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真正的大家闺秀,应该是这样的

拐蚂拐 2024-07-13 00:17:02

2011年6月20日,一位97岁高龄的老人,在北京中关村一处破败不堪、仅有20平米的小房子内,默默地走完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2017年,中国首颗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HXMT)横空出世,被命名为“慧眼”,以纪念这位已故6年的老人。

这位老人,名叫何泽慧。

何泽慧

很多人可能从来没听说过她,这并不奇怪,因为她向来淡泊名利,且行事低调。

但是,她的出身与背景、贡献与成就,却绝不简单。

在她的身上,人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名门望族、大家闺秀该有的样子。

何泽慧出生于山西灵石赫赫有名的何氏家族,她家仅在有清一朝,就出过15个进士、29个举人、22个贡生、65个监生、4个生员。

如今已成为世界物质文化遗产的苏州网师园,就是她家曾经的私宅。

她的外祖父,是被誉为“苏州三大才子”之一的王颂蔚,曾是清朝进士,也是蔡元培的恩师。

她的外祖母,是大名鼎鼎的教育家谢长达,是著名的振华女校的创始人。

她的父亲,是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中国同盟会“铁血丈夫团”骨干何澄。

何澄

到了她这一代,那就更不得了,她的7个兄弟姐妹都是人中龙凤。

她的大姐何怡贞是著名的光谱学家、金属物理学家,她的哥哥何泽明是金属学专家,她的妹妹何泽瑛是植物学专家,她的弟弟何泽涌是细胞学专家,另外三个弟弟何泽源、何泽诚、何泽庆,也都是高级工程师、资深教授。

至于她本人,那就更是一个传奇。

她是中国第一位参与原子核事业的女科学家,是中国原子能核物理的开创者,是中国高能物理的奠基人,她被西方媒体誉为“中国的居里夫人”。

同时,她也是“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的爱人,1946年她与钱三强结婚的时候,那场面堪称是一场科学盛会,很多科学家纷纷到贺。

那么,究竟是怎样的家庭教育,能够培养出这样的大家闺秀呢?

以前的山西,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无何不开科,到了灵石两渡,进士举人无数。”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朝廷如果想开科考,但若没有灵石的何家人参加,那这科考不搞也罢,因为很难找到人才了,因为大部分的进士举人,都是出在灵石何家。

在这个世上,没有谁生下来就注定是优秀的,而一个名门望族之所以能够兴盛不衰、人才辈出,必然是离不开优秀的家风传承的。

何泽慧的父亲何澄,是山西第一个自费留学的人,于日本留学期间结识了孙中山,从此加入同盟会,是同盟会核心的军事干部组织“铁血丈夫团”的骨干之一,回国后曾担任保定陆军军官学堂的兵学教官。

辛亥革命爆发之后,何澄担任沪军都督府第二师的参谋长,后逢袁世凯复辟称帝,又见各地军阀混战,有些心灰意冷的何澄由此退出军政界,带着家人定居苏州,将精力都投入到实业创办与振兴教育上。

何澄爱好文物,喜爱书画方面的各类收藏,其所收藏的各类墨、砚、印章极多,家中各类宝物不计其数,字画碑志、玺印古墨、铜器牙雕等,仅是国家三级以上文物就有1298件。

苏州网师园

1940年,何澄又购得苏州网师园,成为网师园的最后一任主人,他亲自对园内的建筑、假山、厅堂陈设等进行了修缮,挽救了这一座濒临颓废的园林。

后来何澄去世之后,何泽慧与她的兄弟姐妹们遵父亲遗愿,将网师园与数以千计的藏品都无偿交给了国家。

何澄与那些挥霍无度的土豪暴发户们不同,家里虽然有钱,但他一生都是克勤克俭,平日里也不允许自己与家人有丝毫的浪费。

何澄从不给孩子们零花钱,孩子们要么回家吃饭,要么在学校里吃,不能独自去吃路边的小吃。

何澄给孩子们买水果与零食,也从来都是让他们分享着吃,苹果是切开了分着吃,花生米也是只买一包分着吃。

很多被视为“高贵”与“雅致”的活动,何澄也不支持孩子们去随波逐流,譬如那时候非常流行看电影,而何家附近就有两个电影院,很多富家子弟经常相约去看电影,但何家的孩子们几乎都没去看过,因为他们觉得那是浪费时间。

在这潜移默化的家教影响下,何家的孩子们将勤俭的习惯牢牢记在了心里,哪怕长大了有了独立的经济能力了,他们也从不乱丢东西。

何泽慧一生都讲究“修旧利废”,家里的沙发、书柜、冰箱等家具一用就是几十年,除了书籍,她的家里几乎没有任何值钱的东西,坏了她就自己动手修。

何泽慧与钱三强的书房

作为一个著名科学家,她穿的衣服是地摊货,脚上踩的是一双普通的解放鞋,她和钱三强用的钱包都是她自己缝制的,她的印章是用旧牙刷做的,她的掏耳勺是用糖葫芦的棍子做的。

2006年,何泽慧在一次接受采访的时候说:“作为一名科学家,本来就应该朴素、真实、勤奋、诚实、讲真话。”

她的一辈子,也始终都在践行着这一句话。

什么叫贵族?有钱就能叫贵族?并不是。

真正的贵族,一定是贵而不奢的,与外在的华丽相比,真正的贵族永远更注重的是内在的培养与修炼,再美再好的物质,终有消失殆尽的一天,但精神上的富足却是可以永久流传的。

所以,何泽慧牢牢记住了父亲的话:“人一定要自立自强,要靠双手博取未来,千万不能以继承家族作为享乐资本,这样只会成为社会的蠹虫。”

由于亲身经历过八国联军的入侵,亲自参与过革命,何澄深刻地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百姓们想要活得有尊严,就必须要有一个强大的国家。

一个国家之所以能够走向富强,就少不了要有人才,而人才的培养自然就离不开教育,所以何澄劝诫孩子们要认真读书,并且要走出国门,去学那些别人比我们先进的、别人有但我们没有的知识。

1930年,何泽慧的大姐何怡贞自金陵女子大学毕业之后,在一所教会学校任教,何澄对此并不是很满意,但他又很尊重孩子们的选择,于是便拿出300美元,对何怡贞说道:“你要是想嫁人,这笔钱就是给你当嫁妆,如果你想继续求学,这笔钱就将是你的学费。”

何怡贞瞬间明白了父亲的意思,学习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个人发展,而是要为国效力,于是怀抱爱国之心的她拿着300美元毅然走出了国门,学成归来之后,成为了我国著名的光谱学家、金属物理学家。

何怡贞、何泽慧姐妹合影

何澄把对子女的教育,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在何澄的教导下,何家的8个孩子全都有着深切的爱国情怀,在抗战爆发之后,何澄还让何家的5个儿子都放下了手头的学业与工作,全面投入到抗战的大后方进行支援。

在这样的教育下,何泽慧虽明明有着国外住别墅、开豪车的生活可以过,但最终也是毅然与钱三强一同回到祖国,他们甘愿为了这个饱经战乱、一穷二白的祖国,哪怕是粗茶淡饭,哪怕是受了委屈,也要奉献自己的一生。

与父亲何澄一样,母亲王季山对孩子们的教育,也是做得非常好。

母亲王季山其实是比父亲何澄还要严格的,她时常告诫孩子们做人要谦逊低调、朴素靠谱,就算将来取得了天大的成就,也不能把尾巴翘上天。

何家三姐妹:何怡贞、何泽慧、何泽瑛

所以,后来的何泽慧哪怕功成名就了,她给人的印象也就是一个普通的老太。

82岁那年,何泽慧要去云南出席宇宙线会议,从昆明转往大理的时候,她一个八旬老太坚持着与大家伙一起坐夜间的长途卧铺汽车。

2004年,何泽慧90大寿的时候,她的老朋友、被誉为“中国光学之父”的王大珩特意为她写了一首诗:“春光明媚日初起,背着书包上班去。尊询大娘年几许,九十高龄有童趣。”

一直到92岁高龄,何泽慧每天都要坚持乘坐班车去高能物理研究所上班,单位要给她配专车,她是不坐的,她觉得这是特殊待遇,她不接受。

温总理看望何泽慧先生

什么叫贵族?有文化就能叫贵族?并不是。

有教养,有文化,有担当,有家国情怀,有高尚的灵魂,这才是真正的贵族精神。

什么是大家闺秀?像何泽慧这样的,才是真正的大家闺秀。

出生于1848年的外婆谢长达,是那个时代站在最前沿的女性之一,她与封建陋习作斗争,与封建帝制作斗争。

1905年,谢长达与友人募集1000余元,开办了女子小学,取名“振华女校”其实就是振兴中华的意思。

振华女校学生合影

辛亥革命期间,谢长达还亲自组织“女子北伐队”并担任队长,为革命队伍进行宣传并积极筹募军饷。

谢长达的振华女校,尤其重视物理与英语的教学,何泽慧年少的时候,就在外婆创办的振华女校里读书。

谢长达的后代里,也几乎人人都是各个不同领域内的佼佼者。

譬如在何泽慧的几个表兄弟姐妹里,王守武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半导体器件物理学家、微电子学家,王守觉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半导体电子学家,王淑贞是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奠基人,王守融是中国精密仪器仪表科学的创始人,无一不是惊才艳艳,这样的家族可谓是百年以来绝无仅有。

王家、何家合影

1932年,18岁的何泽慧从3000多名学生中脱颖而出,以女状元的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与钱三强成为了同班同学。

在当时,女子学习物理并不被人看好,一些深受传统思想禁锢的教授,也不怎么愿意给女学生们教学物理,他们想让何泽慧转专业。

但何泽慧并不妥协,她与其他几名女生一起进行抗议,学校最终只能答应了她们的请求,允许她们继续学习物理。

物理难学,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所以不到一年的时间,还继续学习物理的同学就只剩一半了。

清华毕业照,前排右二为何泽慧,后排左一为钱三强

到了何泽慧毕业的时候,10个能够毕业的学生中,男生有7名,女生仅有3名。

这其中,何泽慧的成绩是排名第一的,排在第二的是钱三强。

毕业之后,钱三强去了法国,何泽慧则是去了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她要学习实验弹道学。

实验弹道学是一个涉及军事机密的专业,德国向来不对外国人开放,但是何泽慧想学,因为她知道这个学科对于中国的重要性。

何泽慧找到系主任克朗茨,诚恳地说道:“我听说您曾经去中国当军事顾问,帮助中国人抵御外敌,现在我的祖国正在遭受侵略,我远道而来就是为了向您学习,您为什么不能收了我这个学生呢?”

被何泽慧的家国情怀所感动,克朗茨考虑再三,终于决定破例一次,何泽慧也因此成为了这个专业所招收的第一个外国留学生,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学习弹道学的女生,而她的导师,则是爱因斯坦的学生、著名的物理学家瓦尔特·博特。

1940年,何泽慧拿到博士学位,彼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爆发,德国边境已经开始封锁,何泽慧被迫滞留德国,在老师的推荐下进入西门子公司工作。

在西门子的这一段工作经历,进一步开发了她在仪器制造方面的技能,正是得益于此,何泽慧在回国之后就围绕着反应堆与加速器研制出了一系列的科学仪器。

由于无法与国内的家人取得联系,何泽慧想起了身在法国的钱三强,想通过钱三强,让他帮忙给自己家里报平安。

1943年,德法之间恢复通邮,何泽慧立即给钱三强写信,希望由他转达消息,这也开启了二人之间的婚姻缘分。

随着战争的不断扩大化,何泽慧深切感受到了研究核物理的重要性,从而转向了原子核物理的实验研究,这与钱三强的研究工作非常接近,故而两人的联系也愈加频繁。

二人在同班的时候虽是彼此有好感,但都以学业为重,从没谈过任何的感情方面的问题,可此时二人身在异国他乡,又逢战乱,一封简单的书信,却是尤为使人动情的。

钱三强与何泽慧

1945年,钱三强鼓起了勇气,向何泽慧去了一封信:“经通信,我向你提出结婚的请求,如能同意,我将等你一同回国。”

不久之后,钱三强就收到了何泽慧的回信:“感谢你的爱情,我将对你永远忠诚,等我们见面后一同回国。”

1946年春天,何泽慧离德赴法。

当年的4月8日,何泽慧与钱三强在巴黎的中国驻法使馆登记结婚,并于当晚举行婚礼,一众科学大咖出席了他们的婚礼。

1946年,何泽慧与钱三强在巴黎居里实验室做“三分裂”实验

在结婚的这年,他们共同发现了铀核三分裂,何泽慧还首次发现了铀核四分裂现象,这就意味着原子弹的制造将会出现新突破,西方媒体大为震惊,将何泽慧誉为“中国的居里夫人”。

1948年,何泽慧与钱三强毅然放弃了西方的优厚待遇,艰难冲破了层层险阻,带着刚出生几个月的孩子回到了祖国。

回国之后,夫妻二人这才发现,中国的核物理研究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没有设备,没有资金,没有人才,想要把这个“三无学科”给干起来,就只剩自己的一双手。

如此困难,难道就不干了么?

干!当然要干!

1950年,钱三强出任副所长,何泽慧为研究专员,夫妻二人与一众同事一起,负起了筹建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重任。

夫妻二人做了分工,由何泽慧凭着自己的记忆绘制图纸,然后由钱三强去制作仪器。

没有材料怎么办?钱三强就每天骑着自行车去跑各种旧货市场,寻找一些有用的材料,等于说,我们的核物理研究工作,最开始的时候几乎就由这种类似于“收破烂”的方式给做起来的。

对于那时候的情景,何泽慧曾回忆说:“我们早知道国内的情形,回来并不是来享受的,而是来吃苦的。”

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何泽慧成功研发出了原子核乳胶,这项技术在当时候来说极为先进,全世界也就只有少数几个国家能够搞得出来。

1959年,苏联单方面撕毁协议,撤走了所有专家,我国决定自力更生研制原子弹,参与科研工作的研究人员是由钱三强推荐的,但出于各方面的考虑,何泽慧没能一起进入到核武器研究的第一线。

但这丝毫不影响何泽慧对中国原子能事业的热情,担任原子能研究所二室主任后,她继续深入开展研究工作,并着手培训人才队伍,负责中国第一台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的建设,先是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点火中子源,又重新测算了氢弹技术路线相关的许多关键数据。

当时的情况,就是时间紧,任务重,别人可以花十年八年搞出来的东西,我们是不能搞那么久的,所以需要付出的时间与精力是极其多的。

彭恒武曾经回忆道:“氢弹研制的时候,有个数据我们觉得不靠谱,所以需要重新测,别人要做这个事情,可能要个两三年,但何泽慧带着团队白天搞晚上搞,硬生生就是几个月做出来了,并证明了原先的数据是有问题的,这让我们的核武器研究少走了很大一条弯路。”

当何泽慧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科研里面,她自然而然也就成了一个“忌俗”的人,据钱三强的秘书葛全能回忆,在他接触何泽慧的30多年时间里,从没见过何泽慧去参加过任何的应酬,但凡遇到这类邀约,何泽慧说得最多的就是:“浪费时间,不去。”

搞科研,培养人才,何泽慧一直都主张中国的科研要从实际出发,反对过分追求经费的多、设备的大:“不要迷信外国人,要走自己的路,年轻人要勇于进取和创新,条件不足的情况下,也要想办法干出高水平的活。”

在何泽慧的培养下,一大批的年轻人很快成长,并接替上了火炬,成为了我国原子能事业的科研骨干,如张焕乔、黄胜年、丁大钊等一批院士。

1964年,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横空出世,1967年,中国的第一颗氢弹成功试爆,其间只间隔了两年零八个月,何泽慧与钱三强夫妇二人,为了让所有中国人的腰杆子能硬挺起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杰出贡献。

世人皆知钱三强是“原子弹之父”,却鲜有人能真正记得住何泽慧的大名,何泽慧自然不会在意这些虚名,但我们却不能不知道这样一个伟大的女性。

在那段特殊时期,何泽慧与钱三强也都遇到了委屈。

原子弹成功试爆之后不久,钱三强被下放到农村进行劳动,1969年的时候,何泽慧被安排到农村打扫厕所。

等再次回到熟悉的工作岗位,何泽慧已经是一个65岁的老人了,但她始终没有停下对科学的探索,她开始了新的研究领域,她开创了中国的高空科学气球,开拓了空间硬X射线探测技术,推动着中国的宇宙线超高能物理和高能天体物理的快速发展。

1984年,何泽慧卸任高能物理所副所长的职务,总算是与同时卸任的钱三强稍微闲了一点点。

职务虽然是退下来了,但二人却始终没有放下手头的研究,依然起早赶晚地搞科研。

1992年钱三强病逝之后,何泽慧就一直住在中关村的老房子里,组织上多次安排给她换房,但都被她婉言拒绝了。

此后20多年,她的家中都尽可能保持着钱三强生前的各种布置与摆设,钱三强的钱包、证件、眼镜、文具等始终都摆放如前。

似乎在何泽慧的心里,钱三强从来都没有离开过。

2011年6月20日,何泽慧安详离世,享年97岁。

对于何泽慧的卓越贡献,欧洲核子中心的期刊《快报》在2011年末刊登了一篇长文:“很多女物理学家怀着抱负,却并没有像居里夫人那样能够享誉世界,所以鲜为人知,何泽慧就是其中之一。她热爱她的祖国和科学,并成为了这两者的象征。”

而这,或许就是对何泽慧一生贡献的最好总结。

她是一个真正的大家闺秀,更是一个真正的无双国士。

2 阅读:61
拐蚂拐

拐蚂拐

后来,渐渐地没有了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