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经国65岁生日,宋美龄给他写了生日信,蒋:读之再三,哭泣不已

觅波评过去 2024-03-06 11:51:57

蒋介石娶宋美龄,令蒋经国和宋美龄关系微妙

1927年9月,蒋介石和宋美龄准备结婚的消息经由报纸传遍了国内外。在蒋、宋联姻之际,即将傍上“宋氏家族”这艘大船的蒋介石高兴得不能自已。

但事情还没有到可以庆祝的时候,根据蒋介石与宋氏家族达成的协议,他必须和结发妻子离婚,并打发掉两个侧室,才能正式迎娶宋美龄。

当时,蒋介石身边有三个女人:毛福梅、姚冶诚、陈洁如,再加上宋美龄,可以说是四个女人围绕着一个男人。

为了在政治上继续得势,蒋介石毫不犹豫地抛弃了对他情深意重的发妻、陪伴了他多年的侧室,头也不回地牵起了宋美龄的手。

在这场没有人发起、却真实存在的“夺夫之战”中,宋美龄凭借身后背靠的宋氏家族,不费吹灰之力就打败了三个女人,成为这场“战斗”最后的赢家。

她即将坐上蒋介石“夫人”的宝座,并且在以后几十年的岁月里,没有人会对她的地位产生威胁。

有新人要登台,就有旧人要退场。

有赢家的地方,自然就会有输家。很显然的是,毛福梅就是那个最旧的“旧人”,最惨的“输家”。

因为,在蒋介石的三位太太中,毛福梅的地位和姚冶诚、陈洁如有明显的区别。

姚冶诚、陈洁如虽然跟了蒋介石许多年,但一直没有名分。而毛福梅是蒋介石的正室,是蒋介石名正言顺的妻子,是世人公认的“蒋夫人”。一个正室被抛弃,在那个年代是奇耻大辱。

所以,在这场“夺夫之战”中,毛福梅失去的比陈洁如、姚冶诚要多得多。她输掉了尊严,输掉了名声,输掉了她操持了一辈子的家庭。

由于三个女人身份、地位上的不同,蒋介石要打发掉陈洁如、姚冶诚很容易。但要和毛福梅离婚,就变得难办了。因为,他在破坏世俗礼法,他需要面对众多的议论,一着不慎,就可能落下个“无情无义”的恶名。

就算是权倾一时的蒋介石,也没有办法做到完全不在乎世人的看法。所以,对于和毛福梅离婚这件事,蒋介石可谓是小心翼翼。

1927年冬天,蒋介石专门回了一趟老家浙江奉化溪口,他此行的目的是和毛福梅离婚,并且要将他们离婚的消息昭告天下。

在那个年代,离婚对于女性来说意味着被抛弃,是一种致命的伤害,是一份巨大的屈辱,会使她们在今后的日子里被人嘲笑,一辈子都甩不掉“离婚女人”的名号。

得知蒋介石的决定,毛福梅仿佛天塌了下来。自从1901年嫁给蒋介石,踏进蒋家,她用心操持这个家,孝敬公婆,养育后代,她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会被赶出蒋家。

那段日子里,毛福梅每天以泪洗面,什么都吃不下。房间里的光再亮,都照不亮她心里的悲凉凄怆。她知道,她根本没有反抗的余地。

毛福梅的佣人聪玲告诉蒋介石:“师母不吃不喝已经三天了。”

蒋氏大家族的一些老人,觉得蒋介石很不像话,但也只敢在私底下议论,不敢当着蒋介石的面说。

毛福梅的娘家人知道蒋介石心意已决,他们再怎么抗议也无济于事,只好替毛福梅做主,同意和蒋介石离婚。

但毛家人有一个要求,那就是蒋介石要允许毛福梅一辈子住在蒋家。毛家人表示:“福梅已是嫁出的囡、泼出的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活着是蒋家人,死了是蒋家鬼。”蒋介石同意了。

1927年冬天的一天,蒋介石心愿达成,得意洋洋地回上海去了。不久后,蒋介石在上海《申报》上宣布了离婚的消息:“毛氏发妻,早经仳离;姚陈二氏,本无契约。”

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和宋美龄结婚。

此时,远在苏联的蒋经国与国内消息不通,还不知道父亲狠心地抛弃了母亲,也不知道父亲已经迎娶了继母宋美龄,更不知道他的母亲,一位旧式妇女成为了蒋宋联姻这条轰动国内外的新闻中被迫离婚的可怜人,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谈资。

他的母亲,终究成为他的父亲交结新欢、攀附宋氏家族的牺牲品,只能把所有的苦和怨都咽进肚子里。

离婚后,一些蒋家亲戚开始躲着毛福梅,就像躲避“瘟神”一样。就算和毛福梅打照面,他们也对她不理不睬。所以,毛福梅一直过着被人指指点点的生活,在指指点点中抬不起头。

1929年,身在溪口的毛福梅,收到了一封儿子的来信。她不识字,便来到溪口武岭学校,请校长把信念给她听。

在给母亲的信中,蒋经国写道:

母亲多年来内心的苦闷,处境的恶劣,我是非常清楚的。但我对家庭方面是有难以想象的烦恼和愤恨。现在我决定今后不再来信,等到我学成回国,我什么地方都不去,必定第一个先去看望母亲。

蒋经国信上写的那句话“母亲多年来内心的苦闷,处境的恶劣,我是非常清楚的”,并不是他知道了母亲被抛弃的消息,而是这么多年他一直清楚,母亲一心为家,一心为父亲着想,却得不到父亲的疼惜。

作为儿子,蒋经国知道母亲的心是寂寞的、悲苦的,他为母亲鸣不平。他希望他的这份理解,能让母亲感受到一点点安慰。

1937年4月,在外漂荡了12年的蒋经国要回国了。

1937年4月19日,蒋经国一家乘坐的船只抵达上海,他终于踏上了中国的土地。回国后,蒋经国很快便知道父亲和宋美龄结婚的事情,也知道母亲现在一个人独自生活着。

俗话说:母子连心,蒋经国能够想象到母亲这么多年是怎么过来的。他很想即刻回溪口,去看看母亲。而且在1929年他写给母亲的信中,也已经说好一回国,就去见母亲的。

但蒋经国已经27岁了,早就过了可以随心所欲的年纪,他也有很多无奈。

当时,蒋经国刚刚回国,如果他想在国内做出一番成就,就需要仰仗父亲蒋介石的声名、权势,他必须讨父亲的欢心,更要处理好和宋美龄的关系。

因此,他只能暂时推迟去见母亲,先到父亲面前报到。

此时,蒋介石正在南京的府邸。得知蒋经国回国的消息,蒋介石又高兴又苦闷。因为,这意味着他的儿子要和他的妻子宋美龄见面了。对于这件事,蒋介石其实一直很担忧,害怕他们合不来。

蒋介石了解儿子,清楚他是一个性格执拗的人,如果不提前叮嘱,也许他和宋美龄第一次见面会闹得不愉快。

蒋介石想来想去,觉得他必须先和蒋经国见上一面,敲打敲打他,再确定他和宋美龄见面的事情。

1937年4月25日,杭州西冷饭店,蒋介石父子在这里相见了。

时隔12年未见,蒋经国心里很激动。看到蒋介石的那一刻,蒋经国三步并作两步迎上去,兴奋地叫了几声:“阿爹,阿爹。”随后向蒋介石行了跪拜大礼。

看到蒋经国,蒋介石也很高兴。然而,想起这么多年来的分别,他的心里又十分苦涩,有些动情地说:“我不该把一个才15岁的儿子送出国门,12年了,叫你受了多少苦啊!”

蒋介石的话,让蒋经国心里五味杂陈,当即眼含热泪。

父子寒暄过后,蒋经国一手牵着太太蒋方良,一手牵着儿子蒋孝文,把他们领到蒋介石面前。

一见到孙子,蒋介石就笑了起来,一把把他抱在怀里,突然沉下脸看着蒋经国:“这次回国来,你有何打算?”

蒋经国回答:“不孝儿在苏联学的是政工和军事,后来进了工厂,当过厂长。这次回来,我愿在政治和工业两者之间择一,请父亲定夺。”

蒋介石丢了一句话:“先回溪口老家休息休息再说。”

话题终于转到了宋美龄身上,蒋介石带着命令的口吻说:“明天,你要专程到澄庐拜见你的继母宋女士。”蒋经国点了点头。

告别时,蒋介石特地又交代了一遍蒋经国:“那么,我就走了,明日我在澄庐与你继母一起与你见面。你要注意,不要流露是我叫你去看她,更不要说我已与你见过面了!”

蒋介石的千叮万嘱,让蒋经国感到十分惊奇,他心里不禁猜想:“父亲也这样怕老婆?”听话地说:“我明白,明天我们是首次见面!”

4月26日,蒋经国带着妻子、儿子准时来到澄庐,正式拜望宋美龄。宋美龄也早早就做好了准备,等候着他们的到来。

见面时,蒋经国称呼宋美龄“阿姆”,宋美龄听得很受用,一直拉着他问长问短。蒋介石在一旁笑呵呵地观看,假装这是第一见到回国的蒋经国,演得十分投入。

闲聊时,蒋介石问蒋经国:“你们啥时候回溪口?”蒋经国十分懂事地询问蒋介石、宋美龄的意见:“阿爹、姆妈的意思什么时候合适?”

蒋介石看了一眼宋美龄,宋美龄大方地说:“明天吧!明天是你的生日,离家十多年了,一定很想早点回家!”

临别时,蒋介石脸色严肃地交代:“经国,你一定要孝敬你继母,他为你的回国操了不少心。我在西安事变时能安全脱险,也靠她奔走周旋。”蒋经国温顺地答应:“是的,经国一定听从父亲教诲!

1937年4月28日下午2点钟,蒋经国一家乘坐汽车抵达溪口,汽车停在了毛福梅的住处丰镐房门口。

蒋经国的归来在溪口引起不小的轰动,人们纷纷齐聚在丰镐房门口,热烈地欢迎他回到故里,蒋经国的二舅毛懋卿也等在门口迎接他。

下车后,蒋经国一直在寻找母亲的身影,但环视一周都没有见到母亲。他心里感到很奇怪,便问二舅:“姆妈好吗?怎么不见?”

原本面带笑容的毛懋卿听到这句话突然变了脸色,气冲冲地瞪着蒋经国,带着责备的语气说:

当初从苏联写最后一封信来,是怎样说的!你说回来就先来见她,怎么不先来呢!你母亲等待你十三年,今天你果真回来了。你就将前言忘记得干干净净?”

听了这番话,蒋经国这才明白母亲为什么不出来见他。而受到二舅的批评,蒋经国无言以对,只得乖乖认错。

这时候,55岁的毛福梅正坐在屋子里唉声叹气。

和儿子分别了这么多年,她每天都在思念他、牵挂他。现在儿子回来了,她终于不用再忍受思念之苦,可以和儿子团聚了。谁承想,儿子竟然没有第一时间回来见她,而是先去见了宋美龄。毛福梅越想越寒心,哭了起来,自言自语道:“为什么不是第一个先来看娘,你心里还有我这个亲娘吗?”

就在毛福梅伤心时,蒋经国带着妻子、儿子走了进来。看到儿子真真切切地站在自己面前,毛福梅欢喜、难过、感慨,各种复杂的情绪交织在一起。

蒋经国听了,扑通一声跪在毛福梅面前,一声一声地喊着:“娘,娘......”听到这声久违的呼唤,毛福梅心里的不满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她紧紧地抱着蒋经国,向儿子无声地倾诉着多年的思念、重逢的喜悦,眼泪顺着脸颊默默流淌。一旁的蒋方良、蒋孝文也跟着哭了起来。

蒋方良拉着儿子蒋孝文向毛福梅行跪拜礼:“拜见婆婆。”看到从未谋面的儿媳妇、孙子,毛福梅更高兴了,亲和地说:“今天我们母子团圆是喜事,不该哭,但这是喜哭,心里高兴才哭的。”

蒋经国归来,安慰了毛福梅寂寞了许多年的心。而在母子团聚的时刻,蒋经国不自觉得就会想到父亲蒋介石。

原本应该是一家五口、祖孙三代共享天伦之乐的时候,可家里独独少了父亲,蒋经国感到一种深深的遗憾。

1937年夏天,蒋经国一家、毛福梅一起到宁波旅游,一家四口拍了一张珍贵的合影。

那天晚上,蒋经国看着那张合影,忍不住摇头叹息,在当天的日记里写道:“可惜我们共同摄影的时候,没有我亲爱的父亲,不知将来有否共同居住之一日?恐怕无此日矣。”

蒋经国和母亲团聚了,但他们并没有享受多少温馨的母子时光。1939年,日本轰炸溪口,毛福梅身亡。

从1927年到1939年,在12年的时间里,蒋经国经历了蒋介石迎娶宋美龄,又经历了母亲惨死。他心里一直对宋美龄耿耿于怀。

宋美龄和蒋经国后来关系如何?

1939年,蒋经国浏览一份报纸,看到上面写道:“宋美龄不许小蒋和父亲见面。”还写道:“小蒋不满于继母。”

蒋经国看后,觉得简直是一派胡言。在当天的日记中,他写下四个字:“无中生有。”

宋美龄和蒋经国的关系到底如何?一直众说纷纭,没有定论。

由于母亲的原因,蒋经国对宋美龄有疙瘩。而宋美龄觉得,蒋经国是蒋介石原配生的儿子,对他也有心结。

在很多年的岁月里,他们的关系微妙、敏感、复杂,虽然看上去像普通母子一样其乐融融,但他们在心灵上没有真正亲近过,只是维持着表面上的和谐。

撤退台湾后,蒋经国和宋美龄表面上客客气气的,维持着礼貌的距离,可是没有多少亲情可言。

宋美龄是一个十分细心的人,蒋经国也是一个把礼节看得很重的人。

母亲和儿子之间要讲究什么礼节,儿子应该怎么孝顺母亲,蒋经国都了解得很透彻,并且把“孝顺”、“恭敬”演绎到了极致。

宋美龄也重礼仪,她在礼仪上不会出现差错,经常问候和关心蒋经国。

蒋经国在50年代初被检查出有糖尿病,宋美龄告诫他不要再喝酒,蒋经国听话地照做了,但他没有坚持多久,又端起了酒杯。

宋美龄很小就留学美国,受美式文化影响很深。她认为,化妆是一种修养,是对别人的尊重。然而,在她眼里,礼貌也是分等级的。

在日常生活中,宋美龄见自己的外甥、外甥女、陈诚的妻子谭祥、身边工作人员,大部分时候都是素颜。但要见蒋经国等家人,她是必定要化妆的,而且要把自己打扮得庄重优雅。

虽然蒋经国和宋美龄彼此尊重、彼此关切,但他们没有办法交心。在几十年代时间里,他们从来没有一起认真地讨论过一件事,坦白地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进行一次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而在面对父亲蒋介石时,蒋经国倒愿意多说一些,父子情深意笃。

一些史学家经过分析,发现1958年蒋经国和宋美龄的关系较之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礼貌、疏离之上,增添了几丝亲情的滋味。

1958年之前,蒋经国给宋美龄写信,签自己名字时通常是写“儿 经国”,“经儿”,同时叫宋美龄“母亲大人”、“蒋夫人”。1958年之后,蒋经国只叫宋美龄“母亲大人”。

1958年之前,宋美龄给蒋经国写信,落名时通常是写“美龄”、“美”。1958年之后,宋美龄落名只写一个单字“母”。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去世。

4月27日,是蒋经国65岁生日。当时,蒋经国在慈湖为蒋介石守灵。这一天,78岁的宋美龄给蒋经国写了一封长长的“生日信”:

经国,今天届你的生辰,往年我都为你设席与家人共聚,一享天伦之乐,此次自父亲撒手离我你之后,我们再亦无此兴致作任何怡宴之举。今晨我特别起得早,为你祷告,祈求上帝给你智慧、康健和毅力,并特别赐福予你,这是我今年以此为寿。母字。三月十八日于士林。

蒋经国读完,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读之再三,哭泣不已。”

后记

虽然蒋经国和宋美龄之间是有几分亲情的,可是,在蒋经国的内心深处,他始终认为他的亲生母亲毛福梅才是蒋介石的正室,他和宋美龄之间永远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参考资料;

《亲历者讲述:蒋介石的家情家事》

0 阅读:35

觅波评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