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年毛主席给贺子珍打了个电话,封耀松:主席还想见她呢,没见成

觅波评过去 2024-03-09 10:25:24

前言

1959年4月,毛主席的专列从北京出发,一路向南,开启了为期三、四十天的外出视察之旅。专列开到上海时,天已经黑了,列车停靠在了上海郊区,毛主席决定在专列上过夜。

这天晚上,毛主席在上床休息之前拨通了贺子珍的电话。

后来,毛主席的卫士封耀松回忆:“主席休息时给贺子珍打了个电话,先是问候她,本来是好意,主席还想见她呢,可不知什么原因,没见成。”

自从1947年贺子珍从苏联回国,毛主席的脑海里常常浮现出他们十年的夫妻情分。此后,毛主席给予了贺子珍种种关照和关切,并且想要和她见上一面,可是时机总是不成熟。

1959年7月,距离毛主席拨那通电话仅仅过去了两个多月,毛主席在庐山见到了贺子珍,阔别22年的两位同志、战友终于重逢了……

贺子珍没什么不想回国?

1938年1月,身怀六甲的贺子珍抵达苏联,开始了在苏联的学习和生活。1938年5月,贺子珍生下儿子廖瓦。1938年10月,廖瓦生了一场大病,不幸夭折。

看着自己的亲生骨肉经历病痛的折磨,又匆匆离世,贺子珍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她的心被撕开了一条无法愈合的伤口,疼痛得让她无法呼吸。

但是,贺子珍是一个个性刚强、不服输的人,她不愿向命运低头,她选择坚强地面对这一切。

那时候,贺子珍一直在心里给自己打气:虽然儿子的早逝让她悲恸欲绝,但她不是还有宝贵的革命事业吗?她不是还怀揣着愿意为之赴汤蹈火的革命理想吗?

贺子珍咬紧牙关,用力地告诉自己:“共产党员活着是为了干革命,生活问题是次要的,我要学习得更好,将来更好地为党工作。”

就这样,在经历了一番痛彻心扉地自我安慰、自我开导之后,贺子珍坚强地振作了起来。

后来,贺子珍努力积极地面对生活,她每天准时到教室上课,并认真听课、记笔记。身边人看到她恢复了以往的劲头,以为她完全走出了儿子早逝的阴影。

但只有和贺子珍住在同一个屋子里的王美兰知道,她的微笑背后是巨大的悲怆,她不过是在苦苦强撑罢了。

每天晚上,王美兰都亲眼目睹了贺子珍的失眠过程。她看到贺子珍躺在床上怎么都睡不着,猜想她又在想念她的廖瓦,想念她只有一点点儿大就不幸殒命的孩子。

不一会儿,贺子珍的脸上就泪水纵横。她的眼泪、她的啜泣声,对面的王美兰都看在眼里,听在耳中。

第二天早上,王美兰一起床就习惯性地看向贺子珍的床铺,发现她的眼睛睁得大大的,就知道她又是一夜没合眼,被子的一角也被泪水浸湿了。看到这一幕,王美兰不禁摇头叹息。

是的,贺子珍努力地想要振作起来,但总是力不从心。

第一排左二是贺子珍,第一排左四是王美兰

廖瓦在世的时候,每个星期六、星期天,毛岸青、毛岸英都会来看望贺子珍。她的房间里一下子有了三个孩子,充满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

廖瓦离世后,贺子珍不想过周末了。

毛岸青、毛岸英还是来看她,看到她难过的样子,两个孩子的心里也很不好受,绞尽脑汁地想逗她开心,到处搜集一些好笑的事情讲给她听。

但是,贺子珍怎么都开心不起来。看到毛岸青、毛岸英,她就会想起三个孩子在一起的欢乐场面,总觉得房间里萦绕着他们的笑声、玩闹声。廖瓦响亮的哭声也回荡在她的耳边,让她的心难以平静。

过了好一会儿,贺子珍才能从幻想回到现实。“清醒”的这一刻,她发现现实是如此残忍,因为她找不到廖瓦的身影,也听不到廖瓦的声音。她不得不承认廖瓦早就不在了,她永远地失去了他。

有时候,贺子珍抑制不住伤心的情绪,魂不守舍地走到街上,坐上一辆公交车,向廖瓦的墓地走去。

在墓碑前,她尽情地诉说对儿子的思念,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场,可惜廖瓦已经听不见了,回应她的只有周围的一片沉寂。

对于贺子珍的低迷,身边人看法不一。少数人觉得她不够上进、不够坚强,受到挫折和打击就一蹶不振。大部分人则十分同情她的遭遇,经常宽慰她、开解她。

很快,一晃两年过去了,在苏联学习的期限到了。身边的同志、战友都兴高采烈地整理行李,做好了回国的准备,贺子珍却迟疑了。

当初她离开延安,来到苏联,就是想学到有用的东西,学成后更好地为革命效力。但是两年的时间,使很多事情都发生了改变,这是贺子珍始料未及的。

贺子珍回想了这两年在苏联的点点滴滴。由于怀孕、生产,又经历了丧子之痛,多多少少耽误了她的学习。

贺子珍也想回到日思夜想的祖国,但她胆怯了,她对自己越来越不自信了,感觉自己没有学到真才实学,愧对祖国。

因此,贺子珍不敢回国。

当战友们为回国的事情高兴万分的时候,贺子珍的眼前一片迷茫,她仿佛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该回去吗?还是继续留在苏联呢?她犹豫不决,心烦意乱。

当时,贺子珍的好友蹇先任和贺子珍是同一批学员,她劝说贺子珍跟随大部队一起回国,在自己的国家总是最自由、最自在的。

她推心置腹地对贺子珍说:

这是别人的国家,你在这里永远是作客,还是回去的好。各国的风俗习惯不同,苏联有些什么风俗习惯,你并不懂得,不知什么时候触犯了人家的生活习惯,惹了麻烦,还会造成不愉快。你的俄文不好,当然比我好一点。语言不通,连报纸都看不懂,没有人读报什么都听不到,人家不了解你的心情和处境,你也不了解人家的情况。

蹇先任的话戳到了贺子珍心里。是啊!身在异国他乡,就像一叶浮萍,没有根依,漂泊无寄,个中滋味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能够体会。

第一排左一是蹇先任,第一排左二是王美兰,第二排左三是贺子珍,第二排左四是贺诚

想到将来可能面临的种种处境和困难,贺子珍动摇了,也许她真的该回国去。于是,贺子珍下了回国的决心。

但当天晚上,贺子珍回去后又翻来覆去地想了想,坚决地改变了主意。第二天,她告诉蹇先任,她打算留在苏联,这是她最终的决定。

贺子珍对蹇先任说:“我要学俄文,掌握这个国家的语言,然后我要找一份工作,自食其力。比如说,我可以当中文教师,给孩子们上课。”

就这样,在经历了一番内心的挣扎之后,贺子珍还是决定留在苏联。

后来,当熟悉的同志、战友纷纷踏上回国的路程,贺子珍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孤寂。

在此后几年的时间里,这种孤寂和苦涩一直伴随着她,直到1947年她回到祖国......

王稼祥请示贺子珍回国之事,毛主席:同意回国

时间来到1946年,这一年,全国的革命形势一片兴盛,革命的曙光已经显现,人们已经看到了革命胜利的希望。

在革命一步一步走向胜利,所有革命人满怀壮志豪情的日子里,战友们开始惦记那些曾经为了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同志。

在这一时期,贺子珍经常被战友们提起。许多战友都在心里无声地念着她的名字:“贺子珍,你在哪里?”

王稼祥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去苏联的。

1946年夏天,王稼祥和妻子朱仲丽一起登上了飞往苏联的飞机,他们此行的目的是到苏联看病、求医。

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在茫茫人海中,王稼祥想要找到贺子珍,几经周折后,终于和她相见了。

见到王稼祥,贺子珍心里的那种高兴,真是无以言表,她兴奋地说:“你们好,我几年没怎么说话了,中国话更是没机会说,现在说起话来,口齿都不顺了。”

一阵寒暄后,王稼祥问贺子珍:“你今后打算怎么办?”贺子珍认真又严肃地说:“回国去。”她说得那么快,那么笃定,好像这个问题已经在她的脑海里盘旋了很长时间,而她早就想好了答案。

王稼祥听了,心里很欣慰。于是,王稼祥立即把在苏联找到贺子珍的消息、以及贺子珍想要回国的心愿向毛主席作了汇报,等待他的决定。

毛主席的回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同意回国。”

就这样,贺子珍的回国之路已经开启。

由于王稼祥的治疗还没有结束,贺子珍还需要等待一段时间,到时候由王稼祥带着她一起回国。

那时候,很多中国同志都在莫斯科。得知贺子珍也到了莫斯科,他们不约而同地来看她。

战友团聚,有问候,有欢笑,也有眼泪,有对往昔的留恋,更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战友深情,同胞友谊,让贺子珍孤寂的心温暖了起来。在那段日子里,贺子珍说中文的机会变多了,中文也变得流利了起来,脸上常常绽放着笑容。

1947年春天,经过一段时间的焦急等待,期盼已久的回国的日子终于来了。

从苏联到中国东北,火车要开八天八夜。和王稼祥、贺子珍等人一起回国的,还有其他同志,其中有2位同志情况比较特殊。

一位同志在战斗中被炸弹击中,眼睛受伤,他是来苏联看病的,但他的伤情比较严重,医生也无计可施。被医生宣判“死刑”后,这位同志不得不接受眼睛再也看不见的事实,坐上了回国的列车;还有一位同志是烈士遗孀,她的爱人是一名伤员,被送往苏联治疗,可惜最终没有救回来,就这样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位女同志孤零零登上了回国的列车。

在这趟列车上,有双目失明、下半生都将在黑暗中度过的战士,有刚刚经历了生离死别、痛失爱人的烈属……每个人都面临着人生的悲、欢、离、合。

由于有几个病人在车上,火车走得比较慢,原本八天八夜的路程,最后花费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在火车上,贺子珍和那位烈士遗孀忙前忙后,轮流看护那位眼睛看不见的同志,侍候他吃饭、喝水,给他洗衣服、陪他说话。

那位同志感激地向贺子珍表达谢意,贺子珍说:“这有什么,同志们互相帮助嘛!”

在长征路上,只要有吃的,贺子珍舍不得全部吃完,都会省下来一些,让给身体虚弱的同志。

同行人看到贺子珍在火车上忙里忙外,觉得她没有变,还是以前那个古道热肠、慷慨仗义的人,还是那么值得别人信赖。

火车一开动,贺子珍就激动了起来,好像她已经踏上了祖国的土地,好像祖国的山川河流已经在她的眼前。

在车上一个月的时间里,贺子珍除了照顾同志,还不断地向那位看不见的同志和那位烈属打听国内的情况,她想要知道国内的局势怎么样了,革命形势如何?

当那两位同志给她讲述具体情况时,贺子珍聚精会神地听着,她的眼神是那么专注,那么虔诚。

听了他们的叙述,贺子珍心里非常激动。一想到自己从前为之奋斗的革命事业发展得这么神速,贺子珍就心花怒放。

贺子珍内心思潮涌动,她思念她深爱的那片土地,九年过去了,她急切地想看看祖国发生了什么变化;她思念从前一起并肩作战的战友们,不知道他们是否安然无恙?他们是如何出生入死,才使革命取得了如今的成就,她打心里敬佩他们;她牵挂她的家人,想知道她的哥哥、妹妹现在还好吗?是否也在为她担忧;她还惦记着帮助她回国的毛主席,如果没有他的关照,她可能还“漂泊”在异国他乡,不知道他如今怎么样了?是否忙得连身体都顾不上?

她也回望了自己这么多年的生活,当初到苏联的时候,她抱着非常简单的愿望,想踏踏实实地学习,学成后回国再投入到革命工作中。

然而,事与愿违,由于种种原因,她的学习没有得到显著的成果,就这样虚度了九年的时间。而她的同志们、战友们一直在向前走,登上了一座座山峰,建立了自己的功勋,她却还在原地踏步。

贺子珍暗暗羞愧了,但她的心态非常积极,她丝毫没有因此而低落。她为战友们高兴,为革命事业高兴。

火车轰隆隆地往前开,距离祖国越来越近。贺子珍的心澎湃了起来,一直拉着身边人说话,脸上的笑更灿烂了。

经过一个多月的行驶,火车终于驶进哈尔滨站......在时隔9年之后,贺子珍终于踏上了祖国的土地。

毛主席:春天在上海没见成呢

贺子珍回国后,一直想见见毛主席,她对亲近的人说:“我想见毛主席一面,说句话、握握手就行。”而毛主席,也抱着同样的愿望。

毛主席和贺子珍,他们一起走过了十年的婚姻,那么多往事,那么多点点滴滴;他们一起走过了十年的革命岁月,那么多的同甘共苦,那么多的命运与共......即便已是岁月悠悠,即便所有的记忆已经斑驳,即便他们从年轻走到了年老,但他们仍然是战友、是同志,他们还保留着对彼此的那份牵挂......

1959年4月,毛主席计划在上海会见贺子珍,但计划没有实现。

两个多月后,1959年6月30日,在庐山会议将要召开之际,毛主席来到了庐山,并住在了美庐别墅。

7月8日这天,毛主席走到房间的窗户前,向外面看去,望着仙雾缭绕的山峰,毛主席心旷神怡,浑然忘我,情不自禁地朗诵了自己写的一首诗《七律·到韶山》:“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十几天前,毛主席时隔32年之后回到了故乡韶山。尽管32年过去了,故乡的一草一木,一情一景,还是让他感到如此的熟悉。但这里,却再也没有与他联系最深的家人,他的父亲、母亲、弟弟早已不在人世......

这时候,毛主席想到了尚在人间的贺子珍。十年夫妻,生死相系,同舟共济。一别22年,毛主席内心深处有一种想见她的强烈渴望。

毛主席知道,贺子珍就住在江西南昌,离庐山很近。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毛主席把所有的顾虑和负担都放在一边,他要见见贺子珍。

于是,毛主席找来江西省副省长方志纯,把心里的想法向他和盘托出:“志纯同志,有件事,要托你办一办,我想见见贺子珍同志。”方志纯当即表示:“好啊!贺大姐就在南昌。”

方志纯与贺子珍有过很多交集。30年代,他和贺子珍一起在苏联学习,他还是贺子珍所在班级的班长,经常关心她、照顾她。1949年6月,在中央组织部的嘱托下,他又把身在天津的贺子珍送到了上海。

毛主席微微皱了皱眉头,好像在思考着什么。过了一会儿,他又吩咐道:“春天在上海没见成呢。请你安排一下,是不是让朱旦华、水静把她接上山来?”方志纯郑重地点了点头。

不久后,朱旦华、水静乘坐汽车下了庐山,走进了贺子珍在南昌的家,邀请她到庐山参观游览。

1959年7月8日,在朱旦华、水静的陪同下,贺子珍坐上了开往庐山的汽车。此时的她并不知道,她和毛主席时隔22年的重逢、也是今生最后的相见就要来了。

贺子珍一行人的汽车行驶在蜿蜒的山路上,山路很窄,也很险,山雾从四面八方涌来,把汽车笼罩了起来。

贺子珍的人生路程就像驶向庐山的这条蜿蜒的山路,充满曲折。而她的这次庐山之行,又如同车窗外的茫茫云雾,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

抵达庐山后,水静拨通了毛主席住处的电话,把贺子珍已经上山的事情向他作了汇报。电话是毛主席本人接的,听了水静的报告,毛主席很满意,告诉她:“那好,你等我的安排。”

7月9日上午,水静一直在房间陪着贺子珍,她们没有游览庐山,只是在外面的阳台上坐了坐,看了看远处的风景。中午,贺子珍睡起了午觉。

趁着贺子珍午睡的时候,水静来到美庐别墅,等待毛主席作进一步指示,毛主席说:“晚上九点钟,你坐尚奎同志的车,送她到我这里来。”

水静问道:“要不要我和朱旦华同志陪大姐来?”毛主席摇摇头,说:“不用了,你一个人就可以了。”

晚上9点多钟,水静带着贺子珍乘坐汽车抵达美庐别墅。在水静和卫士封耀松的搀扶下,贺子珍走上了美庐别墅二楼的会客室。

当毛主席走出起居室,来到会客室,1937年在延安分别的两位战友、同志就这样重逢了。

突如其来的重逢让贺子珍喜不自禁,她的心里交织着很多种复杂的情绪,是激动,是苦涩,是悔恨......种种情绪猛烈地撞击她的心,她的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

毛主席看到贺子珍这么激动,沉默了一瞬,然后关切地说:“我们见面了,你不说话,老哭,以后见不到了,又想说了。”

随后,两个人断断续续地交谈着。席间,毛主席问贺子珍:“你为什么一去九年不归呢?”贺子珍说:“哎,回来做什么,我......我......我已经没有家了。”

他们谈了一个小时,就匆匆告别了。

此后,毛主席对贺子珍的关心一直很多......

后记

贺子珍在苏联待了9年。那9年,她过得很孤独、很无助、很悲凉;那9年,也铺垫了她整个坎坷人生的基调......

参考资料:

《贺子珍的路》

0 阅读:11

觅波评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