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歌手南京演唱会“票座不符”事件登上热搜,多名歌迷反映自己花580元在票务平台抢购的座位,开票后却被安排到380元区域的座位。对此,票务平台回复“渲染错误,搞错了”,引发歌迷强烈不满。
“搞错了”或许是偶然,演唱会门票引发争议确是常见情形,视线有遮挡但未事先说明、票价与位置不匹配、秒抢的票座位分配不合理等都是消费者普遍反映的问题,而此类问题的核心就是演唱会“盲盒座位”的销售模式。
所谓“盲盒座位”,即消费者在付款时无法自主选座,只能根据分布图选择某个价位的座位,系统在演出前一定时间内随机分配座位。而实践中,大多数演唱会开票时间往往在无条件退票期之后,这便意味着,消费者即使对座位不满意,也付不起退票的“沉没成本”,只能认栽。
这种“全凭运气”的售票方式,完全忽略消费者对演唱会观赏体验的合理预期和自主选择权。从当下看,是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漠视和侵害,从长远看,还会滋生黄牛倒票、内部预留好位置等不公平现象,不利于整个演艺市场的良性发展。
遭遇“遮挡位”,有的消费者无奈接受,也有人积极争取维权。一年前,梁静茹演唱会上海站,部分观众全程被承重柱遮挡视野,事后将主办方诉至法院。据法院一审宣判,主办方行为属于瑕疵履行,构成违约,判令主办方以阶梯式退票比例退还消费者票款。判决之后,一些主办方和票务平台开始标注“遮挡位”,同时,有的对瑕疵座位进行降价销售,有的预留一部分余票用于临时调换。这说明,消费者的坚持维权在倒逼行业进步方面起到积极作用,那些司空见惯的“行业潜规则”是可以被打破的。
如今,演唱会经济火爆异常,可谓一票难求,但这并不意味着主办方可以降低服务水平,甚至剥夺观众的合法、合理权益。“明码标价”是最基本的市场行为,主办方不仅要标示价格,还应当标示与价格密切相关的其他信息,在保证公众知情权的同时提供更多元的购票选择。
然而,单靠主办方的自觉行为是远远不够的,文旅、市场、监管、消费者协会等部门也要强化监管,督促主办方增加演唱会售票的透明度,确保消费者的各项权益不被侵害,并为消费者的合理诉求畅通维权渠道,让大家明明白白购票,开开心心观演,真正实现粉丝与偶像之间的“双向奔赴”。
作者:杨倩
编辑:天府一街小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