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背后的牺牲有多惨烈?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长征开始,大部分红军主力部队先后离开中央苏区,仅留下了1.6万人留守苏区,为大部队争取时间。
面对人数少,老幼病残又多的红军留守部队,蒋介石意识到攻打苏区将会是一场只赢不输的战斗,于是,他果断下令,召集国民党十二个师,全力围攻留守部队。

巨大的兵力差距和装备差距令留守的红军战士们几乎不抱任何突围的希望,但红军主力部队的长征之路并不顺畅,如果没能争取到足够的时间,造成的结果将是致命的
仅1934年到1935年,留守苏区的十几位中共核心领导人中,大部分领导人都英勇牺牲在与国民党军队的战斗中。
当时留守苏区的红军战士们究竟经历了什么?他们的牺牲对于红军长征的意义又是什么?
1. 注定失败的第五次反“围剿”在第五次反“围剿”开始之前,红军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导人的指导下取得了前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然而,蒋介石却没有因为前四次的失败知难而退,反而在第五次“围剿”时直接调动了百万大军,向红军各革命根据地发起了新一轮的进攻。

为了一举歼灭红军主力,蒋介石调集了足足50万的兵力派往中央根据地。
按照毛泽东等人之前的反“围剿”经验,要从蒋介石的50万军队中突围出去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毕竟,在前四次反“围剿”中,蒋介石一次比一次派出的兵力多,第四次反“围剿”时,蒋介石的30多个师被红军足足消灭了3个师。
但第五次反“围剿”时,毛泽东因为遭到“左”倾分子的排挤而丧失了军事指挥权,以博古为首的由“左”倾错误思想指导的临时中央成为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实际军事总指挥。
在临时中央内部对即将到来的第五次反“围剿”毫无准备的同时,蒋介石却吸取了之前几次失败的经验,实行了“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方针。
在之前的作战中,蒋介石意识到了红军比国民党更得民心,所以双方一打起来,老百姓都愿意给红军通风报信,这就是在政治上落了下风。
既然无法短时间内收获大量民心,那就选择一个更简单的方式,那就是实行保甲制度和“连坐法”,即百姓和百姓之间互相监督,一旦发现有“通共”行为,一律连坐。

在军事上,蒋介石也没有懈怠,国民党军队和红军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先进的装备,因此,蒋介石一方面采取持久战的方法来牵制红军,一方面通过建造坚不可摧的堡垒来限制红军的活动范围,再加上对物资的封锁,红军一旦被拖住,就有可能遭受巨大的损失。
这就是所谓的“三分军事,七分政治”。
面对准备充分的国民党军队,博古等人却完全不慌,反而大张旗鼓地迎接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为了显示对共产国际的重视,博古对李德的所有建议和计划一律照单全收。
可这位所谓的军事顾问对中国的国情和国共战争的具体情况毫无了解,却大胆地直接照搬苏联红军的战争经验。

李德完全放弃了“诱敌深入”的方针,走上了军事冒险主义的道路,刚刚开战就贸然与敌军正面作战,甚至自己主动走到敌人的地盘上,被敌军的主力打得毫无反击之力,损失惨重。
打了不到三个月,战争形势就直接倒转过来了,对此,朱德痛心不已,称李德是“瞎指挥”“崽卖爷田心不疼”。
要知道,他们眼皮都不抬的一次错误指挥,造成的是无数战士的无辜牺牲啊。
即便走到如此境地,临时中央仍然没有放弃李德,李德一步错步步错,甚至完全不吸取任何的教训,坚持“左”倾错误思想,到1934年广昌失守时,第五次反“围剿”就基本宣告失败了。
2. 近乎全军覆没的突围之战1934年10月,眼看着反“围剿”已经不可能了,为了保存有生力量,红军被迫开始了长征。
为以防万一,除了参与长征的红军主力部队之外,中央决定留一部分兵力留守中央苏区。

毕竟经过了第五次反“围剿”之后,中央红军基本上都元气大伤,如果不留下一个留守部队拖住国民党军队,一旦红军主力被追上,恐怕将会遭受更大的损失。
主力部队离开后,中央苏区能够供留守部队活动的范围划定在了瑞金、会昌、于都、宁都四个城市中。
尽管这支留守部队仅有1.6万人,甚至真正能够加入到作战中的不到一万人,但总指挥之一的项英却对与国民党军队的战斗保持着乐观的态度。
在项英的预想中,蒋介石一旦得知红军主力部队离开苏区的消息,必定会全力追赶,但等到那个时候,能不能追上都是另说,反正留给苏区的兵力肯定就剩不下多少了。
这样一来,靠着游击战,把这些残余的国民党军队给消灭掉,也就很容易了。
毕竟,比起追击红军主力部队的诱惑,被打得四分五裂的中央苏区最多就算个蝇头小利。

然而,蒋介石却完全不按常理出牌,得知红军主力部队已经离开苏区后,他的第一反应是要将苏区全部收入囊中,在他看来,中央苏区已经是强弩之末,打败一个1.6万人的留守部队更是轻松,于是,他派出十二个师前往苏区,另外一部分精锐部队则负责追击红军主力。
因此,等留守部队整装待发准备用游击战迎接国民党军队的时候,面对的却是国民党的重兵围堵。
因为没有提前准备,加上判断失误,在国民党军队漫天的火力围攻下,留守部队损失惨重,仅剩下几千名红军战士在苦苦支撑。
从1934年10月打到1935年1月,留守部队坚守的四个城市几乎全部失守,连陈毅都受了重伤,为了改变战局,陈毅决定将剩下的兵力分散开,打游击战。
但前期的失势让陈毅的新计划没有足够的空间实施,战争形势仍然十分紧迫,最后,陈毅等核心领导人得到中央批示后,经过讨论,决定分九路突围。

第一路是李才莲带领的独立第七团,从会昌突围后前往闽赣苏区,第二路由陈潭秋、谭震林
带着红二十四师的四个连去闽西,第三路是汪金祥带领的红二十四师的四个连,在寻乌南部和平远、焦岭、武平一带进行游击战争。
第四路是李天柱、孙发力带着红二十四师的四个连从寻乌南部往广东东江走,与古大存部取得联系,第五路是红二十四师的两个连向龙南、定南、全南走,第六路是龚楚和史犹生带着红二十四师第七十一团的九个连去湘南,第七路是徐鸿、张凯率独立三团去湘赣地区。
第八路是由蔡会文、阮啸仙、刘伯坚率领的独立六团留在赣南,第九路则是项英和陈毅带领的红七十团在苏区以穿插游击。
尽管兵分九路的计划已经是当时的情况下的最佳方案了,但过程中还是免不了出现问题,此外,敌军压倒性的兵力优势难以忽视,最终造成了几乎全军覆没的伤亡结果。
3. 触目惊心的牺牲名单当时,各路部队在突围过程中都遭到了敌人不同程度的围追堵截,其中李才莲率领的独立第七团在到达瑞金金九堡时被敌人阻击,队伍在战斗过程中被打散,李才莲被迫率领剩下的战士们来到铜钵山区与赖昌祚汇合。

然而,虽然两个部队临时联结起来,仍然在瑞金发动游击战时被包围,年仅22岁的李才莲英勇牺牲,剩下赖昌祚带着少数人突围。
此外,龚楚和史犹生率领的红七十一团虽然成功突围,但1935年5月,龚楚叛变投敌,杀害了时为红七十一团政委的史犹生作为投名状,后来还被广东骏发余汉谋封为“剿共游击司令”。
值得一提的是,毛泽东的三弟毛泽覃是红军独立师师长,同样是这场战斗中的领导人之一,他率领独立师一部与福建省委书记万永诚和军区司令员龙腾云汇合,然而,作战过程中,万永诚和龙腾云牺牲了。
毛泽覃只好带着剩下的一小部分战士们躲在瑞金的红林山区的小屋里,因为被叛徒出卖,毛泽覃带着剩下的战士们再次面临危险,最终,为保护战友,毛泽覃英勇牺牲。

打到最后,只剩下陈毅等零星几个主要领导人还活着,包括瞿秋白、何叔衡、刘伯坚在内的几个中共早期领导人全部牺牲,何叔衡当时已经59岁高龄,为了不拖累战士们,他选择跳崖,最后在与敌人搏斗时身亡。
突围战结束时,包括陈毅等人在内,留守部队仅剩下一千人左右,留守部队的流血牺牲换来的是红军长征是胜利。
虽然1936年红军长征结束了,留守部队的斗争仍然没有结束,1935年以后,即便环境再艰苦,这个一千人的残队仍然坚持打了三年的游击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