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康熙微服私访,无意间走进了一个神秘的村子。村子里没有一个人念过书,但是男女老幼却都会对对联。康熙又惊又喜,打算先从一个孩子入手,考察一下这个村子。谁知,那孩子一开口,竟然把康熙难住了。
忙完政务以后,康熙带着一众大臣,来到后花园散步。
镇压三藩进行的很顺利,最强大的吴三桂势力也马上就要倒台了,康熙心里非常舒畅,看到宏伟气派的皇宫,更有了自豪感。
于是,他望着远处的塔楼,随口吟道:“一塔巍峨,七层四面八方。”接着,他转身问大臣:“有谁能对出下联呢?”
本以为这些两榜进士出身的大臣们会争相回答,可没想到,他们全都面面相觑,谁也不说话。
康熙顿时没了兴致,心想:我堂堂大清国,竟然养着这么多废物。
于是,他气冲冲地回到乾清宫,脱下黄袍,打扮成富商的模样,走出皇宫,微服私访去了。
康熙先在胡同里绕了两个弯,把跟着自己的太监们甩掉,随后坐上一条小船,顺流而下。
摇橹的是一位妇人,看到康熙面露忧愁之色,就笑着问道:“客官,您这么有钱,还能有啥烦心事儿啊?”
康熙没法暴露自己的身份,只好谎说道:“家中犬子不学无术,读了好几年书,连简单的对联都对不出。”
“什么对联,说来听听?”
“一塔巍峨,七层四面八方。”
康熙虽然说出来了,但也没指望妇人能对出。
不料,妇人却摇着一只手说:“只手轻摇,五指三长两短。”
康熙吃了一惊,心想这妇人可真是深藏不露啊,于是他又问道:“你这么有才学,为什么要在这里摇橹呢?虽然你不能考科举,但也可以考宫里的女官啊。”
妇人却笑着摇头:“像这样的对联,我们村子里男女老少都能对。我们的村子就叫对联村。”
康熙更惊奇了,索性就让妇人带他去对联村,好好考察一番。
走到村口,康熙看到三个七八岁的男孩子在树底下玩耍,就走过去问道:“你们会对对联吗?”
不料,其中一个年龄最大的孩子说道:“别捣乱,我们在干正事。”
“不就是玩游戏吗?”康熙有些奇怪。
大男孩随口吟道:“站街头数一数二。”
年龄稍小的男孩接道:“出门去盖地遮天。”
年龄最小的又接道:“横批‘先斩后奏’。”
康熙不禁暗暗称赞,好家伙,这对对联的默契,比那帮大臣强多了。而且,单看对联的内容,还真是正事。不过,这是什么意思呢?
大男孩解释道:“我在玩石子,所以是‘站街头数一数二’。那个年龄稍小的是我堂弟,在模拟大人盖房子呢,现在正扎棚顶,所以是‘出门去盖天盖地’。那个最小的是我表弟,家里杀了鸡,佐料里却少了花椒面,他现在买了花椒面,要回家呢,被我们叫住了。先斩了鸡,后凑佐料,所以是‘先斩后(凑)奏’。”
康熙听完不禁哈哈大笑,这些孩子真是聪明,玩个游戏,都玩出了国家大事的对联。
于是他问大男孩:“你叫什么名字啊?对对联的本事跟谁学的呀?”
大男孩回答:“我叫田地长。我爹娘都会对对联,我也就会了。”
“你是出身官宦人家吗?”
“不是,我们村没有读书人,更没有做官的。”
“你的爹娘是做什么的?”
“父在外,肩挑日月;母在家,扭转乾坤。”
“行啊,又是一副对联!不过,怎么听着像是帝王家呢?”
田地长调皮地眨着眼睛:“不是啦!我爹挑着担子,在街上卖豆腐。我娘在家里用石磨,磨豆腐。”
康熙更加喜欢眼前的田地长,同时对于整个村子也有了更大的兴趣。他问田地长:“你们村子里的孩子,都像你一样会对对联吗?”
田地长回答:“当然了。”
“总共有多少孩子呢?”
“天生一人又一人,三四五六七八人;加减乘除加乘加,不多不少一百人。”
田地长说完后,又开始自己解释:“一加一等于二,三乘四等于十二,五乘六等于三十,七乘八等于五十六,把这些结果加起来,正好等于一百。”
看来,田地长不仅擅长文学,还擅长数学。康熙点点头,大为赞赏。一个孩子都这么有才华,何况是对联村的成人呢?
如果把对联村的事告诉外邦使者,他们肯定会对中华大地心生敬畏,百年不敢来侵犯。
于是,康熙让田地长去茶馆的柜台借纸笔,把刚才说得对联,全部写下来。可是,田地长却为难地说:“我不会写字。我们村的人,都是只会对对联,不会写字。”
康熙心头一惊,对联村的百姓都是天才啊!于是,他回到皇宫就下圣旨:将对联村所有的孩子都接到京城的府学,进行系统的学习,所需经费,由朝廷提供。
田地长也进入了府学,15岁就学有所成,考中了状元。对联村的其他孩子,大部分也都成了国家栋梁。
故事改编自《民间故事》。天赋这东西真的很神奇。对联村的百姓,连书都没读过,却个个会对对联,连七八岁的小孩,都可以随时随地,出口成联。这样的人群,如果读书识字,可以激发出的能力,简直无法想象。
对联本身也很神奇,一件事物、一个文字、一串数字,都会激发出一副对联。对联里也可以包含谜语、隐喻、讽刺、幽默等多种元素。这种包罗万象的艺术形式正是我们中国所特有的,是中国五千年智慧的结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