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著名化学家曾昭抡去世,可他死后无法入土为安

乖乖每日更新历史 2023-10-21 02:12:00

1967年,一代化学宗师曾昭抡在武汉病逝,但由于其生前遭受的特殊待遇,死后也无法入土为安,侄子只能忍痛将他的骨灰撒入滚滚长江。

曾昭抡是湖南湘乡人,出生于1899年,曾祖父是晚清巨擘曾国藩的二弟曾国潢。用现在的话说,他是那个时期的高门贵族子弟,不管世道如何轮换,深厚的家庭背景足以支撑他健康快乐地成长。

出身高门,曾昭抡继承了祖上的优良基因,从小就饱读诗书、立志高远,是个妥妥的学霸。他16岁进入“清华学堂”读书,毕业后被公派赴美留学,27岁获得了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博士学位。

学成归国后,曾昭抡将毕生所学奉献给了教育事业,先后在中央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大、武汉大学、辅仁大学任教,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本土人才,是中国现代化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另外,曾昭抡还是我国第一批,参与过原子弹研究的科学家。

1945年,美国在原子弹领域取得突破后,国民政府派出了多名科学家远赴美国学习,曾昭抡就是领队的三名科学家之一。但如此高度绝密的大杀器,美国自然不会跟外国科学家分享,所以,当时远赴美国的科学家并未接触到真正的核心。

投身教育事业期间,曾昭抡在家人的安排下,与同样有过留学经历的女才子俞大絪组建了家庭。

说起俞大絪,她也是曾氏的后代,按照亲缘关系论,她和曾昭抡还是表兄妹,放在以前,这叫亲上加亲。但是这样的家庭组合,从医学角度来说存在诸多弊端,可能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两人婚后一直没有生育孩子。

后来,曾昭抡和俞大絪拒绝前往台湾,毅然选择留在大陆,怀着极大的热情投身新中国的科学教育事业。

然而,到了特殊时期,在科学院工作的曾昭抡蒙受了不白之冤,被开除公职接受无休止地批斗。

武大校长李达闻讯后,不顾个人前程向有关部门申诉,将曾昭抡接到武大收留保护。但在武大期间,他的生活和工作仍然没有恢复平静,尤其是李达病逝后,他又回到了以前的日子。

长期生活在压抑的环境下,曾昭抡的身心都遭受了重创,身体状况越来越差,直至患上了癌症。

1966年,留在北大任教的俞大絪,因无法忍受,绝望地结束了生命,这也成了压垮曾昭抡的最后一根稻草。但他在临终之前,仍奋笔疾书,完成了一部140万字的化学教材,为现代化学教育奠定了基础。

1967年年底,曾昭抡在狭小简陋的卧室中,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享年68岁。但由于他生前遭受的待遇,以至于没有人愿意出手为其办理后事,直至远在北京工作的侄子闻听噩耗,才赶到武汉将其送去火化。

按照传统,人死后讲究入土为安,但曾昭抡的骨灰却被公墓拒之门外。侄子很无奈,只得强忍悲痛,把他的骨灰撒进了滚滚长江之中。

曾家的姊妹几人中,除了曾昭抡含冤病逝,两个妹妹曾昭燏和曾昭懿几乎也是同一命运。

曾昭懿是一名医学工作者,曾担任过北京卫校的校长,后来却被锁在宿舍里活活饿死。

曾昭燏是我国第一个野外考古女科学,民国时期担任过中央博物院院长民她不顾生命危险保护并转移了很多珍贵文物,使得这些文物留在了大陆。

后来,曾昭燏出任南京博物院副院长,继续从事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她把毕生精力都用在了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上,甚至为了事业选择终身不嫁。

不过,因为特殊时期,她的精神崩溃,于1964年在南京灵谷寺结束了生命。更令人痛心的是,她在死后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平静,墓碑被好事者砸了个稀巴烂。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很多含冤受屈的人被平冤昭雪。含冤14年的曾昭抡也洗刷了不白之冤,恢复了名誉,教育部在八宝山公墓为其补办了隆重的追悼会。后来,武汉大学为了纪念一代化学宗师,以曾昭抡为名设置了奖学金,用来鼓励成绩优异的莘莘学子。

时光如梭,几十年的时光转瞬即逝,时至今日,究竟还有多少人能记起曾昭抡这位一代化学宗师呢?

0 阅读:1
乖乖每日更新历史

乖乖每日更新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