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交通的辉煌历史—先秦时期的交通(三)

曼寒聊历史 2023-08-11 16:03:00

文|史料不极

编辑|史料不极

文章字数约3000字

阅读时长约6min

五六千年以前,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我们的祖先就已开始舟车的制作,开启了中国古代交通事业的曙光。

但是,真正为中国古代交通奠立初步基石的是夏、商、周以及春秋、战国时代,它为秦朝统一中国并使中国交通进入大规模改善和建设阶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战国时期的交通

公元前403年,晋国三家大夫韩魏赵瓜分了晋国,自立为诸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了齐鲁燕赵韩魏秦战国时期。

北方交通是由燕赵两国开通的。燕国以蓟(北京)为都城,在今张家口——赤峰——沈阳一线修建了燕长城,与居今内蒙古与东北的东胡人和肃慎人共同开发塞外地区。燕国通往南方有一条主干道,从蓟城通往中山(河北定县)、邯郸方向;

另有一条近海航线,沿渤海湾通向齐国。向北方出居庸塞通往今内蒙,向东北出令疵塞通往辽吉以至朝鲜半岛。燕国的经营为后世开发北方边塞奠定了基础。

赵国建都于邯郸,在交通史上有两大突出贡献:一是赵武灵王主持改革,大力推行“胡服骑射”,练习骑马射箭的功夫。

赵国军事力量逐渐强大起来,向西北方向开拓疆土,占有了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一带地区,并迁移大批居民充实边境,开发大草原。

在今河套地区建高阙塞,又在河套南部设挺关,在晋北一带设云中郡、雁门郡和代郡,强化了对这一带地区的统治。

从此,燕山、阴山、大青山一带草原文化区,与中原文化区连成一体,“北人骑马“成为中国北方最通行的交通手段,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古代的交通运输结构。

二是在以上条件下,赵国致力于打通太行山梁,修建今河北与山西之间的通道,又致力于打通晋北与内蒙地区,将云中郡、代郡、雁门郡沟通起来。

中原交通是由魏、韩两国开发建设的。魏国的第一位君主魏文侯,重用西门豹、李埋、吴起等人,大力发展经济文化,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在西部,他牢牢地控制着黄河自孟门以下直至三门峡一段,并在今陕西北洛河至华山一带筑城与秦对峙。在中部,他将晋豫交通线即处于太行王屋之间的战略通道软道控制在手。

在东部,其势力控制今河南新乡、安阳、开封直到许昌地区,对韩形成半包围态势,对齐楚形成进击态势。

魏国特别重视大梁(开封)的建设,后来迁都至此。对开封地区水运的开发,是魏国取得的突出的交通事业成就。

在开封北面,开挖了连接古黄河与古济水的运河“大沟”,在开封四周,又开挖了一条“梁沟”,以沟通济水和颍水,进而可达淮水。

鸿沟的开挖通航,将古黄河、古济水与颍水、淮水连成一体,进而又通过邢沟与长江联通起来。鸿沟是古代继邢沟之后的又一条重要运河,在历史上对于沟通华中华东起过不小的作用。

《史记》对鸿沟的水利事业作了肯定:“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享其利。”加之“西门豹引漳水溉邺,以富魏之河内”,从此魏国国力迅速上升,成为战国初年的一个重要国家。

从大梁通往齐鲁宋韩的大道上,“人民之众,车马之多,日夜行不绝,轰轰殷殷,若有三军之众”,足见当时交通的繁忙。

韩国地处中原腹心,初都宜阳,后都新郑。拥有春秋时东周王室与郑国等的领土,西有强秦,南有楚,北有赵魏,东有齐。

韩与各国几乎每年都有战争,各国富商大贾也在韩国境内活动,战争与商业促进着韩国交通的发展。韩国境内的主要交通干线为:从新郑西去,出辍辕关通洛阳,由洛阳向北过黄河可进入晋东南;

由洛阳西去般塞、函谷关可通往秦国。从新郑东去,出榆关通向魏都大梁,转东部各地。从新郑南去,过岸门,出汾塞(在今许昌地区)通往楚方城。这些大道也是当时中原的战略要道。

秦国是战国时期的强盛之国,东面的函谷关、武关可攻可守,地势十分有利。因而尽管战国时期争霸斗争激烈,但秦国本土上几乎没有打过大仗,战场多摆在函谷关、武关以外。

因而秦国腹心得到了全面的开发,渭水流域的水路交通,形成蛛网一般,并于公元前258年在黄河上架设了第一座永久性桥梁——蒲津桥。

战国时期,秦国突出的交通成就在于:在密切关中与汉中交通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通与巴蜀的关系,又派李冰父子经营蜀郡,把以前“不与秦塞通人烟”的川西平原、天府之国,纳入了秦的版图。

秦惠王时接受了向巴蜀发展、充实国家实力、进而包围楚国、灭楚而定天下的方案。但秦蜀之间,横亘着秦岭山脉,难以用兵。

于是秦人使用“石牛产金”的计策,吸引蜀人北上,开辟秦岭,形成了“金牛道”,其中许多路段是悬空架设的栈道。

此道开通之后,秦国的国土,北到上郡,南有巴蜀,西抵河源,东界函谷,形成了一个雄踞西方的大国,为统一中国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而且经过秦国的经营,泯江水运也得到了开发,并通过与楚国的蓝田之战,取得了汉中东部的土地,还取得了争夺丹水流域的丹阳之战的胜利,成为秦灭楚的主要进军路线。

楚国在战国时期,灭掉了淮汝颍泗之间的陈、蔡、鲁等国,又灭掉了占据江淮下游地区的吴,统一了淮河以南大半个中国。

在楚国境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覆盖江淮两大流域的水路交通网。这个交通网,东抵大海,保持着吴越以来的近海交通,促进着齐鲁吴越沿海区的协调发展;

西抵滇黔,既可溯江而上联通巴蜀,又可溯洞庭、沅水西去,直通夜郎、苍梧与滇池,对后世开发大西南地区与广西、湘西起了先驱作用,北抵琅琊、彭城至淮阳、方城一线,使淮河流域的水陆交通完全掌握在楚国手中。

南方的湘水、赣水也已开发出来,商船可达余干(在江西)与青阳(湖南长沙)以南。

楚国境内的主要交通干线,水路有淮水、江水、古泗水、颖水、汝水、汉水、沅水、湘水、赣水、余干水、浙江(钱塘江)、中江、太湖、邢沟等重要水道;

陆路主要是与江准平行的东西干道,以从宛(南阳)东下寿春一线为最重要,其次是经随县过龟塞向寿春的路线,龟塞是桐柏山与大别山之间的南北通道,十分重要。

从寿春可以转向南过昭关通向吴越,也可从寿春继续沿淮东下入邢沟向吴,或北上齐鲁。从寿春也可直接北上彭城或西北上淮阳,与中原水陆通道相衔接。

可见,寿春是淮水中部的一个交通枢纽,地位十分重要。楚国另一条陆路主干道是从郢都北上襄阳(邓)、南阳(宛),然后出方城向淮阳(阵)、睢阳(宋)与曲阜(鲁)。

这条南北干道,是楚国和中原各国交通的大动脉。楚和秦之间传统的陆路交通则是从襄阳西北去、沿汉水和丹水上溯汉中或关中的通道,一可通往丹阳、蓝田,一可控制上庸、汉中。

总之,楚国如此水陆通联、江海一体的交通网,是战国时期其它国家所无法相比的,它为后来全国交通体制的大一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楚国发达的水陆交通线管理良好,有全国统一的行政管理和水运业务安排,所有水陆干线形成了一个有机体系,所以运输能力很强,运输效率也很高。

楚国还颁布了法律条文,规定车、船的行走路线,按期要到指定征税口岸上税,关口按法定税率收取税额,不得加抽等。

楚国交通运输管理的严密与法制化程度之高,恰好证明了当时水陆交通的繁荣、畅达。

战国时期,除秦楚外,齐国是东方实力最强的国家。齐与燕赵韩楚之间的交通极为发达,特别是古黄河、清水、济水之间,道路交叉错杂,四通八达,史称“午道”。

齐国都城临淄,是当时最繁华的都市之一,其交通设施,比如接待旅客的馆舍,也是当时第一流的。孟尝君的私人客馆,就有传舍、幸舍、代舍、上舍几个等级,用以接待不同身份、不同才干的宾客。

总之,战国时期,大的工商业都会很多。这些都会都是当时的交通枢纽,带动着周围地区的发展进步。而七国交通是互相联通的,对于推动封建经济的成长,起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0 阅读:23
曼寒聊历史

曼寒聊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