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本期将继续讲述“飞虎队”诞生的历史……
罗斯福默许中央飞机制造厂招募飞行员尽管陈纳德满怀着聘请美军空地勤人员前往中国作战的希望,不过由于当时美国陆军、海军及陆战队的航空队都在进行扩编的缘故,没有任何飞行基地的指挥官愿意轻易放人,更别提让中央飞机制造厂的人员进入基地招募人才了。所以若是没有得到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背后的支持,建立美国志愿队的计划根本就无从实践,不过在那个“孤立主义”气氛依旧浓厚的时代里,罗斯福总统秘密派遣美国军人到中国作战确实是一个相当大的政治赌注,严重的话甚至可能会遭到在野党人士的弹劾,所以这位历史巨人确实也对这样的决定犹豫过。

所幸的是,罗斯福总统早就在汤玛士·寇克兰的推荐下,对陈纳德产生了相当程度的好感,并相信这位退役的美军上尉是防止日本扩张的最佳武器,所以他不仅要求寇克兰将陈纳德安排在有影响力的人物身边,而且还要求让陈纳德来主导整个计划的运作。美国总统的态度,自然也让陈纳德找到了聘用美军人员到中国作战的基础。为了强化罗斯福总统的信心,陈纳德将英国诗人豪斯曼的诗《外籍兵团墓志铭》转交给了总统,这首诗。
这首诗着实感动了罗斯福总统,让他决定允许美国陆军、海军以及陆战队航空队的空地勤人员解除现役军人身份,然后与中央飞机制造厂签署一份前往中国且时效长达一年的合约。在这份合约解除后,这些美军人员可以再回到自己原来的军种中继续服役,并且维持原来的军阶”。在得到了总统的同意后,根据莱顿的计划,这些美国军人将先从自己的军种中退役,随后办理美国护照,然后在国务院的协助下取得英国与中国的签证,而之所以需要英国签证的缘故,是他们会在沿途经过当时仍然属于英国殖民地的新加坡与缅甸。

然而,由于这项工作存在着高度的政治敏感性,所以不能留下任何美国政府参与过的痕迹,而根据《美国法典》第18篇第21段与第22段的规定,外国人不得进入美国的军事基地从事佣兵或志愿兵的招募工作,所以这项工作自然而然地就落到了中央飞机制造厂的美籍招募人员手里,此外中央飞机制造厂也将负责支付薪水给这些退役军人的工作,同时安排他们前往中国的交通工具,并告知他们要在哪里会合。依照早期的计划,中国空军美国志愿队的成员中,会有2/3的人来自于陆军,1/3来自于海军与陆战队,然而尽管陆军方面也在罗斯福的压力下批准了这个计划的推动,但是在执行层面上却远没有海军方面积极。
4月14日,身为海军部长诺克斯助理的法兰克·贝提上校运用备忘录的方式,向所有的美国海军航空站下达了下面两项命令:
一、陈纳德在获得美国海军的允许下,将有权力拜访你们的航空站。
二、他会向你们解释自己的目的。
同一天,贝提也向五座陆战队航空站颁布了同样的命令,而美国陆军航空军各地的基地也在乔治·布莱德将军的指示下执行起了同样的政策。根据当时的原则,贝提等人承诺这些前往中国作战的海军航空队人员在合约届满后,不只能够恢复自己原来的职位,甚至还可以依据自己的经验获得升迁的机会,然而当尼米兹将军接手了贝提的工作以后,他则指示这些海军航空队人员只能维持参加志愿队以前的军籍而已,不过无论如何,在这些美军长官的口头应允下,志愿队的招募工作还是顺理成章地开始进行了 。当时负责从事招募工作的人员,主要有来自于海军的哈瑞·克莱鹏中校、鲁莱奇·尔湾中校,陆军的克劳德·艾德尔上尉、理查德·艾德沃斯上尉,都是与中央飞机制造厂签署合约的退伍军人”。
参加志愿队的美军人员心态如果要招募军人到海外去当志愿兵,那么中央飞机制造厂所提供的待遇自然是不会少的,首先飞行员的薪水为每一个月600美元,分队长为675美元,中队长则是750美元。在与中央飞机制造厂签署的合约上,只将这些人判定为由该厂所聘请的技术人员,并不会提到任何与作战或者奖金有关的词汇,但是招募人员在口头上向他们保证,凡是在空中击落敌机一架的美国飞行员,都能够从中国政府手中取得500美元的赏金。至于地勤与后勤人员的薪水,则是统一为每一个月300美元。除此之外,中央飞机制造厂还会提供这些人到北加州集合的火车票、饭店的吃住费用以及前往亚洲的船票,再加上100美元零用钱的福利。假若这段时间有任何人受伤或者死亡,他本人或者家属会领到接近六个月薪水的补偿金额,同时为每一个人投保一万美元的保险。

搭船返回美国途中的克劳德·艾德尔上尉(最左边),准备代表中央飞机制造厂招募陆军空地勤人员参加志愿队
上面这些条件,对在当时饱受经济大萧条之苦,而且在美军中的阶级大多只是中尉、少尉甚至士官阶级的志愿队成员而言,毫无疑问地是一大利多,同时也被他们视为改变自己命运的大好机会,所以赚钱基本上是这些美国人参加美国志愿队、远赴重洋到中国参加战斗的首要考量。当时在美国海军“萨拉托加”号航空母舰上,担任俯冲轰炸机飞行员的罗伯特·尼尔,就是因为在面临自己在海军服役的三年期限即将到期,感到退役后可能会失去工作,外加海军当时还积欠他一千五百美元薪水,自己又即将于1941年6月19日结婚的多重考虑下,签下了与中央飞机制造厂的合约。
来自陆战队的格列格理·波英顿,本身就是一位因为时常酗酒闹事,而必须要每个月向自己的长官汇报薪水使用状况的问题人物,所以当艾德沃斯上尉代表中央飞机制造厂与波英顿接触,并告诉他到中国以后将会得到分队长675美元的薪水,而且每击落一架日本飞机能得到500美元的奖金后,这位“麻烦制造者”也难免心动了起来,于是他最终做出到远东参战来让自己致富的决定”。
假若连飞行员中都存在着那么多“赏金猎人”,那么平常待遇更低的地勤人员们对于这种快速翻身的机会更是不愿错过。
当时与艾德尔上尉签下合约的法兰克·隆松斯基在其回忆录里就表示,当他知道中央飞机制造厂给他超过自己在军中所赚四倍以上的待遇,同时又会帮他支付食宿与交通工具的费用后,决定离开美国陆军航空队,当时才20岁的他也就成为了美国志愿队年纪最轻的机工长。另外一位在纽约长岛的米契尔飞行基地担任军械士的查尔斯·拜斯敦也表示,自己当时对中国与日本的战争情况不是很了解,所以虽然立场是同情中国人多一点,但是真正促使他前往中国的原因,还是来自于中央飞机制造厂所提出的条件。当时他们的薪水是每个月72美元,而一个月350美元的待遇可是连自己的大队长都无法想像的。
当然,也不是每一位签约的志愿队人员都那么的“现实”,毕竟当时许多在军中服役的人都已经感觉到了德国与日本的侵略正在逼近当中,所以有些人也抱着到战场上累积作战经验的想法,更有些人只是想单纯的冒险猎奇而已。而这些人当中,有人选择到亚洲来作战的原因,居然只是因为他们恐惧与“技术优良”的德国空军交手,所以想先拿日本人来当靶子练。艾德尔上尉从米契尔基地第8战斗机大队所争取到的九名P-40B飞行员当中,帕克·杜卜伊与艾尔伯特·波布斯特就存在着这样的心态,认为打日本人会比打德国人更容易,所以不如就到中国来协助中国人作战”。

志愿队无线电通信员罗伯特·M.史密斯的证明书。
当然他们当中也有不少人只是希望在美国还未参战的情况下,自己不要从这场随时可能演变成全球性冲突的战争中缺席而已,比方说当时从事将A-29“哈德逊”轰炸机运往加拿大转交给加拿大皇家空军的轰炸机飞行员查尔斯·庞德,就只是因为想要早日结束这无聊的日子,而主动与艾德尔上尉联系的。
不过,也有一些飞行员是基于一股到古老的远东寻求冒险的刺激感,而与中央飞机制造厂签约的,当时服役于“游骑兵”号航空母舰第41斥候中队的艾德华·瑞克特,就是受到了英国诗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的作品《通往曼德勒之路》的影响,而对缅甸这个英国殖民地充满了好奇,于是在了解自己的任务是保护滇缅公路后,做出了前往远东的决定。另外一位来自第20战斗机大队的飞行员罗伯特·史密斯在接受访问时,更指出即使中央飞机制造厂只付给他一个月一百美元的薪水,他也还是不想放弃这一个前往亚洲的机会。
另外,还有一些是本身就拥有亚洲背景的美国军人,他们基于一种将中国转化为美式民主国家的传教士使命感,而决定大老远地到这个饱受侵略的国家,协助当地军民抵抗日本侵略者,他们有出生在朝鲜光州的海军第41斥候中队的大卫·李·希尔,还有出生于广州、服役于“企业”号航空母舰上的第6战斗机中队飞行员詹姆士·霍华德。由此可见,虽然赚钱在当时是大多数志愿队人员选择到中国参战的主要原因,但是这一群大老远漂洋过海来与日本人作战的军人当中,还是不缺乏理想主义人士的。最后还有一种人是基于比较“私人”的因素而签约的,当时在志愿队担任文书工作的汤姆·川博,就是基于在与中央飞机制造厂的合约到期后,能够与早年在上海认识的白俄女友团聚的原因,而主动找寻尔湾中校的”。
因此决心加入志愿队的美国军人们,确实都存在着不一样的理由,而且很多人的理由可能还不只有一种,不过在启程前往中国以前,还是有许多意外的小插曲在等待着中央飞机制造厂的招募人员。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