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文琦
编辑|文琦
《——【·前言·】——》
“一路走好!” 1925年3月19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一声声低呼回荡在广场上。灵车缓缓经过,人群静静伫立,目送这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
青天白日旗覆盖着灵柩,灵车周围挤满了手持白花、满脸哀痛的人。街道上没有喧哗,只有哀乐和低声的抽泣。

病逝协和医院,生命尽头的告别
1925年3月12日,北京协和医院的病房里一片寂静。孙中山的脸色苍白,身体瘦得几乎脱形。

他侧卧在床上,微微闭着眼,呼吸时断时续。屋内的人屏住呼吸,几乎不敢发出一点声响。
过去几个月,孙中山的病情愈发严重。医生确诊他患上了肝癌,情况已无法逆转。为了方便治疗,他在助手和家人的陪同下搬进协和医院。
虽然身处病榻,但他的精神仍然顽强,每天都坚持处理政务。他知道,自己的一生是为革命奔走,不能有一刻松懈。

3月11日,天气阴沉,冷风从窗缝钻进病房。孙中山知道自己的时日无多。他让助手召集身边的亲信,交代了遗嘱。
话语轻缓,却透着坚定:“我死后,灵柩暂厝北京,待南京陵园建成后移葬紫金山。那里,是最合适的地方。”他的目光透过窗外,似乎在追寻那个未竟的革命梦想。
清晨的阳光照进房间,他的脸上显露出一丝微笑,似在向他一生挚爱的祖国作最后的告别。

3月12日上午九点半,孙中山的手无力地垂了下去,呼吸也静止了。他的助手站在病床边,久久低头无言。
这位推翻两千年封建帝制的伟人离开了,但他未竟的事业和遗愿,注定将激励无数人继续前行。

哀悼四起,各界的深切缅怀
孙中山的逝世消息传开后,北京城迅速陷入了深深的哀痛中。

北洋政府和国民党联合宣布将为孙中山举行隆重的公祭仪式,并决定将灵柩暂时安放在中央公园。这一决定得到了各界的广泛支持。
协和医院内设起了灵堂,四周挂满白花和挽联,灵柩被庄重地摆放在中央。前来吊唁的人络绎不绝。
无论是北洋政府的官员,还是普通的市民,所有人都低头肃立,默默向这位革命家表达敬意。

街头巷尾迅速贴满了挽联:“中山先生千古”“共和先驱不朽”。许多商铺关门歇业三天,以示对先生的哀悼。学校暂停课程,学生集体为孙中山献花、书写挽联。
协和医院的灵堂外,每天都有数千人排队吊唁。一位穿着长衫的老人站在灵柩前,眼含热泪地说:“没有他,就没有我们的今天。他是为百姓操碎心的人啊。”
身旁的一群学生用力点头,有人哽咽着回答:“我们会继承他的志向,把革命继续下去!”

北京的街道上,也布满了白纱和挽幛。整个城市沉浸在悲痛的氛围中,甚至连空气都透着肃穆。
许多人自发筹集资金,用以制作白花和布幔,为即将到来的送灵仪式做好准备。

送灵队伍的集结与大典前夜
3月18日晚上,协和医院内灯火通明。灵柩移送工作组正在紧张准备。青天白日旗整齐地覆盖在灵柩上,周围用白花装饰得简洁庄重。

灵柩旁摆放着几本孙中山生前最喜爱的书籍,助手们整理好他的遗物,目光中满是哀伤。
屋外,送灵队伍已经在集结。学生方阵排成整齐的队列,他们胸前别着白花,手持横幅,横幅上写着“继承先生遗志,完成民主革命”。
工人协会派出代表,负责在灵车周围维持秩序。市民们站在街头,默默等待。许多人特意赶制了一批青天白日旗,将它举在手中,准备次日为伟人送行。

送灵路线早已规划好:从协和医院出发,途经王府井大街、东长安街,最终抵达中央公园。这条路,每一步都将见证人们对孙中山的深切哀思。
沿途的街道布满了挽幛和黑纱,路灯上绑着洁白的花束,显得肃穆又庄严。这一天的夜晚,整个北京城几乎无眠。

天安门前的肃穆送行
3月19日清晨,北京的街头已经站满了人。从协和医院到中央公园的送灵路线两旁挤满了目送灵柩的市民。

上午十点,灵车缓缓驶出协和医院。四周围满了手持白花的送行队伍。年轻的学生穿着整齐的校服,神情肃穆;老人拄着拐杖,双手合十,低声祷告。
一位老妇人手里拿着一张孙中山的遗像,跪在地上,向灵车三鞠躬。她的眼中闪着泪光,嘴里念叨:“中山先生,一路走好。”
灵车经过王府井大街,街道两旁鸦雀无声。人们的目光紧紧追随着灵车,几名年轻人站在人群中举着一条横幅,上书“继承中山先生遗志”。

到了天安门广场,灵车停下,送灵队伍在广场前肃立。广场上,青天白日旗缓缓升起,孙中山的遗像被挂在天安门城楼中央。
万人静默,只有哀乐低回。一名年轻学生走上前,带领人群轻声呼喊:“先生,您放心!我们一定会努力!”他的声音坚定,传遍了整个广场。
灵车继续向中央公园行进,送灵队伍紧随其后,直到灵柩安放在灵堂内。


中央公园的灵堂吊唁
灵堂建在中央公园的中心位置,四周布满了挽联和花圈。灵柩被庄重地安放在台座上,周围点燃蜡烛,白花环绕,气氛庄严肃穆。
灵堂开放后,北京市民一批又一批涌入公园吊唁。从早到晚,吊唁的人群始终没有断绝。一位小学教师带着全班学生走进灵堂,孩子们穿着白色衣服,手捧小花,站在灵柩前鞠躬。
有的吊唁者跪在灵柩前许久不肯离开;有的抬头凝视着遗像,默默流泪。

一些工人和学生还组织了小型宣讲会,用最朴素的语言,讲述孙中山生前的伟大事迹。他们相信,只要人们记住这位先行者,他的精神就不会消失。
送灵仪式结束后,孙中山的灵柩被暂时安放在中央公园的灵堂内。但他的愿望从未被忘记。
他曾说:“若革命尚未成功,吾愿葬于紫金山脚,与祖国山河同在。”南京中山陵的建设也因此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期盼。

在灵柩暂厝期间,碧云寺成为新的守护地。1925年4月2日,孙中山的灵柩被移送至香山碧云寺,安放于金刚宝塔内。那里环境清幽,层林叠翠,仿佛能让这位先行者暂时安歇。
四年后,1929年6月1日,南京中山陵建成,孙中山的灵柩被移至紫金山安葬。他的未竟事业和革命理想,也继续在无数人的手中延续。
孙中山的灵柩移送过程,既是一场全国范围的告别,也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