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破局·重构·赋能:国企监事会转型审计委员会全案指南》
第九章 展望国企撤销监事会改设董事会专业委员会的现存问题、改进方向与未来发展展望。
一、改革方向通过独立董事制度(借鉴美国)、审计委员会(融合单层制优势)、融合纪检监察,强化专业性,确保独立性,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弥补监事会与审计委员会“单双层”模式的缺陷,形成“中国特色混合治理”。
探索“大风控”体系借鉴日本经验,在审计委员会外保留一定数量的独立监事,形成“审计委员会+独立监事”的双轨制。
强化外部监督,整合党内监督、纪检监察与审计委员会职能,构建“大风控”体系。形成纪检监察监督、巡视巡察监督、出资人监督、审计监督、职工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六位一体”监督协同机制,推动各类监督有机贯通、相互协调。

2. 强化专业性
对职工董事的专业性做出要求,如要求必须具备财务、审计或者法律相关知识技能,避免“专业小白”进入审计委员会,真正发挥审计委员会财务监督、风险防控的职能。
3.确保独立性
审计委员会成员的任命、年薪、考核等关键事项的确定,不能由“被监督”者决定。否则,任凭怎么改革,都是徒劳!很简单,拿着“金主爸爸”的钱,去监督“金主爸爸”,大家心里都有数…唯有确保审计委员会成员的任命、薪酬、考核的独立性(独立于“被监督者”),是其职能发挥的前提!
4. 分类施策
对金融、能源等高风险行业保留监事会或强化审计委员会权限,中小型国企全面推行单层制。
5.法规与配套完善
建议相关部门出台细则,明确审计委员会成员选任标准、议事规则及法律责任。例如,要求国有独资公司审计委员会中外部董事占比不低于70%。
推动独立董事制度改革,强化履职评价与追责机制,避免“花瓶独董”现象。
6. 技术赋能监督
引入大数据、区块链技术实现财务数据实时监控,提升审计委员会的信息获取能力。尤其是集团型企业,必须要打通集团与分子公司的审计风控数据,打造集团风控数据平台。

(一)监督体系数字化
信息共享:搭建集团-子公司审计数据平台(厦门象屿“审计云”系统),实现风险预警自动化。AI审计系统实时监控资金流向(重庆水务大数据审计小组模式),区块链技术固化监督痕迹。
穿透式监管:国资委通过数据接口直接调取国企审计报告(参考上海电气“外派内设”数字化升级)。
(二)优化治理结构
章程修订:2025年底前明确审计委员会职权边界(如南川惠农文旅集团新增“一票否决权”条款)。
动态调整:按业务周期灵活配置审计委员会规模(如无锡交产集团物流子公司仅设1名专职监事)。
考核闭环:建立外部董事履职评估与退出机制(南京城建集团细化成员选任程序)。

(三)监督力量专业化
人才池建设:国资委牵头建立独立董事协会,实施资质认证与继续教育(参考日本监查委员10年经验门槛)。
(四)政策法规体系化
立法完善:出台《国有企业审计委员会运作指引》,细化财务监督、风险管控等权责清单。
问责强化:建立审计委员会决议追溯机制,对重大决策失误实施终身追责(参考重庆渝富控股模式)。
(五)分类施策
混合模式:保留“审计委员会+1名专职监事”过渡方案(铜梁城投2024年试点)。
大型国企:采用“江苏完全替代模式”,整合原监事会档案与内审部门(中国石油集团案例)。
中小子公司:推行“重庆垂直联动模式”,集团委派财务总监兼任审计委员会主任(重庆高速文旅子公司案例)。
劳动密集型企业:保留职工代表参与路径,配套“职工监事学院”培训机制(中国石油试点)。

(六)独立性保障机制
垂直管理:集团审计委员会垂直派驻财务专家至子公司,薪酬与考核独立于子公司管理层。 如中车集团株洲电力机车模式。
人员隔离:禁止审计委员会成员兼任战略/薪酬委员会委员(参考证监会《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管理办法》)。
风险隔离:禁止审计委员会成员参与股权激励,建立衍生诉讼制度。
三、总结国企监事会改革需以独立性保障为核心,通过垂直管理、数字化赋能和分类治理实现监督效能提升。未来应聚焦制度衔接、技术融合与专业化建设,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监督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