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交通的辉煌历史—六朝时期的交通(二)

曼寒聊历史 2023-08-11 22:42:01

文|史料不极

编辑|史料不极

文章字数约3000字

阅读时长约6min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各割据政权纷争不已的动荡岁月,这种局面打破了秦汉形成的以一个中心城市为基点向全国辐射的高度一体化的交通体制。

但同时又使其他都市获得了发挥交通枢纽作用的机遇,在管理体制、条例上,秦汉时期所建立起的管理模式仍在发挥着作用,而且交通动力和交通工具得到了新的开发和创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东吴的水路交通

三国时期,孙吴的势力居于长江中下游一带,十分注重航运。所谓“泛舟举帆,朝发夕到,土风劲勇,所向无敌”,到魏灭吴时,吴国尚有各类船舰5000多艘,是三国中航运最为发达的。

东吴航运的发达,当然不能凭空而来,在很大程度上,是得地利之先的缘故。孙吴的势力范围,恰在春秋时吴、越、楚国的旧地。

这三个诸侯国和北方的齐国,是当时的四大水上强国。吴国被称为“不能一日无度舟楫之用的国家”;

越国则“水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吴、越国还是造船大国,“善于造舟”。

如越国伐木造舟的工人,已专称为“木客”,水兵名为“楼船卒”,拥有造船的“舟室”、“船宫”,相当于造船工场、船坞等。

吴、越、楚国的水军都很强大。吴、越国的水军舰船,已有躲煌、“三翼”、突冒、楼虹、桥肛、戈船等;有的舰规模已相当大,航速也相当快,如“三翼”中的大翼,船宽一丈五尺,长十丈;可乘士卒90多人;

其中划桨手就有50人。躲煌的规模当更可观。民船有扁舟、轻舟、般(有窗的船);此外,还有供政府官员使用的楼船。

吴楚、越楚、吴越、吴齐之间均发生过水战。楚国曾缴获吴的躲煌,可见实力并非泛泛;吴国舟师曾渡北犯齐国,在黄海打响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海战;

越灭吴后,曾“使楼船卒二千八百人,伐松柏以为”,从固城(今杭州西兴镇)发“死士八千人,戈船三百艘”为前锋攻齐,进而迁都琅邪,可见吴、越、楚三国军事航运活动之频繁和发达。

春秋水上三强的这种传统,经过秦汉时期,到东吴时更为发扬。

可以说,春秋三强的水上活动,已为东吴航海的发展作了先期准备,为东吴在我国航运史上居于重要地位奠定了基础。

东吴也是造船大国,除长江岸的造船地外,在沿海有专造海船的船厂。如会稽(绍兴)、永宁(温州)设有船厂,在浙江平阳县设有横黄船屯。

在建安(福州)设有管理造船的校尉,主办吴航(今福建长乐县吴航镇)船厂、温麻(今福建连江)船厂。

吴国所造的船,种类多,规模亦大。单是军用船,就有斗舰、艨冲、走舸、舫船、先登、斥埃、赤马等,这些战舰轻重、大小、快慢不一,各有所长,各有用途,便于战斗中布阵、调度、冲杀、拦截,有很强的战斗力。

民船有辘舸、骗、轻舟、般舟、舫舟等。东吴造的楼船,已不亚于汉极盛时代的楼船。据《释名·释船》记载,汉代最大的楼船建楼3层,而东吴有建楼5层的,可载3000人。

这样的楼船,在江海航行,真不啻为一座巍巍的水上大厦,有人甚至说看去如山一样!

有这样的造船能力,有这样大的船,确可以说乘船好像骑马乘车,而江洋大海则如同平原坦途。

吴国的船运活动,杰出的是航海,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它以南京为基点,北方航海到了辽东,南方则到了台湾,还到过海南岛,均获得了成功。

航海船队最大的达3万人,万人以上的航海起码有3次。

孙权称帝于建业(南京)的第二年,即吴黄龙二年(230年),曾组织船队去寻找秦代方士徐福求仙的下落。史载:“春,吴主使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洲”。

一支有万人组成的船队,驱风逐浪、浩浩荡荡地南下,渡过100多公里的台湾海峡,在夷洲(台湾)登陆,并在那里呆了约一年,采集了当地民风、民俗。

由于时疫流行,士卒有很多染了病,卫温和诸葛直既未发现徐福到过那里,又怕染病减员,便带了数千名台湾人回到了东吴。

从这里也可见其船舶是留有余地的,既载万人,再加数千人,竟也不成问题。

孙权组织的这次航行,是有史以来大陆和台湾之间最具规模的通航活动,也是有文字明确记载的大陆和台湾之间的最早一次通航。

另一次令人叫绝的航海活动,发生在吴赤乌五年(242年)秋,孙权为了开发海南岛,派遣了一支3万人组成的庞大舰队。

这支舰队在东吴大将聂友的统领下,横渡琼州海峡南下,到了海南岛。这样大规模的航海,不仅在东吴是第一次,在历史上亦是空前的,确实“足以令人气壮”。

孙吴航海,在南中国搞得轰轰烈烈,有声有色,在北中国亦有航海实力的显示,同样是不同凡响的。

北方虽为曹魏的势力范围,曹魏又是三国中最为强大的,但孙权并不顾忌,凭着其强大的航海实力,早就和曹魏背后的辽东公孙氏政权眉来眼去,笼络交结;

从小规模的航海贸易活动开始,直到使节航海往还,甚至派遣万人船队北入辽东。

东吴嘉禾二年(232年)春三月,孙权派将军周贺、校尉裴潜,率船队循海北上辽东。

这时,有个叫虞翻的人劝谏说:“辽东绝远,听使来属,尚不足取,今去人财,以求马,既非国利,又恐无获”。

孙权没有听他的,仍组织百余船航海前往。这支船队顺利地完成了孙权交付的使命,实现了东吴和辽东的官方正式交往。

但返回时遭了殃,被魏军拦劫于成山头,被“尽虏其众”,主使周贺亦丧了命。此后约一月,即冬十月,公孙渊的使者航海来到东吴,总算给孙权一个安慰和回报。

孙权对自己的航海力量是非常自信的。第二年春三月,孙权又授命组织一支万人舰队,护送辽东使者回去,并备“金宝珍货,九锡备物”,准备“乘海授渊,封渊为燕王”。

谁知公孙渊由于害怕曹魏,竟然出尔反尔,分兵围击,诱杀吴使,使这支万人舰队覆灭于一旦。

孙权大怒,曾拟发大军征讨,后被谏止。公孙渊脚踏两只船,绝吴亲魏并没有什么好结果,终被“传首洛阳”,其领地亦尽为魏有。

东吴作为航海大国,不仅重视沿海贸易和海上征战,对海外的交往和贸易亦很重视。

孙权派遣的万人舰队在辽东覆灭后,有若干使者趁乱逃到了朝鲜半岛的高句骊,结果促成了东吴和高句骊的交结。

吴嘉禾四年(235年),孙权派谢宏等航海出使高句骊,封其王“宫为单于,加赐衣物珍宝”;作为回报,句骊王献马数百匹给孙权,但因谢宏使船装不下,仅“载马八十匹而还”。

一艘船装80匹马,在当时是相当可观的。马是活牲口,必须有一定的生活空间,作这样长距离的航行,根据周贺船队航海能力,要走三四个月吧,需要携带足够的饲料和淡水,需要有足够的人来喂养护理。

可以想象,谢宏使船,规模亦肯定不小。

其实,东吴和海外的交往,远早于此时。吴黄武五年(226年),孙权就派宣化从事朱应、中郎将康泰,“缴外诸国皆奉献于吴”,出使扶南(柬埔寨)、林邑(安南)及南洋诸国。

朱、康出使,前后约20年,“所经及传闻有百数十国”。许多国家亦曾遣使,相继来到吴国。这样,东吴以航海为桥梁,把汉末因战乱而中断的海外联系恢复了。

朱、康后来曾把出使诸国见闻辑录成书。朱应著有《扶南异物志》,康泰写了《外国传》,这两本书应该是研究三国时期中外交往和贸易的珍贵文献,可惜已经失传,后世再也见不到了。

仅有零句片断散见于转述的古籍中,以一鳞半爪为我们提供了当时航海交往情况以及异域的风土人情。

朱应、康泰的出使活动,是三国时期恢复中国和南亚、东南亚国家政治、外交活动的开端,也是和南亚、东南亚国家文化、经济交流的真实写照。

以此为契机,东吴广为航海贸易,得到的“杂香、细葛,辄以千数”;“明珠、大贝、琉璃、翡翠、玳瑁、犀、象之珍,……,蕉邪龙眼之属,无岁不致”;

香药、珊瑚、斗鸭、鹦鹉、长鸟鸡、孔雀等舶来奇货异物,无所不备。获利之半,可见一斑;贸易之盛,前所未有。说东吴是航海王国,确也名副其实。

0 阅读:31
曼寒聊历史

曼寒聊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