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气球蜕变到飞机,日本军事航空逐步发展,一战前初具规模

军武荣华录 2024-02-20 07:47:04

根据1898年日方的最后统计, 日本从清政府得到的甲午战后实际赔款数目为 364509656日元, 日本将中国赔款的 62.8%用作军备扩张, 21.9%用作临时军费, 其余部分用作皇家费用和教育等基金。也就是说与军备有关的开支占到了全部赔款额的85%左右。因此, 1896年以后, 日本的陆海军军费猛增, 当20 世纪初飞机问世的时候, 日本拥有发展航空的充裕物质条件, 更为重要的是, 由于日本长期以来一直将对外侵略扩张定为其国策, 这就使日本发展航空业一开始就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并很容易将航空工业的发展纳入到近代军事变革的轨道。

日本很早就有用气球实施空中军事侦察的实践。 在 1904 年的日俄战争中, 日本派出气球队对俄军阵地进行侦察, 收到预期效果, 因此稍后日本就成立了军用气球研究委员会。

1878年巴黎世博会上的热气球海报。超大气球体积2.5万立方米,直径30米,可以飞到500-600米高度

1877年西南战争日本组建过气球部队,但并未投入实战。1891年日本陆军从法国引进350立方米的新型热气球并以此为契机重启中断已久的军事航空科研工作。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日本曾尝试将“国产”气球投入实战,但因为材料不过关而作罢。在气球方面落后的事实迫使日军加快了研制进度。1900年日军将山田猪三郎研制的大型热气球采纳为制式装备。随即在1903年陆军研制了更加轻便的绢式热气球并在实战演习取得良好成绩。

日俄战争期间,陆海军分别组织了隶属陆军省和联合舰队的气球部队。海军气球部队1904年7月抵达旅顺,不过由于降雨频繁和器材不足等原因最终未能参与作战,并在同年9月解散。战争期间主要执行实战任务的是陆军“临时气球队”。

1877年西南战争示意图

1904年6月2日,日本陆军大臣寺内正毅命令陆军电信教导队编制临时气球队,由河野长敏少佐任队长,德勇熊雄大尉任技术主任,并于同日发布《临时气球队编制要领》,要领中规定该部队主要任务是侦察和通信联络,物资装备等由陆军省统一调拨,部队编制完成后需要向陆军大臣和陆军参谋总长汇报。该部队编制186人,各型运载车辆62辆,驮马81匹。

1904年8月3日临时气球队登陆大连并编入日军第3军。8月18日松岗大尉搭乘气球在茅道沟上空对俄军进行侦察,这也是日本航空部队在中国本土的首次升空作战。此后至10月3日,临时气球队共升空作战14次,其中有代表性的是8月23日大村大尉搭乘气球升至600米高空对旅顺港内的俄军舰艇状况、数量及旅顺市内情报和俄军炮台、要塞情报进行了详细侦察,为日军作战提供了重要参考。8月24日,临时气球队又搭载海军参谋人员对旅顺港进行了两次侦察并演练了拍照侦察等新型航空侦察科目。

在日俄战争结束后不久日军大本营发给临时气球队队长河野长敏少佐的嘉奖令中可以一窥该部队大致作战经过及日军对于航空部队军事价值的肯定:“8月23日,在我军进攻旅顺要塞的同时,临时气球队的侦察活动使我们掌握了俄军后方部队的行动。8月24日,气球队探明了旅顺港内俄军军舰虚实和所在位置,并掌握了旅顺市区内的俄军防线。10月2日,气球队在海鼠山上空对我军的炮击进行观测,帮助我军完全掌握了躲在暗处的敌军舰艇。气球队的上述种种作战行动对我军作战产生了巨大帮助”。

1904年12月沉没在旅顺的俄军舰队

通过此次战争,日军高层意识到空中兵器在军事领域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虽然此时并不具备直接进攻敌军的能力,但是气球升至数百米高空居高临下进行侦察的优势是传统地面侦察手段所不具备的。因此战争结束后日军命令河野长敏总结作战经验并在1906年10月在陆军电信教导大队内成立常设气球班,1907年10月扩编为气球队,继续由河野长敏任队长。在此之后,随着1909年7月“临时军用气球研究会”的成立,日本对于军事航空技术发展重点逐渐由气球转向飞机。研究会会长由陆军省军务局长长冈外史少将担任,委员中陆军7人,海军4人,还有东京帝国大学教授田中馆爱橘博士在内的3名学者。

1910年以后, 日本国内对飞机这种新式航空器开始了密切的关注与跟踪。当年日本陆军上尉德川好敏等两名军官先在法国学习了飞机驾驶技术,并从法国购回1架50马力的飞机,归国后进行了驾机表演, 一时在日本国内引起轰动, 日本民众很快就了解了这种新式航空器, 掀起了“航空热”。 1911年德川好敏等人研制出了日本第一架国产飞机-“会式一号”, 它标志着日本航空业的正式起步。 此后, 日本政府陆续选派了众多的留学生到欧美等国的一些航空机构或院校进行专业学习。

日本首架飞机-会式一号

日本军方更是预计到了飞机在未来战争中的巨大作用, 陆海军很快就积极行动起来, 陆军方面在所泽市设置了陆军飞机场, 开始了飞机的系统研究和制造,海军也在横须贺兵工厂附近设了航空港。1912年6月海军设立航空术研究委员会,独自开展适于海军发展的航空军事力量研究。初期委员长是海军军令部的山路一善大佐,委员由海军将校、机关官吏、兵器官、技师等合计 21人组成。

为了推进航空方面的研究,1916年4月东京帝国大学设立了“航空学调查委员会”(后更名为航空研究所),1921年7月, 根据日本天皇的指令, 研究所进行了改组, 并进一步充实了力量, 内设研究部、 图书部、 事务部, 其中研究部内又分设物理、 化学、 冶金、 材料、 风洞、 发动机、 飞机部、 测器部、 航空心理等各个分部, 成为日本航空研究最为权威的机构。

1913年横须贺试验型日本海军水上飞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日本航空部队已经有了初步发展,陆海军各自拥有下属的航空科研管理机关,也有了初步规模的航空部队。不过由于起步较晚,相较于同时期欧美列强,实力依然微不足道。一战爆发时,英国陆海军有各型飞机270架飞行员1797人,法国有各型飞机174架飞行员400余名,德国有飞机232架飞行员1000余名,而日本仅有飞机26架飞行员23人。

除了规模和整体实力仅有英法等国十分之一外,在作战经验方面日本航空兵更是远远落后欧美列强。意大利空军除了1911年意土战争执行过航空实战,在1911-1912年的摩洛哥战争也进行了侦察、通信和对地轰炸等作战任务。在1912-1913年的巴尔干战争中,参战的希腊、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土耳其等国都有成规模的航空兵部队,而且还从英、法、俄、意雇佣飞行员参战,堪称首次空中“世界大战”。

对于日本航空部队来说,装备上的差距可以依靠投入研发资金和时间来弥补,但是实战经验上的差距只能依靠实战经验来弥补。对于日本来说,如果借助一战爆发参与实战,不仅可以检验其发展的阶段性成果并找准下一个阶段的发展方向,还有机会弥补与欧美列强在实战经验上的差距。在一战爆发前的1914年2月至4月,海军的《航空术报告》中曾多次提及应尽快研究海军航空兵在实战过程中需要面对的各种情况,如“飞机部队在战时需要对住屯点周围执行侦察警戒任务,飞机驾驶员需要掌握可以适应住屯点周围海陆地形及气象状况的飞行技术;应展开对于飞机从母舰上起降的方法、战时飞机母舰所需的设备及应执行任务的研究”。

1974年12月设立日本首次飞行纪念碑。1910年12月19日在代代木阅兵场,陆军上尉Yoshitoshi Tokugawa德川义俊成功驾驶亨利-法尔曼双翼飞机飞行 4 分钟,飞行距离 3 公里,高度 70 米。随后陆军上尉Kumazo Hino日野熊三成功飞行1分钟,距离1000米,高度45米,这是日本航空史上的首次飞行

未完待续

0 阅读:0

军武荣华录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