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本期将继续讲述“飞虎队”诞生的历史……
开往仰光的慢船一切准备就绪后,志愿队的人员便开始从美国各地聚集到旧金山,然后分成七批启程前往缅甸仰光。第一批志愿队成员由30名地勤人员组成,由陈纳德在中国所认识的传教士好友保罗·佛莱曼负责管理。可惜的是这些人没有办法管住自己的嘴巴,在搭船出发前就把相关的消息透露给了合众社的记者,导致志愿队的消息曝了光。这一批人所搭乘的船只为美国籍的豪华游轮“皮尔斯总统”号 ,当时在船上的还有准备要派往菲律宾支援麦克阿瑟将军的陆军官兵。在同船的这些陆军官兵眼里,中央飞机制造厂的这些地勤人员实在是毫无军纪可言,因此他们的长官要求这些住在头等舱的退役军人出来与自己的部队一起出操,不过却立即遭到这些志愿队人员的拒绝,因为后者显然认为自己已经是老百姓了。

第一批搭乘“皮尔斯总统”号前往仰光的其中14名志愿队成员合影。
对于即将出任志愿队专属牧师的佛莱曼而言,带领这一群不受任何军事纪律约束的地勤人员,本身就是一件相当头痛的事情,因为沿途不断有人闯祸。当“皮尔斯总统”号停靠在夏威夷的檀香山时,他们居然有人意图偷渡当地的妇女上船。进入新加坡以后,他们居然用吹口哨的方式,羞辱身穿短袖制服的英国海关人员。停留于新加坡莱佛士酒店(Raffles Hotel)的16天,他们不只有人在酒醉闹事之余将饭店的保安人员推到游泳池里面,甚至还在自己的房间里面玩高尔夫球,令英国人气到怒不可遏。跟着第一批先遣队伍进入仰光的拜斯敦也很遗憾地指出,由于他们这一群人的表现实在是糟糕透顶的缘故,所以当第二批志愿队的人进人新加坡时,他们立即遭到英国人的白眼相待。

在佛莱曼的率领下,第一批30名志愿队的地勤人员抵达了同古。
从第二批人员开始,中央飞机制造厂都选择荷兰爪哇太平洋公司负责运送志愿队的人员前往中国。1941年7月7日,陈纳德飞往旧金山与艾德沃斯上尉还有简崔医师开会,安排了约瑟芬·史都华与艾玛·珍·福斯特两位女护士在船上的安全事宜后,于隔日搭乘泛美航空公司的“飞剪”号客机前往檀香山,他将在那里转机飞往香港。同一天,37名飞行员与86名地勤人员也搭乘“亚赫斯方丹”号游轮启程离开了金门大桥,往远东方向前进。尽管美国政府通过一切方式不让日本人追踪到这些美国军人的行踪,国务院官员在发放护照给他们的时候,也会指引他们在自己的职业栏上填写假的身份以蒙骗外人,不过日本的间谍还是通过阅读美联社新闻还有《时代》杂志了解到了相关的资讯,所以便通过广播节目扬言要让这些荷兰船只全部无法抵达目的地。

负责为志愿队所搭乘的客轮护航的美国海军“盐湖城”号巡洋舰
所以当“亚赫斯方丹”号抵达夏威夷后,美国海军便派出了“盐湖城”号与“北汉普顿”号两艘巡洋舰,负责执行护航任务,一路跟随到澳洲外海后,才将此任务移交给荷兰的巡洋舰,然后继续沿着东印度的海岸线往新加坡方向前进。派出美军巡洋舰的决定是由居里争取而来的,而且不只是“亚赫斯方丹”号,后来的五艘搭载志愿队成员的荷兰游轮也都得到了相同的服务,毕竟美国政府可不希望自己的子弟兵还没有投入战斗就为日本军队所杀或所虏。隆松斯基也在回忆录里指出,假若自己所搭乘的船只真的为日本潜艇所击沉,那对于美国而言也意味着太平洋战争将提早六个月开打,而当时华府的政策是尽量避免一切与日本之间的“直接冲突”。

左起飞行员法兰克·史瓦兹、汤玛士·海沃德与肯尼斯·金士迪搭乘“赞丹”号前往远东
由于当时荷兰已经向德国宣战,所以这些游轮不仅要想办法避开当时仍在日本人手中控制的马绍尔与加罗林群岛,还要改变航道以躲避可能出现的德国潜艇,这些都毫无疑问地延长了志愿队员抵达仰光的时间。首批志愿队人员在新加坡改搭了体积较小的“槟城贸易者”号后,于7月28日抵达仰光。第二批志愿队人员则是直接搭乘“亚赫斯方丹”号于8月15日直接驶入伊洛瓦底江。如同第一批先遣队成员一般,第三批志愿队则是先搭乘“布隆方丹”号游轮抵达新加坡,然后再改搭“槟城贸易者”号于9月15日驶抵缅甸。第四批志愿队的成员则是于10月10日,由“赞丹”号载运进入仰光。最后三批则分别于10月29日、11月16日与11月25日,搭乘“克勒普方丹”号、“布隆方丹”号与“赞丹”号踏上了亚洲大陆的土地。

志愿队员们于“赞丹”号上的游泳池旁举办热闹的过赤道仪式。
后续的志愿队组织计划在志愿队的先遣队于7月28日抵达仰光后的第四天,也就是1941年8月1日这一天,中国空军第1美国志愿大队 ,正式在蒋委员长颁布的《空军作战命令第5987号》下成立了。为什么是叫“第1美国志愿大队”呢?假若有第一个美国志愿大队,那是否意味着还会有第二个和第三个?答案是肯定的,尽管当时马歇尔阻止了将B-17送往中国的计划,不过居里仍旧在争取通过《租借法案》向中国提供轰炸机的方式。而当罗斯福总统在了解到已经有100名飞行员与186名地勤人员前往中国的消息后,也非常兴奋地表示美国政府还会再提供297架其他款式的战斗机与66架轰炸机给中国空军,并建议由中央飞机制造厂再招募100名飞行员与相当数量的地勤人员前往中国驾驶与维护这些飞机作战,这也正是所谓的“第2美国志愿大队计划”。
1941年5月12日,获得罗斯福总统支持的居里写了一封亲笔信给马歇尔将军,建议提供轰炸机给中国,这样可针对神户、京都、大阪,甚至名古屋与东京等日本的重要城市进行战略轰炸任务。这项建议不仅继承了先前以B-17空袭日本计划的精神,而且也从中可以看出“第2美国志愿大队”所要装备的机种确实是以轰炸机为主。然而,当时无论是驻防于夏威夷还是菲律宾的陆军航空队单位,都优先向华府提出了自己需要B-17与B-24等重型轰炸机的要求,所以居里在无法得到长程轰炸机的情况下,只能够退而求其次地寻求洛克希德公司所生产的A-29“哈德逊”与道格拉斯公司生产的DB-7两款轻型轰炸机”。

道格拉斯公司生产的A-20轰炸机,原厂编号为DB-7,曾被视为“第2美国志愿大队”可能使用的战术轰炸机种。
这一次,马歇尔将军不再对居里的行动设立阻碍了,相反地他还在1941年7月3日宣布,将成立一支由约翰·马格鲁德准将指挥的美国驻华军事代表团前往中国考察中国空军,而美国陆军航空队也将于10月1日开始接受中国空军的人员赴美训练。这样的态度对于居里与中央飞机制造厂而言无疑是打了一剂强心针,于是轰炸机空地勤人员的招募工作,也于1941年的秋季开始展开了。根据计划,这支部队将装备33架A-29与33架DB-7轰炸机,人员将会于1941年11月21日开始从旧金山搭乘“布隆方丹”号与“诺丹”号前往仰光,与“第1美国志愿大队”的人马会合。
当时包含查尔斯·庞德在内许多出身于轰炸机部队的“第1美国志愿大队”成员,都非常期待“第2美国志愿大队”的成立,因为这样他们就可以回归到比较熟悉的环境去与日军战斗,而中央飞机制造厂的招募人员也真地成功聘请到了82名飞行员与359名空地勤人员。

A-29哈德逊轰炸机后来虽然依照《租借法案》提供给了中国空军,但并没有装备给没有成军的第2美国志愿大队
在得到马歇尔的支持后,居里立即把这项好消息告诉陈纳德,指出会有24架“哈德逊”轰炸机立即被派往中国支援美国志愿队的战斗。不料这项振奋人心的计划却遭到了英国人的强力阻碍,停留在洛克希德公司位于南加州伯本克(Burbank)工厂的150架“哈德逊”轰炸机,居然在一个礼拜内全数接获命令飞往加拿大,断绝了中国空军在1941年夏天取得轰炸机的一切希望。
至于签约参加“第2美国志愿大队”的一行人尽管于11月21日顺利出发离开了北加州,不过当他们的船只航行到澳大利亚时,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消息传到了他们的耳朵里,因此他们随即被驻防于当地的美军单位征召,“第2美国志愿大队”的计划也就这样胎死腹中当然,“第2美国志愿大队”并不只是当时居里唯一的“奇想”,当陈纳德开始于缅甸训练“第1美国志愿大队”的同时,甚至还有一个提供霍克公司生产的“飓风”(Hurricane)战斗机与布列斯托公司生产的“布伦海姆”轰炸机给中国空军,然后聘请英国皇家空军人员加入美国志愿队,双方合组一支国际志愿空军的计划,在1941年8月26日的一份会谈纪录中,居里向陈纳德表示自己可以争取到四百架“飓风”战斗机。
另一方面,中央飞机制造厂的威廉·鲍菜也于11月20日与英国皇家空军方面商量出一个类似聘请美国志愿队人员到华作战的合约,希望英国军人也能够以同样的方式,从事对日本的“秘密作战”。然而,这项计划虽然一度受到英国首相丘吉尔的肯定,不过在日本偷袭珍珠港,乃至于美国与英国相继对日宣战以后,这种打着中国旗号实施的“国际志愿空军”计划也因为失去了必要性而夭折。
在这样的战略态势下,“第1美国志愿大队”也就成为了中国空军辖下唯一的一支美国志愿队,慢慢地人们也就将“第1”这个番号移除,改以“志愿队”直接称呼这支独一无二的作战队伍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