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交通的辉煌历史—六朝时期的交通(一)

曼寒聊历史 2023-08-11 22:42:01

文|史料不极

编辑|史料不极

文章字数约2900字

阅读时长约6min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各割据政权纷争不已的动荡岁月,这种局面打破了秦汉形成的以一个中心城市为基点向全国辐射的高度一体化的交通体制。

但同时又使其他都市获得了发挥交通枢纽作用的机遇,在管理体制、条例上,秦汉时期所建立起的管理模式仍在发挥着作用,而且交通动力和交通工具得到了新的开发和创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六朝时期的陆路交通

1.三国时期的交通发展

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为了政治军事和经济活动的需要,他们在各自的统治区域,在交通开拓方面,都有所贡献。

1.魏国。曹操统一中原后,实行屯田制,使生产力得以从凋敝中恢复过来,从而为交通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客观物质保证。

公元207年,曹操为了巩固统一后的中原,打击袁绍的残余势力,率军出卢龙塞(今河北省喜峰口),因塞外道路不通,于是堑山填谷500余里,修通了到柳城(今辽宁省朝阳市)的道路。这条路至今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交通管理体制上,曹操承用了汉代模式。曹操本人就曾当过城门尉,在城门悬挂五色棒,凡出入不守法纪者,无论是谁,一律棒责之,因而,曹操对汉代交通管理方式是比较熟悉的。

曹魏在接待西域商贾方面,也保持着汉代传统。魏明帝时,敦煌已有20多年没有太守了,地方豪强各自为政,或者阻绝与西域商人通商,或者在交易时欺诈侮弄对方。

仓慈上任后,力革积弊,招抚客商,恢复了与西域的正常贸易往来。为了确保与西域的交通,大将军曹真还率队开通了“新北道”。

这条路从内蒙阴山南麓开始,西去河套,穿过居延泽绿地西行,进入今新疆北部,直指中亚,进抵里海之滨,从而打通了古代中国与古罗马帝国之间的陆上交往的新路线。

魏文帝曹丕在位时期,大力整修了北方地区的道路。对连接关中和关东三门峡栈道,“岁常修浴,以平河阻”。

在此时期,并对道路标志作了新的改进,“一里置五尺之铜表”,即建立了铜制的里程标志。

2.蜀国。蜀汉政权在交通方面的贡献是经营大西南。蜀建国后,一面重建与中原的联系,一面发展与东吴的联系,一面又致力于开发蜀地特别西南少数民族地区。

诸葛亮非常重视交通道路的建设,仅从成都到白水关(今四川广元北)就建有亭舍400余座。

张疑任越太守,重新开通了成都至西昌的“牦毛道”,密切了大西南与内地的联系。

诸葛亮本人还创制了一种新型交通运输工具木牛流马,有较高的运输效率,在历史上传为美谈。

225年,诸葛亮南征,一支部队走水路,渡过金沙江,另一支部队从焚道(今四川宜宾南)直下朱提(今云南昭通)、味县(今云南曲靖)、益州(今云南滇池),两军会师。

在建宁(今云南陆良)一带“七擒孟获”,终于平定西南,“出其金银丹漆,耕牛战马为军国之用”。

诸葛亮南征的路线,仍然是秦汉时期早已开辟的道路,经过蜀汉进一步经营,中南财富源源不断地输入成都,支持了蜀汉对曹魏的战争。

3.吴国。吴国的交通建树主要在水路运输方面,但同时也比较重视陆路交通建设。

公元270年,因建安(今福建省建瓯)一带道路不畅通,妨碍了军事行动,因而杀死了守将冯裴。

2.两晋时期的交通发展

公元282年,晋武帝司马炎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统一全国,以都城洛阳为中心,道路通达于全国19州和西域长史府等地区。

在交通体制方面,依然维持着西汉成规,道路上遍设邮亭馆驿。但这些邮亭馆驿已经很难像汉代那样发挥作用了。

西晋亡后,十六国相互争战激烈,社会经济虽没有什么振兴发展,但由于军事上的需要,各国都很重视交通建设。

一度统一黄河中下游的前秦苻坚政权,在王猛的主持下,致力于“整齐风俗”,颇有政绩,史称秦国境内“自长安至于诸州,皆夹路树槐柳,二十里一亭,四十里一驿。旅行者取给于道,工商贸贩于道”。

百姓中流传着“长安大街,夹树杨槐”的歌谣。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都建国在丝绸之路上,他们都与西亚、中亚各国有商贸交往,但却严重阻碍了内地与西方的交往,构成了交通史上比较复杂的局面。

3.南北朝时期的交通发展

从东晋末年(公元420年)到陈后主祯明三年(公元58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全国仍处于封建割据状态。

南北各政权与地区,虽时有战争,但较多时候是和平交往,各地道路通达,大商贾与国家使团往来不绝。

各割据政权也比较重视交通建设,如南朝的宋政权,由都城建康(今南京)至江南各大城市都有道路畅通,并修建了南北驰道,对繁荣和发展南方商业贸易起到了一定作用。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交通动力与交通设施的革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交通事业虽屡遭战乱纷争的破坏而大受挫折,但在交通动力与交通设施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因素。

交通动力的革新。古代中国陆路交通的运输动力一直没有出现本质的革命性变革,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交通动力仍是人力和畜力,但与以往相比,在使用方式、规模、手段、效益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新分化。

马的使用。六朝人发明了马蹬,这样就避免了没有马蹬时的巨大体力消耗,便利多了。

这是一个极简单而有很大实用价值的发明,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说:马蹬传到欧洲,促进了欧洲人的骑兵建设。可见其意义之大。

牛的使用。六朝时期,为汉代有财有势之人所不屑乘骑的牛成了富豪贵族以至皇家的一种时髦讲究。

六朝人喜爱并重视牛,取其负重致远且安稳的优势,因此皇帝的御铝(yáo)车、御四望车、御衣车、御药车、御书车等,都由牛驾着,在御道中央行走。

又有云母车,也架牛,用来赏赐功勋贵戚。而且六朝人驾驶牛车的本领也很高,据《宋书·刘德厚》记载:

刘德厚特别擅长驾牛车,他曾在道上立两根柱子,距离仅仅能通过车辆,在百步之外,他振策长驱,将近数尺时,打牛飞奔,从柱间直过而不触及柱子。时人皆惊叹他的本领。

除了马、牛之外,六朝还普遍使用驴、骡进行运输与骑乘。此外还使用羊、象来驾车。可见,六朝时期的交通运输动力较前代又有了很大改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交通设施,总的情况并不好,由于战乱,破坏较为惨重。但在某些时期、某些地域,情况有所改变。

以旅舍为例,在两汉时期,旅舍作为一个重要的交通服务行业,就已纳入了国家管理的范围,到晋代,各交通沿线的旅舍办得更多,而且私人旅馆业颇为兴隆,由于管理法度的破坏,使政府难以控制。

北朝情况有些不同,他们对传驿的使用比较重视。北魏建都平城时,修治的道路比较粗糙,建都洛阳后,修道治标,并在洛阳专门修了“四夷馆”,用来接待来自各方的国际友人,在各州设有州馆。

国家交通大道上,设有馆驿,承担文书传递任务,并为使节提供运输工具,接待过往官员,供应饮食和牛马草料。驿中使唤的差役,也由秦汉时的抽征民伕改为地方军卒,以便国家统一指挥调度。

北朝人也比较重视道路的整治,北魏时的洛阳城,就整修得十分整洁,城内街道平直,连城大道也都种植了松槐,使过往行人可以在树荫下歇息。

北周有位大将叫韦孝宽,任雍州刺史,他发现境内大道旁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小土堆,问别人有什么用,得知是用来标示里程的,叫土候。

他认为土候容易被雨水冲毁,就发令境内大道旁,每隔1里种1棵槐树,10里种3棵,100里种5棵,认为这样才能长久。

北周武帝认为这个办法很好,就在北周全境内推广这种方法。

总之,六朝时期,在道路交通方面,尽管有种种艰难,但仍有一些进步措施,对唐代产生了积极影响。

0 阅读:16
曼寒聊历史

曼寒聊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