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锦松:拒绝美国高薪,为祖国创造三万亿财富,把毛泽东视为偶像

慕梅玩转养护 2025-04-02 11:54:59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感谢各位看官点击支持原创,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你敢信吗?在那个移民等同于“逆天改命”的年代,竟然有人果断拒绝美国给出的2300万高薪,他就是美国花旗银行前香港区行长梁锦松。

2018年,香港英华书院建校200周年,梁锦松作为知名校友到场,却被媒体曝出他高中时因为考出13分的成绩险些无法升入高三。

从只能考13分的“问题学生”到被称为“香港财神爷”的商界精英,梁锦松的人生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大逆转?

1. 出身名校的“问题学生”

1952年,梁锦松出生于香港的一个贫苦家庭,他的父亲只是普通的“打工仔”,曾经做过酒家的服务员,却靠着微薄的工资养活全家人。

作为家中的九个孩子之一,他从小就十分懂事,很少对什么东西表现出太大的兴趣,以此避免给家里带来经济上的压力。

但唯独在读书这件事上,梁锦松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兴趣和天赋,他的父母也一直坚持供他上学,毕竟,自古以来中国人就讲究“读书改变命运”。

靠着自小就展现出的异于常人的聪明,梁锦松顺利考上了香港的传统名校英华书院,正式成为了人们眼中的“高材生”。

英华书院在香港非常有名,甚至在海内外都有很大的名气,凡是从英华书院走出去的学生,基本上都算是半只脚踏进了名校的大门。

从英华书院走出去的社会精英,可以说是香港的中流砥柱一样的存在了。

而梁锦松却成为了英华书院的一个意外,在高二升高三的升学考试中,梁锦松以13分的成绩险些成为了英华书院百年难见的“留级生”。

这一切仅仅是因为他太过贪玩,自从进入英华书院,他就爱上了打乒乓球,而且还不是一般的喜欢,他对乒乓球的喜爱甚至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

除此之外,在中学时期,他还忙碌于校内报纸的筹备工作,学习的时间被一再压缩,考低分也就不奇怪了。

按照当时的情况,如果他不能继续升学,要么留级要么开除,无论哪种情况,对于年仅16岁的梁锦松来说都非常糟糕。

事情的转机来自于他的语文老师陈耀南。

为了给自己争取机会,梁锦松决定去找校长艾礼士求情,得知此事的陈耀南提出跟他一起去。

而陈耀南之所以愿意帮助他,其实也是因为梁锦松在文学上展现出了十分出彩的天赋,不忍人才陨落,怀有惜才之心的陈耀南陪着梁锦松一起走进了艾礼士的办公室。

在艾礼士面前,陈耀南力保梁锦松,见梁锦松态度诚恳,又有老师主动帮忙求情,艾礼士最终决定同意让梁锦松直接升入高三。

得知梁锦松的家庭情况,艾礼士甚至还让他免费住在学校食堂,毕竟,学校的住宿费对于梁锦松来说,实在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1971年,19岁的梁锦松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香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主修经济和统计学,此时距离他险些无法继续学业仅仅过了一年。

这一次从地狱爬回天堂的经历让梁锦松有了很大的心态上的转变,但真正让他的命运发生改变的其实是另一件事。

进入香港大学后,梁锦松在学习上更加刻苦,还经常参加各种活动,甚至曾经去井冈山考察过,后来他也提到过,自己非常喜欢毛泽东,不仅熟读《毛泽东选集》,毛泽东的《矛盾论》和《实践论》也给了他很多的帮助。

因为在校期间的优秀表现,梁锦松被选中了参加董建华父亲董浩云创办的“海上学府”。

董浩云是中国东方海外货柜航运公司的创始人,还曾被《福布斯》杂志评为“世界七大船王”之一,他创办的:海上学府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们乘坐邮轮去世界各地航行考察。

整整一个学期,梁锦松虽然没有回学校上课,却大大开阔了眼界,这也为他之后的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2. 事业巅峰期的意外抉择

1973年,从香港大学毕业的梁锦松正好碰上了花旗银行的改革期,从这一年开始,花旗银行开始聘用香港大学的毕业生作为实习生并提供培训。

拥有优秀履历的梁锦松成为了第一批进入花旗银行的香港大学毕业生,这一年他才21岁,就已经在金融行业初露头角,仅仅两年后,他就因为业务能力出色而被派到菲律宾接受外汇买卖培训。

等他回到香港时,他就成为了香港少见的外汇买卖的专业人士,向来一丝不苟又不死板的工作风格让梁锦松在外汇买卖市场上无往不利,总能抓住最大的利益。

到了1992年,在花旗银行工作的第十九年,梁锦松就已经成为了花旗银行香港区的区长,达到了许多人穷极一生都无法达到的高度。

可走到这一步,梁锦松却仍然不忘自己中国人的身份。

八九十年代时,中国才刚刚开始改革开放没多久,连世贸组织的大门还没闯进去,像花旗银行这种级别的外资银行对于中资银行是没有任何兴趣的。

但地位早已今时不同往日的梁锦松却一力推动花旗银行重开中国办事处,甚至还为很多刚刚发展起来的中资银行提供信贷额度。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为了让中国有更多的金融人才,梁锦松还促成花旗银行在中国内地开设财经培训课程,梁锦松本人都亲自到场授课,当时,听说有不少财政部官员都曾听过梁锦松的课。

梁锦松在各方面的突出表现让花旗银行意识到了他在金融行业的无可替代性,于是,1996年,已经在花旗银行工作23年的梁锦松被邀请前往纽约就任花旗银行总行的副主席一职。

为此,花旗银行还开出了2300万港元的年薪,别说是在那个年代了,就是放在现在,这个级别的薪资也是非常罕见和诱人的。

而花旗银行对梁锦松提出的唯一的条件则是,要求他移民美国。

在九十年代,无数人宁愿偷渡也要去美国,为了拿到“绿卡”更是费尽心机,面对唾手可得的利益和毫不费力的入籍机会,所有人都认为梁锦松会毫不犹豫地同意。

但梁锦辉却选择了拒绝,原因仅仅是,他不愿意放弃中国国籍。

离开花旗银行后,梁锦松又进入了美国大通银行,担任大中华区及菲律宾区的董事经理,后来又出任了摩根大通银行的亚太区主席,年薪超过2000万港元。

然而,2001年,梁锦松再次从摩根大通银行离职,这一次,他的年薪直接缩水了近90%,仅有约245万港元的年薪。

3. 香港“财神爷”的炼成

2001年,梁锦松接任香港财政司司长一职,面对舆论对他薪资的疑问,他只说了一句话:“大家都知道政府高层同商界高层的薪酬相差甚远,但一个人用钱有限。我相信一句话,赚的钱不是你的,用的钱才是你的,一个人用钱不需要好多。”

两度拒绝高薪工作,力保自己的中国国籍,梁锦松早已经在香港民众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哪怕他是从商界人士直接转为政府工作人员,还是担任重要的职务,他也没有遭到任何的反对,迎接他的只有支持。

上任的第一天,梁锦松并没有“新官上任三把火”,而是穿着一套干净整洁的西装,搭配了一条橙色小花点的领带,看上去严肃中多了点活泼,十分有趣。

不少香港市民见到他的装扮都觉得他与自己日常见到的政府官员大不相同,更有大胆的市民直接喊他“阿松”。

虽然形象平易近人,但梁锦松的工作态度却并不轻松平和,他一上任就决定要大刀阔斧的改革,毕竟他面临的可是香港的700万港元的财政赤字和负资产的问题。

他公开表示,自己上任的头等大事就是要增加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改善底层人士的生活状况。

为了推动经济改革,他通过降低支出和减税等手段让香港财政状况焕然一新,到第三年,就为香港带来了3万亿的收入,被称为是香港的“财神爷”。

而他为香港所做的努力不仅于此,1990年时,梁锦松认识了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的成员李国能,在他的引荐下,梁锦松也加入了教育资助委员会。

在这个委员会,他足足待了8年,当过主席也当过副主席。

也正因这段经历,他深刻认识到了香港教育的问题所在。

于是,在担任财政司司长期间,他也大力推动了香港的教育改革。

他惋惜学生们为了“填鸭式教育”没有时间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也清醒地认识到了一昧地追求分数无法提升香港学生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为此,他在取消小学升中学的学能测验、学制改为“三三四”等方面作出了努力。

在有效的改革下,香港的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当年的“问题学生”到香港“财神爷”,梁锦松拯救了当年的自己,也给整个香港带来了史无前例的改变。

如今,已经七十多岁的梁锦松仍然关注着中国的发展和香港的变化,他的事迹也成为了香港人津津乐道的故事。



0 阅读:0
慕梅玩转养护

慕梅玩转养护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