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解读“八王之乱”,应该一次就能看懂了

拐蚂拐 2024-04-18 11:20:39

很多人在看“八王之乱”的时候,觉得这段历史很乱,一是人名太多分不清,二是有些细节搞不懂。

事实上,这段历史其实并不乱,当我们读懂了“乱”背后的动机,它就容易理解得多了。

本文将从“八王之乱”各个人物的动机出发,将这一场持续了16年的动乱分为三个阶段,仔细地捋一捋。

公元266年,司马炎逼迫曹奂禅让,以晋代魏。

上位之后,司马炎做了一个很大的改革,即大肆分封宗室为王,并使其分掌兵权,司马炎的叔伯兄弟等,同时封王者多达27人。

司马炎之所以这么做,其动机不难理解。

由于曹魏过度打压宗室,这才使得司马氏趁机而起,作为利益既得者的司马炎,自然要以此为鉴,故而司马炎重赏宗亲,欲借其力以固司马天下。

但显然,这样的操作,也为日后的“八王之乱”埋下了祸根。

太熙元年(公元290年),司马炎病重之时,命车骑将军杨骏(皇后杨芷之父)与汝南王司马亮(司马懿第四子)共同辅佐王室。

此二人,一是外戚一是宗室,且辈分够高名望够大,司马炎如此安排,是料定他们必能忠于朝廷,彼此之间又能相互制衡。

可惜,事不遂司马炎所愿,司马亮很快就被杨骏排挤出权力核心,杨骏独掌朝纲。

杨氏外戚力量不断壮大,司马氏宗室日益恐慌,再加上一个“何不食肉糜”成语创始人的痴呆皇帝司马衷,这个朝廷想不乱都难。

“八王之乱”的第一个阶段,也便由此拉开序幕。

司马衷即位,立贾南风为皇后,这个女人极为暴戾,凡是看不顺眼的人,她都要想方设法地将其除掉,如有看到其他嫔妃怀孕,她便使人痛击其腹令其流产。

司马衷痴呆,受制于贾南风,为争取自身与家族的权势,贾南风开始不遗余力地操持内廷、拉拢名流、勾结宗亲、遍植党羽。

她之所以这么做,是出于两个动机。

其一,是为了对付眼下的政敌,即太后杨芷、太傅杨骏及杨氏外戚。

贾南风仍是太子妃的时候,曾因性格暴戾、杀人,差点被司马炎除掉,杨芷为其求情,但贾南风却以为是杨芷在司马炎面前恶意中伤她,因而她对杨芷不但不感恩,反倒是极为怨恨。

成为皇后之后,贾南风多次打算参与政事,却多次都被杨骏阻扰而不了了之,所以贾南风对杨骏、杨氏外戚集团也是全无好感。

其二,是为了对付日后的政敌,即太子司马遹。

司马遹是得到司马炎钦点的“好乖孙”,名正言顺的未来皇位继承人,但他却不是贾南风的亲生儿子,向来也与贾南风不对付。

贾南风最为担心的,就是将来司马遹继位之后,会对自己不利。

元康元年(公元291年),贾南风联络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司马炎第五子),令二王讨伐杨骏,杨骏、杨珧、杨济等人皆被诛三族,太后杨芷被贬为庶人后冻饿而死,杨氏外戚集团垮台。

除掉杨氏外戚集团之后,贾南风立马又调转枪头,拿司马亮、司马玮两个“盟友”开刀。

汝南王司马亮的辈分高,名望大,因而贾南风以所谓的“密诏”找到司马玮,称司马亮图谋废立之事,诏令司马玮干掉司马亮。

司马玮与司马亮本身也有旧怨,得到所谓的“密诏”后想都不想,便把司马亮宰了。

孰料贾南风剑锋再转,又称司马玮擅杀朝廷重臣,实为罪大恶极,于是又将司马玮给杀了。

如此,“八王之乱”的头两个“炮灰王”就此下线,贾南风完全掌握大局。

司马亮、司马玮之所以能够成为贾南风的“盟友”,是因他们有着同样的动机,就是为了干掉杨氏外戚集团。

司马亮打算取杨骏而代之,司马玮打算成为司马氏年轻一辈的话事人,但他们又都低估了贾南风,以致于沦为炮灰。

但显然,贾南风的野心与格局并没有吕雉、武则天等人那么大,她要的只是纯粹为所欲为的个人权力,却从来不会去关心政务,因而她将朝廷政务丢给亲信进行打理。

此,即为“八王之乱”的第一个阶段。

在贾南风的把持下,之后八年间,西晋的朝局也还算稳定,并没有出太大的幺蛾子。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贾南风的危机感也越来越紧迫:皇帝司马衷终究会渐渐老去,太子司马遹终究是要上位的,要是司马遹上位了,自己免不了会被清算,怎么办?

于是,贾南风又开始作妖了,顺势拉开“八王之乱”第二阶段的序幕。

元康九年(公元299年),贾南风诬陷太子司马遹,称其谋逆,矫诏将司马遹贬为庶人,将其囚于许昌,同时又把自家妹夫韩寿的儿子抱出来,称这个孩子就是自己与司马衷的儿子,要将这孩子立为太子。

好家伙,这就不是简简单单的皇储废立了,这可是要让司马天下改姓啊。

如此举动,自然要引起司马氏宗室的强烈反抗。

率先出头的,是辈分很高的赵王司马伦(司马懿第九子),司马伦一直都以贾南风马首是瞻,对贾南风极尽阿谀奉承,因而得以手掌兵权。

但到如今,在改朝换代如此重要的事情上,司马伦肯定是要坚决维护司马氏的权益。

不让晋朝天下改姓,是司马伦反水贾南风的其中一个动机。

而在这个动机背后,还隐藏着司马伦的另一个如意打算:他不仅要干掉贾南风,还要逼贾南风干掉太子司马遹,因为他也怕司马遹上位之后找自己清算,而且他有称帝的野心。

因而,手握重兵的司马伦并不急于向贾南风开战,而是先令人在京城之中传播流言,称太子的党羽要发动政变除掉贾南风。

贾南风一听就慌了,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既然解决不了问题,就把制造问题的人给解决了,直接就派人毒死了太子司马遹。

如此一来,正中司马伦下怀,太子司马遹死了,自己称帝之路的一大障碍没有了,出师讨伐贾南风也更显名正言顺,可谓一举两得。

很快,贾南风势力被反水的司马伦击垮,司马伦将贾南风贬为庶人,又以金屑酒将其毒杀,而后大肆搜捕诛杀贾南风党羽。

如果事情到此为止,司马伦应该还能安安稳稳做个权臣,兴许也不会再有后来的动乱。

但显然,司马伦的野心实在太大,他先将皇帝司马衷幽禁,而后篡位称帝。

司马伦称帝,既是名不正,亦是言不顺,为了笼络朝臣,司马伦大肆加封文武百官,就连手底下的奴仆也都给予爵位。

晋朝时规定,高级官员的帽子上,都应插着貂尾作为装饰,由于司马伦大肆封官拜爵,使得一时之间貂尾不够用,只能找狗尾来代替,这也正是成语“狗尾续貂”的由来。

司马伦这一通操作,产生了两个影响。

其一,是教会了后来的那些王,因为之后不管是谁掌权,他们都学司马伦,对文武百官大肆封赏以收人心。

其二,是教会了那些文武百官,因为他们知道,不管司马氏的人再怎么打来打去,自己都不用管,即便不站队,也能保平安,还能加官进爵。

司马伦的僭越称帝,很快也遭到了司马氏家族的群起围攻。

率先起兵的,是齐王司马冏(司马炎之侄)。

原本呢,司马冏是与司马伦一伙的,二人曾共同对付贾南风势力,但功成之后司马伦只给了司马冏一个“游击将军”的职位,司马冏对此很是不爽,之后司马伦将其外调至许昌。

司马伦称帝后,以司马冏为镇东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想以此安抚司马冏,但司马冏怎是省油的灯?

司马冏起兵勤王,得到了成都王司马颖(司马炎第十六子)、河间王司马颙(司马懿三弟司马孚之孙)的响应,三王围攻洛阳,鏖战数场,伤亡的各方晋军,加起来超过十余万。

最终,司马伦兵败被杀,众王拥司马衷复皇帝位。

但此时,却出现了一件很奇怪的事。

立下了大功的司马颖表示,他不要任何的封赏,并且他也不呆在洛阳,而是一溜烟地又回到了邺城,洛阳则由司马冏辅政。

为什么咧?

是因为司马颖的机心极深,他的这一举动,要到了“八王之乱”的第三个阶段,我们才会看得出来原因。

此,即为“八王之乱”的第二个阶段。

在这一个阶段,除了猜不透司马颖,其余众王的动机也都很明显。

司马伦反水贾南风,是为了保司马氏江山,使计逼得贾南风杀掉太子司马遹,是为了给自己僭越称帝而铺路。

司马冏跟着司马伦共伐贾南风,亦是为了保司马氏江山,之后起兵勤王,既是为了报复司马伦,也是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与天下名望。

司马颖、司马颙起兵响应司马冏,固然是为了捞取政治资本,但同时也还有着各自的心机,而他们的这些心机,也正是“八王之乱”在接下来第三阶段各个王的主要动机。

“八王之乱”的前两个阶段,垮掉了两个外戚集团,使得宗室力量重新回到晋朝天下的权力顶峰。

而此时摆在这些宗室面前的,就有一个很大的难题,同时也是一个很大的机遇:太子司马遹已经死了,司马遹的三个儿子司马虨、司马臧、司马尚也都先后没了,皇帝司马衷这一脉已经绝后,谁来继承大统?

谋朝篡位,司马伦的败亡已是前车之鉴,没人敢那么明目张胆地搞了。

但就算自己当不了皇帝,如能控制住皇帝、控制住未来的皇帝,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嘛。

于是,围绕着“皇位继承人”的核心问题,“八王之乱”迎来了第三个阶段。

永宁二年(公元302年),辅政的司马冏上表,请立清河王司马覃为太子,并自领“太子太师”一职,以便将来自专朝政。

为什么立司马覃呢?

原因有三,一是因为司马覃是司马炎之孙、司马衷之侄,依礼法可继承皇位;二是因为司马覃当时只有八岁;三是因为司马覃之父司马遐已死。

一个没有了父亲的年幼孩童,将来让他当上皇帝,难道还不好控制么?

司马冏打的是如意算盘,但其他诸王岂能答应?

曾经跟他一起围攻洛阳的司马颖、司马颙,此时便联合长沙王司马乂(司马炎第六子),相约攻打司马冏。

由于血缘关系,司马颙(司马懿三弟司马孚之孙)距离皇位太远,他是压根没有任何机会登顶的,因而他的动机,就是为了扶持司马颖(司马炎第十六子)上位,自己捞个宰相当当也就算了。

司马颖当然有当皇帝的野心,按“兄终弟及”的礼法,他也确实有资格继承帝位,只是此时他并未表现出来罢了,先前说他有奇怪的操作,就是因他心机深,在玩套路而已。

司马颖玩的套路,是要玩“高风亮节”的戏码,是要玩“三辞三让”的手段,他要向世人展示出自己的“大度”,以制造自己的德行足以继承皇位的舆论基础,所以他先前不要任何封赏,也不呆在洛阳,显得他不恋权势。

谁料司马冏亦有野心,不捧司马颖当“皇太弟”也就罢了,居然还捧了个8岁的小太子出来,此时的司马颖,怎能不往死里搞司马冏?

而司马颖、司马颙之所以联络司马乂,让司马乂作为京师内应,其实是不安好心。

因为司马乂也是司马炎的儿子,也有很高的名望声誉,但他在京师的兵力极为薄弱,司马颖与司马颙希望他当出头鸟,希望他在举事之后被司马冏打败甚至是擒杀,二王便可以此为托词,号召天下共讨司马冏,届时可借势废黜司马衷,再拥司马颖为帝,这完全是有可能实现的。

哪知司马乂虽然兵力薄弱,但是很有想法很能打,司马乂先是奔赴皇宫抢出皇帝司马衷,又将司马衷带到战场最前线,与司马冏对攻。

司马冏手下的士兵,看到皇帝就在对面最前线,哪里还敢放肆射箭?

投鼠忌器之下,司马冏很快被司马乂打败,被斩首示众不说,还被暴尸三日。

司马乂取胜,并掌权朝廷,这可让司马颖、司马颙二王大感失望,司马冏居然就被司马乂搞死了,那他们该以怎样的借口进入洛阳?

明的不行,就来暗的。

司马颙暗中派遣刺客袭击司马乂,但这些刺客都被司马乂识破,均被司马乂诛杀。

暗的不行,那还是来明的吧。

师出无名?不存在的,只要想打,随便找个合适的借口就能打。

当时恰逢蜀地有叛乱,距离叛军最近的是驻军长安的司马颙,但司马颙表示,谁爱叛乱就叛乱,反正我就不平叛,我搞内斗夺权要紧。

而作为朝廷的新一任掌权人,司马乂自然是要想方设法平叛的,既然你司马颙不去平叛,那朝廷就自己派出军队过去。

孰料,司马乂派出的平叛部队刚到关中,就被司马颙给扣下了不让过,一来二去,双方直接也就摊牌了,撕破脸了。

于是长安的司马颙与邺城的司马颖联合,明刀明枪的就与司马乂干上了。

二王再围洛阳,司马乂拥城固守。

司马乂也是个人才,自从将司马衷带到前线作战,大败司马冏之后,他就找到了制胜秘诀,只要一开仗,就把司马衷带到城墙上。

如此一来,尽管是双线作战,但司马乂总能打退二王。

没办法啊,皇帝老儿就在城墙上,二王怎能死命强攻?

干仗了几个月,两边的晋军又是死伤超过十余万。

然,此时于朝中任职的东海王司马越(司马懿四弟司马馗之孙)害怕司马乂因缺粮而失败,便与诸将相互勾结,矫诏免去司马乂的所有职务,将司马乂绑了起来送给司马颙的部将张方,司马乂被张方活活烧死。

事已至此,胜利的果实便由司马颖、司马颙与捡漏的司马越进行瓜分。

司马冏已死,被他请立的太子司马覃,自然也就被废掉了,皇位继承人的位置,再次空了出来。

“君子”的角色由司马颖扮演,而意图拥立他上位的司马颙,自然就要充当“恶人”,司马颙上表朝廷,请立司马颖为“皇太弟”。

如果不出什么意外,顺利当上“皇太弟”的司马颖日后继承大统,已是板上钉钉的事。

但这个司马颖指不定是有什么大病,此时已经身为“皇太弟”的他,居然又离开了洛阳返回邺城,只留下一个“代理人”替他掌控朝局。

纵观史书,又有哪一个国之储君,会是这样“遥控”朝政的?

不出意外的话,那就出意外了。

眼看司马颖远在邺城,身在洛阳的司马越坐不住了,他自封“大都督”,学着司马乂,又将皇帝司马衷带上了前线,率兵十余万众直扑邺城。

没得说,司马衷虽然是个痴呆皇帝,但要说到“御驾亲征”四个字,纵观古今兴许也没有几个皇帝比他有经验,而且他永远都是站在第一线,怎一个“勇”字了得?

显然,司马越失策了。

之前皇帝被拥上前线,司马颖当然是不敢射皇帝的。

但此时的司马颖已是“皇太弟”,皇帝要是死了,他就是合法的皇位继承人,他甚至巴不得皇帝早点死了自己好继位,哪里还能被司马越的这个套路拿捏?

司马颖的部队,瞄着司马越的前军就是一通猛射,嗷嗷叫地扑上来就是一通穷追猛打,这可把司马越吓得不轻,直接就丢下皇帝司马衷,跑路回东海封地了。

被迫“御驾亲征”的皇帝司马衷,又落到了司马颖的手里,并被带到了邺城。

事实上,“八王之乱”搞了这么多年,天下早已不太平,如若此时的司马颖能够沉得下心、稳得住气,慢慢等着继位也就是了,兴许晋朝的天下还能被拉回正轨。

但司马颖偏不,他既不回洛阳,也不打算让皇帝司马衷回洛阳,不想着稳定朝局,反倒又起兵征讨不听话的幽州军阀王浚。

王浚挨揍,便引鲜卑骑兵为援,先后击败司马颖的部众,并率军不断逼近邺城,原先被司马颖打跑的司马越,也起兵对司马颖穷追猛打。

司马颖敌不过,便引匈奴兵为援,结果还是打不过,只能仓皇带着司马衷跑回洛阳。

可以这么说,“五胡乱华”嘛,其实就是司马氏自己主动引进来的。

此时控制洛阳的,是司马颙的部将张方,张方挟持皇帝司马衷、“皇太弟”司马颖、豫章王司马炽等人,迁往关中。

原先力挺司马颖做“皇太弟”的司马颙,此时真个是气得七窍生烟,给你机会你不中用啊,给你机会你不中用啊,都扶你上墙了,你自己坐不稳你能怪谁?

一恼之下,司马颙废黜了司马颖的皇位继承人身份,改立豫章王司马炽为“皇太弟”。

不久之后,司马越一路打进了长安,司马颖与司马颙全都败了,二王最终也都死于非命。

前后持续了16年的“八王之乱”,至此落下帷幕,东海王司马越摘取了最后的胜利果实。

当然,司马越是没法登上皇帝宝座的,因为他的血统也是太远了(司马懿四弟司马馗之孙),但他还是可以当个权臣的。

不久后,御驾亲征最“勇”的痴呆皇帝司马衷被毒杀,“皇太弟”司马炽继位,是为晋怀帝,晋怀帝与其侄晋愍帝一样,最终都是被刘聪俘走,死于非命。

西晋历51年国祚,在“八王之乱”过去短短几年之后,就落下了短命的帷幕。

一场动乱,使得晋朝大地焦土千里。

“八王之乱”看似很乱,但只要捋清了各个王之间因何而战、为何而战,明白了他们每个人不同的动机,这段历史看起来也就没有那么复杂了。

杨骏要当一手遮天的权臣,所以排挤司马氏宗室。

贾南风为了干掉杨氏外戚集团,所以就拉拢司马氏宗室,并以其中的两个王作为“炮灰”。

贾南风意图给晋朝换姓,踩破了司马氏宗室的底线,所以被反水干掉了,顺带死掉了一个太子。

太子之死、太孙之死,使得皇帝无后,由此引发了以“皇位继承人”为核心矛盾的宗室争斗,此即为“八王之乱”中后期的主旋律。

八王之中,血统远的想当权臣,血统近的想继承皇位,头铁的敢僭越称帝,胆肥的敢押皇帝上前线,铁憨憨的当炮灰,心机深的玩套路,没套路的玩无耻,无底线的拉外援......

虽是宗室血亲,但内中的争斗,又与世仇何异?

所以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在贾南风死了之后,羊献容在皇后的位置上几上几下;为何司马覃这个太子也是立了又废、废了又立、再立再废,最终死于非命。

因为对于“八王”这些野心家来说,这样的废立之事,其实就是自己在“皇储之争”中的实力体现,他们之间的战场,不仅在兵锋,也在朝堂,在东宫,在后宫。

总而言之,“八王之乱”可以说是没啥好鸟,如果一定要有,那司马乂可算一个。

0 阅读:26
拐蚂拐

拐蚂拐

后来,渐渐地没有了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