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BMW旗下的新一代高性能轿车M5(内部开发代号为G90)终于和车迷们见面了,作为基于内部开发代号为G60的第八代5系打造的高性能轿车,其实新M5上所出现的变化或者说是升级,基本上都已经是可以预料到了。唯独,车重这方面咱们是怎么样都没有想到的,关于这点咱们在下文会详细聊聊。
图:M5这个车系对于M品牌、甚至BMW品牌而言,都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只因M GmbH的第一款量产街车就是M535i、第二代才开始改名为M5。(咱们暂时可以先忽略M1,毕竟它只能算M的半个儿子)
说到代号G80的现售款5系,目前国内许多媒体老湿好还是车迷都好,都在讨论起外观如何这般等等,反倒是这台车的整体机械表现、内饰配置包括最重要的行驶品质,貌似还就真没有多少人谈论过。作为一台E级行政轿车,国内的那些媒体老湿最关心的竟然是这台车的外观,这点的确是让咱们这些同业琢磨不透了。再说了,新5系的外观也算不上多丑,反正小编自己是能接受的。而且,作为一台行政级轿车(E级),行驶品质如何不应该才是各位未来的准车主们所最关心的吗?不过也对啊,如果没有这样的舆论媒体环境,也不至于那些光靠样子就能卖车的愚昧蔚然成风了、“遥遥领先”了。
这下好了,就在新5系还在国内深陷舆论风波的时候,新一代M5也如约而至。作为一台高性能M Power轿车,新M5的外观包围当然少不了例牌性质的升级和更换,例如:前保险杠为了对应更多的进气和散热量做了更多的下气坝开孔、后保险杠对应双边四出排气和后下扩散器同样做出了改变,作为一台“纯正”的M Power当然还少不了为了减重而装备的标志性碳纤维车顶。然而最为重要的则是为了将更多的扭矩和马力传递到路面,需要换装更宽大的轮圈和轮胎,因此额外加宽的轮距和翼子板宽度,相比起普通5系,M5的车头加宽了76.2mm,车尾加宽了48.26mm。这也让新M5在外观上有了和一般5系较大的差异。
图:外观部分的变化还包括有位于后备箱盖上的碳纤维小鸭尾。
作为一台民用车改造而来的M Power高性能轿车,新M5的动力配置同样有较大变动,其搭载了和内部代号为G09的XM同款的插电式混动动力单元,这也让新M5成为有史以来第一台采用了混动动力单元的M5。这套混动单元的发动机本体是代号为S68的4.4L双涡轮增压V8发动机,该发动机的准确排量为4395cc,缸径和冲程为89x88.3mm,压缩比为10.5,发动机的中缸和气缸盖均采用铝制。加上混动单元(电机被集成在变速箱当中),这套动力系统的最大扭矩为1000牛米,最大马力为717匹,和XM Label Red版本的扭矩输出相同,马力输出则低了21匹。混动单元的电池组容量为14.8千瓦时,纯电续航里程约为40公里,搭配的变速箱为由ZF提供的8速M Steptronic自动档变速箱。
图:发动机本体的马力输出为577匹,电机的马力输出为194匹。
对应车辆动力单元的变更,车辆的驾驶模式选择同样也有所变化,除了M1、M2两个个性化设置之外,车辆预设了四种驾驶模式,在Comfort模式下就等同于普通混动车型的Hybrid模式,在该模式下发动机和电机会根据工况调整介入时间,发动机会更频繁的关闭以减少排气声和提升燃油经济性。在Sport和Sport Plus模式下发动机会保持长期运转,以保证拥有充足的瞬间加速能力。Dynamic(动态)模式下,车上的xDrive系统会从四驱转为纯后驱,方便让驾驶者更容易的实现漂移动作,同时后轴上带有电子差速锁,以此来改变后轮的轮速差。另外,在新M5上还保留了主动后轮转向功能,最大转向角度为±1.5度,以提供更敏捷的车尾动态表现。
图:在个性化模式下,可调整的参数有避震器阻尼、刹车响应、动力、转向、变速箱以及四驱系统的动力分配,满足驾驶者在不同使用环境下的需求。
制动部分,新M5标配前六活塞固定式卡钳,后单活塞浮动式卡钳并带有电子手刹功能,前刹车碟尺寸为408mm,后刹车碟为398mm。另外还可以选配碳陶瓷刹车套件,选装了该套件的刹车卡钳会被喷涂成香槟金色,另外前碳陶刹车碟的尺寸也会增加至419mm,比标配的钢碟增大了11mm的直径,重量也会比钢碟刹车碟组减轻55kg,要知道这可是非簧载质量的55kg。
图:行走部分,新M5标配前20寸后21寸的轮圈,根据官图显示,新车将标配韩泰轮胎的Ventus S1 Evo Z型号,至于具体尺寸目前为止尚未公布,但可以肯定的是前后轮胎除了大小尺寸不同之外,扁平比和胎宽也会有所改变。
作为一台M Power悬挂的机械素质同样很重要,因为会影响着车辆在不同行驶状况下的轮胎抓地表现。在新M5上虽然和普通5系一样均使用了前双摇臂后多连杆的悬挂形式,但M Power还是为其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改进的。例如在后多连杆上就使用了新M5特有的设计,其使用了经过强化的控制臂、车轮外倾控制臂和导向臂,专为应付更高的横向G值优化。前轴所使用的双摇臂也换装了更高刚度的材质打造。并且最基础的车架刚性同样也有经过强化,车架的塔顶、底盘等部件和区域内均加装了额外的车身加强件,为的便是减少车架在应付较大的横向、纵向G值时减少其所发生的形变,特别是对于M5这种高性能车而言,一旦车架刚性缺失,便很容易导致侧滑、失控等情况的发生。
图:作为一台高性能家轿,新M5还是保留了一定的实用性,起码其还有4/6倾倒的椅背.....
内饰部分则是传统套路了,例如带有回正标识、M1/M2个性化驾驶模式快捷按钮和平底设计的运动方向盘、带有电调功能的运动座椅等,但要吐槽的是哪怕是在M车型上“鸡腿”档杆也被替换成了小“剃须刀”的造型。虽然作为一台自动档高性能车,用方向盘后的换档拨片进行换档肯定要比用档杆多,但是无论是从美观性还是可操作性的角度上来看,这小小的“剃须刀”怎能和大“鸡腿”相比?
图:这些年,无论是BMW还是老大哥Mercedes的高性能版本都喜欢把内饰搞得流光溢彩的,也不再是一味的红黑搭配,但有一点是没变的,就是在保证不影响驾驶专注度的前提尽可能地走出刻板。
好了,最后也该来聊聊车重部分了,新M5的车重来到了惊人的2.5吨....仅比目前BMW M车型中的旗舰车款XM轻了约200kg。近十年来,BMW的车型开始走“心宽体胖”路线,旗下的M Power车型都已经拥有1.7-1.8吨的惊人车重,小编还是忍不住吐槽一句这是何等的惊人重量,即便是之前推出的M4 CS和CSL型号,车上的减重效果依旧是差强人意。
然而这就是在普通车系不断进行加大化的最大弊端,虽然通过加大发动机动力,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车重所带来的劣势,但是在操控灵活性上,基础的物理定律在地球环境下并不会改变!所以即便是从性能的角度上来看新M5的确是历史最强一代,但是2.5吨的车重摆在这里,它是否还能算是一台极致的性能机器呢?小编个人并不这样认为,特别是在当今电车横行的世代,要想做到新M5这般的动力输出相当简单,而且车重也能做到相近,那么它还剩下什么优势?难道真的就凭它是BMW M徽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