道路条件差,山路崎岖。为了确保安全,黄惠民利用休息时间对当地的道路进行实地踏勘,记录各个路段的路况特点。他还自学了简单的气象知识,在雨季来临前就要对轮胎和防滑装置进行特别检查。

二、战火纷飞中的专车生涯

1950年夏季,十三军在滇南地区展开剿匪和边防巩固工作。作为军长专职司机,黄惠民每天都要驾车陪同周希汉往返于各个县市之间。当时滇南山区的道路状况极差,许多地方甚至没有正式的公路,只有羊肠小道。

一次,周希汉要去腾冲视察边防工作。通往腾冲的山路十分险峻,有些路段宽度仅容一辆车通过,一边是陡峭的山崖,一边是深不见底的悬崖。黄惠民提前一天走了一遍路线,在危险路段做了标记,并计算好了会车的避让点。第二天,他稳稳当当地把车开到了目的地。

1951年初,朝鲜战场形势紧张。周希汉接到北上参战的命令后,立即组织人员准备转移。当时需要转运的不仅有军事物资,还有首长家属和办公设备。黄惠民负责调配三辆不同型号的车辆:一辆美式吉普用于军事指挥,一辆卡车装载物资,还有一辆轿车负责转运家属。

从昆明到河北昌黎,车队走了将近一个月。途中要穿越四川盆地、陕西关中平原和华北平原。每到一处,黄惠民都要检修车辆,确保不会出现故障。由于当时物资紧缺,他随车携带了大量备用零件,以备不时之需。

到达昌黎后,正值隆冬季节。朝鲜战场的形势牵动着每个人的心。周希汉作为第十军军长,经常需要深夜赶往前线指挥部。为了应对冬季夜间行车的特殊情况,黄惠民对车辆进行了特别改装:加装了大功率照明灯,改进了供暖系统,还特制了防滑链条。

1952年初的一个深夜,周希汉接到紧急电报后要立即赶往前线。当时正值暴风雪,能见度极低。黄惠民凭借着对路况的熟悉和精湛的驾驶技术,在漫天风雪中找到了正确的方向,保证了首长按时到达指挥部。

同年3月,第十军整建制划归海军建制。部队从昌黎转移到北京期间,黄惠民要同时负责三辆不同型号车辆的调度:一辆是美式哈雷三轮摩托车,主要用于传送紧急文件;一辆苏式嘎斯67吉普车,用于部队视察;还有一辆美制谋克利轿车,是周希汉参加重要会议时使用。

转隶海军后,工作性质发生了很大变化。除了原有的陆上交通任务,还要协调海军舰艇的交通接驳工作。黄惠民很快掌握了码头调度规程,学会了对接各类舰艇的技巧。他在车上常备着航海图和潮汐表,以便随时配合首长的海上活动。

随着海军建设的不断推进,周希汉的工作节奏也越来越快。有时一天之内要往返于几个不同的军港之间。黄惠民总是提前规划好路线,避开交通拥堵路段,确保首长能够准时到达每个工作地点。

三、随军转海的特殊岁月

1952年春,随着第十军整建制并入海军,黄惠民的工作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陆地到海洋,从山川到港口,工作性质完全不同了。在海军系统,除了要掌握陆上车辆的驾驶技能,还要熟悉港口、码头的特殊环境。

第一次随周希汉到青岛军港视察时,黄惠民见到了庞大的军舰编队。那时海军刚组建不久,主力舰艇大多是从国民党接收和苏联援助的。周希汉带领着一批首长登舰视察,黄惠民也跟着上了一艘护卫舰。这是他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军舰,舰上的各种设备令他大开眼界。

1953年夏天,海军在渤海湾举行了一次重要演习。黄惠民驾车载着周希汉往返于各个指挥点之间。演习期间,他第一次登上了指挥舰。在舰桥上,他看到了海军指挥员如何调度舰艇编队,这些经历让他对海军作战有了更深的认识。

随着海军建设的发展,周希汉的工作任务也更加繁重。1954年,海军开始组建航空兵部队,黄惠民经常要开车送周希汉去各个机场视察。有一次,他们去青岛胶东机场看新到的战斗机。停机坪上,苏制米格战斗机整齐排列,这是中国海军航空兵的第一批飞机。

1955年底,海军在南海举行了一次重大演习。黄惠民随周希汉从北京飞到广州,然后驱车前往湛江军港。在湛江期间,他见证了中国海军第一次实施两栖登陆作战演习。演习中,登陆艇群浩浩荡荡驶向海滩,坦克和装甲车从舰艇上直接开上海滩,场面十分壮观。

1956年春,周希汉调任海军副司令员。工作调整后,黄惠民除了负责日常车辆保障外,还要协助处理一些机要文件的传送工作。每天清晨,他都要提前到海军司令部,将overnight的紧急电报送到周希汉家中。

在海军司令部工作期间,黄惠民还担任过一项特殊任务。1957年,海军开始研制新型鱼雷,周希汉亲自督导这个项目。黄惠民负责往返于研究所和试验场之间的机要文件传递,见证了中国第一代国产鱼雷的研制过程。

1958年夏天,台海形势紧张。周希汉临时被调往福建前线指挥部。黄惠民驾车随行,往返于各个沿海阵地之间。在金门炮战期间,他多次在夜间穿越被炮火封锁的道路,确保指挥文电及时送达前线部队。

到了1960年,海军的建设已经初具规模。黄惠民跟随周希汉视察过北海舰队、东海舰队和南海舰队的主要基地。从青岛到上海,从湛江到三亚,他亲眼见证了中国海军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这些年来,他不仅是一名司机,更成为了海军建设的见证者。

四、转业到涞水的缘由

1962年秋天,一场意外的车祸改变了黄惠民的人生轨迹。那天,他驾驶专车送周希汉去南苑机场。返程时,一辆重型卡车突然失控,与专车发生碰撞。黄惠民及时采取紧急制动,避免了更严重的事故,但他的右腿在事故中受伤。

医院诊断结果显示,黄惠民的右腿骨折,需要长期休养。这意味着他无法继续担任专职司机。组织上考虑到他的伤情和工作实际,建议他转业到地方工作。经过慎重考虑,组织决定安排他到河北省涞水县任职。

涞水县地处太行山东麓,是北京的后花园。当时这里正在筹建一个汽车运输队,急需有经验的技术人才。组织上认为,以黄惠民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可以为涞水县的交通运输事业作出贡献。

1963年春节过后,黄惠民正式告别了海军司令部。临行前,周希汉专门召见了他。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领导和司机之间往往会建立起深厚的战友情谊。11年来,黄惠民不仅是周希汉的专职司机,更是一位值得信赖的战友。

到达涞水后,黄惠民被任命为县运输队的技术副队长。当时的运输队只有几辆解放牌卡车和一台老旧的吉普车。面对艰苦的条件,他立即着手整顿车队的技术管理工作。

首先,他制定了一套完整的车辆维修保养制度。每辆车都要建立技术档案,记录维修保养情况。他还根据自己在部队的经验,编写了一本通俗易懂的《汽车维修手册》,发给每位司机。

其次,他开办了一个技工培训班。利用休息时间,给年轻司机讲解汽车构造和维修技术。在培训中,他把在军队学到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大家。

1964年,涞水县开始建设小型水电站。运输队承担了运送建筑材料的重任。山路崎岖,道路狭窄,给运输工作带来很大困难。黄惠民根据多年在云南山区的驾驶经验,为司机们制定了一套山区行车规程,确保了运输安全。

1965年,县里决定扩建运输队。新购置了10辆解放牌卡车和5辆依维柯客车。黄惠民负责车辆的验收和技术培训工作。他坚持高标准,仔细检查每辆新车的技术状况,确保所有车辆都符合运营要求。

在黄惠民的努力下,涞水县运输队逐渐发展壮大。到1966年初,运输队已经拥有20多辆各类车辆,成为了县里重要的运输力量。他们不仅承担了县内的客货运输任务,还开通了到北京的定期客运线路。

尽管离开了军队,但黄惠民始终保持着军人的作风。每天清晨,他都要准时到达车队,检查车辆状况,安排当天的运输任务。即使腿伤偶尔发作,他仍坚持工作,从不缺勤。

五、晚年生活的点滴

1980年,年过六旬的黄惠民从涞水县运输队退休。退休后,他仍然保持着多年养成的习惯,每天清晨五点准时起床,穿上整洁的衣服,在院子里打扫卫生。

1981年春天,涞水县筹建汽车驾驶学校。县里特意邀请黄惠民担任技术顾问。他每周都要去学校几次,为学员们讲解驾驶技术和安全知识。在授课过程中,他经常结合自己担任军队司机的经历,讲述一些真实的案例。

1983年,黄惠民开始整理自己的工作笔记。这些笔记记录了他30多年来积累的驾驶经验和技术心得。他将笔记整理成一本《司机工作手册》,送给县运输队作为培训教材。这本手册详细记录了各种路况下的驾驶要领,以及车辆维修保养的技术要点。

1985年,周希汉去世的消息传到涞水。黄惠民专程去北京参加了老首长的追悼会。会后,他将自己保存的一些照片和文件整理归档,送到了军事博物馆。这些资料记录了新中国海军建设初期的重要历史时刻。

1987年,涞水县开始编写地方志。县志办公室找到黄惠民,请他提供县运输业发展的历史资料。他仔细整理了自己1963年以来的工作记录,为县志交通运输篇提供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

1990年,黄惠民的右腿旧伤复发,需要到北京做手术。住院期间,他遇到了几位当年在海军司令部的老战友。他们相互讲述着各自的经历,回忆着那段特殊的岁月。

1992年,县电视台摄制组到黄惠民家采访。他向记者展示了自己珍藏的老照片,其中包括1952年在昌黎的雪地驾驶照片,1958年金门炮战时的前线照片,以及1960年在各个军港视察时的工作照片。

1995年,黄惠民开始写回忆录。他用工整的字迹记录下自己的人生经历:从1950年担任军长司机开始,到1962年转业到涞水的经过,再到退休后的生活。这些文字记录了他亲身经历的重要历史时期。

1998年,黄惠民的儿子从县运输公司调到省交通厅工作。临行前,他将自己保存的《司机工作手册》和一些技术资料交给儿子。这些凝聚着他毕生经验的资料,成为了传给下一代的宝贵财富。

2000年,已经80岁的黄惠民仍然保持着良好的生活习惯。每天早晨,他都要在家门口的小广场散步,偶尔还会去县运输队看看。虽然腿脚不如从前灵便,但他始终保持着军人的作风。老同事看到他,总是要停下来问好。

在涞水县的街道上,经常能看到这位老人挺直的身影。他经常站在路边,看着来来往往的车辆,目送着一辆辆客车、卡车从身边驶过。这些车辆中,有许多是他当年亲手培养的司机在驾驶。

0 阅读:0

奋发小史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