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连几年,SMG进行大刀阔斧的媒体改革。
握拳瘦身,重新组合,融媒行动......一系列媒体改革举措后,我们看到一个更团结、更精锐,也更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儿的媒体新旗舰。
而在这个元宵节,这艘SMG新旗舰,正在集体护送「新潮海派戏曲」的一次远航。
上篇:新潮海派戏曲的诞生文化是活物,戏曲亦如是。
有发展观才有生命力。「戏曲应该是怎样的呢?其实不同时代的戏曲概念,是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变化的」,《盛世良宵-2023幸福都市新潮戏曲晚会》总策划、SMG东方卫视中心总监助理、上海东方娱乐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昕轶说,「从唐代参军戏,到元杂剧,到明清传奇,戏曲一直与时俱进地走在时代文化发展最前沿」,所以,当中华文明发展到21世纪,戏曲也应该有当代之新潮、之演进。
由此出发,便有了这台立足于海派戏曲的新潮基因改良的文化探索。
「海派」,是它的基因原点。
立足本土,展现上海底蕴、海派气质,是贯穿整场晚会的腔调。
有沪剧名家的演绎,
有海上申音的流转;
有置景豫园灯会下的古典,
有复刻老上海场景的风情。
大到题材,比如《梅兰芳华》,传唱的是曾经在上海发生的,家国情与戏曲梦交融的作品,梅兰芳蓄须明志,傅希如复演重唱,植根于这片土地历史与戏曲的二重唱;
小到配饰,比如《金丝鸟》,主唱徐祥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男士西装流行双排扣还是单排扣多方求证文史专家,而他腕上引领男主角穿越的上海牌手表更是货真价实的古董货。
但是,海派不只是「本土性」的,更是「开放性」的,这是海派的精神,也是海派的气度。
因此,我们不仅在海派的舞台上,看到上海的演员,上海的戏曲,它还广泛接驳了京、昆、越、淮与不同音乐形式的跨界融合。
以戏为媒,进行一次不拘一格的戏曲文化大融通。
「新潮」,则是它的基因改良。
有主题性的新潮——
王昕轶介绍道,这次新潮戏曲的创作宗旨之一便是「接古通今」,将传统戏曲中最具有当代意识的部分表达出来,引起当代人尤其是当代年轻人的共鸣。
而「接古通今」的「秘钥」,就是共情。
皮黄新声《彼时·四郎叹》唱道,「儿在番邦十五载,常把我的老娘挂在儿的心怀」,「愿老娘福寿康宁,永无灾」,同的是异乡,共的是亲情。
著名剧作家、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罗怀臻对此高度评价:「它唱出了一种古今人的『共情』,从《四郎探母》的家国情怀通向了当下都市普通人的情感。当下我们很多戏曲创新还仅仅停留在形式层面,不解决最根本的内容问题。而《四郎叹》让我们看到了这种突破的亮点 ,具有当下感。」
以及,水磨新调《牡丹亭·山桃红》、海上申音《金丝鸟》、越与乐队《石头记》,共的是爱情;正宫雅调《梅兰芳华》共的是家国情;越歌双吟《灵芝缘》共的是知己情。电视剧《伪装者》编剧张勇也是一位著名戏曲编剧,她认为,「《灵芝缘》这个作品,人们可以从中看到爱情的美好、知音的难得,也可以有流光易逝、珍惜当下的感悟」。
有音乐性的新潮——
一种创作方式,是把经典作品进行大胆改编。比如作为沪剧经典作品的《金丝鸟》,就对其进行了音乐性上的大幅度改编。
另一种创作方式,则是把古典与现代进行大胆结合。比如《石头记》是越剧与R&B的结合,《彼时·四郎叹》是京剧与民谣的结合。
著名评论家、原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艺术处调研员方家骏认为,「这一次节目最大的亮点是出现《石头记》《彼时·四郎叹》等几首『戏意改编曲』。『耳熟能详』『脍炙人口』是一种主张,如何从老百姓熟悉或并不熟悉的戏曲唱段里萃取精华,唱出新意,唱出新的生命力,唱成流行曲,是更深的思考、更高的追求,也是目前戏曲环境并不好的情况下,对戏曲更有效的推广,它能让其中的戏曲元素受到更广泛的追崇,从而去追求原汁原味的戏曲。」
有视觉性的新潮——
镜头语言,运用了高级感的电影化拍摄;舞台呈现,则融入了流行化的唱演形式。
这两年在音乐节目中,「唱演」,成了一个新的时尚宠儿。而本次新潮戏曲晚会,则用电影感的唱演,来表现新潮戏曲的独特魅力。
比如海上申音《金丝鸟》,就是致敬了电影《花样年华》,相似的上海老式旗袍、相似的吃馄饨场景,演绎了一段穿越百年的「梦一场」;
比如《彼时·四郎叹》,演员李政宽首次携母亲同台演出,「灯光亮起,当我看到妈妈目光的那一瞬间,我突然觉得这不是在拍摄。这就是我。」
有结构性的新潮——
既有大结构的新潮,比如整场晚会没有传统主持串联,而是由九段古韵悠然的画外音进行结构,既出新又有古意。比如,在沪韵芳华《月亮代表我的心》前,画外音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好花,好月,好景,好时节。且共有情人,同享盛世月」,相比传统主持,更加一气呵成。
恰如方家骏所点评的,「大型电视综艺的戏曲节目,大多搞串烧,所谓『脍炙人口』的老段子多年不变。看似花团锦簇,然而在老百姓眼里越来越形同鸡肋。从本质看,节目制作者对戏曲的推广是缺乏热情、缺乏策略的」,然而本场新潮戏曲晚会另辟蹊径,「解说词诗意盎然,引人入胜,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也有小结构的新潮,节目之中也是有结构的,比如越歌双吟《灵芝缘》就用了年轻人喜欢的「穿越」元素,一个歌手黄龄置身的花繁叶茂的现代世界,一个越剧名家赵志刚置身的素净古朴的古风世界,通过一幅画,穿越两边天。
而能进行这样的新潮海派基因改良,其实是天时、地利与人和的三重结果:
天时,在于时代的赋能。互联网的发展,给予了这样时尚感的新潮戏曲表达,理解的土壤与发展的空间,它是符合年轻人审美、年轻化传播的。
地利,在于海派的沉淀。近30年前,上海广播电视台七彩戏剧频道在全国率先迈出了电视戏曲的步伐,目前也是全国唯二的专业戏曲频道。
人和,在于人本的精神。这台新潮海派戏曲晚会的创作理念,是在寻找新的艺术状态、新的技术手段与演员本人的精神契合。比如《石头记》把越剧与乐队结合,就是基于表演者张杨凯男个人表达,他自己喜欢搞乐队,如果换一个不喜欢乐队的其他人,就未必能做好。
下篇:新潮海派戏曲的征途而这样一番新潮戏曲的探索,无疑是有价值的。
既有作品价值——
一台晚会,九支作品。
不仅要以一台晚会的形式存在,还要以一个又一个独立戏曲作品的形式存在。这是在晚会创作之初,就已确定的核心思路。
所以我们看到每一个作品,都有为其量身定制的名字,沉浸歌舞秀《卖汤圆》、水磨新调《山桃红》、海上申音《金丝鸟》、正宫雅调《梅兰芳华》、越与乐队《石头记》、越歌双吟《灵芝缘》、皮黄新声《彼时·四郎叹》、音舞诗画《女儿情》、沪韵芳华《月亮代表我的心》。
每一个作品都有其独一无二的表达,独一无二的特质。甚至无法用传统概念套用,因为它在传统之上,还复合了新的视觉效果、新的人物形象、新的音乐表达,成为一个完整、新颖而独立的艺术创作,所以,每个节目都能作为独立的艺术作品流传下去。
也有传播价值——
越是全球化的时代越会有文化寻根。
其实这一代生活于全球互联的年轻人,比上一代、更祖辈的中国人,更有向传统文化寻根的动力。而戏曲作为千百年来,中国传统中的大众文化,是与西式大众文化形成对照、形成镜像的一条文化之根。
因此,这代年轻人,能在互联网上看到传统节目,不但是重要的,也是需要的。
还有启示价值——
这台晚会是以海派戏曲进行新潮改良,但是,也对其他戏曲形式进行了一定发展。而这样的文化探索,不但是对海派戏曲的新时代新演进有意义,对其他地方的戏曲,亦有借鉴作用。
恰恰因为这项工作意义的丰富性,所以,SMG才要举全台之力,进行有意义的传播:
一是向内传播。
通过上海都市频道,扎根上海本土观众。
作为在SMG新一轮媒体改革后成立的频道,上海都市频道这样一个年轻的频道,所担任的角色,是把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介绍给老百姓。
在过去的几年中,物质文明已经率先打出口碑,所以,精神文明更要成为发力重点。而这台新潮戏曲晚会,「新潮」的文艺特质与「年轻」的频道特质,恰恰形成呼应,由年轻的都市频道发起新潮的文艺主张,提供给老百姓艺术性的、创新性的精神文化生活服务。无怪乎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评委会副主任吴孝明会用「眼前一亮的精神文化大餐」来形容新潮元宵晚会了。
二是向外传播。
随着卫视上星、全国覆盖,我们更多见到的晚会,是要调合南北口味、全民需求的。
而这次新潮海派戏曲元宵晚会,却在做一次大胆的尝试——
让地方戏曲文化站上全国上星卫视的舞台。
这就是以东方卫视如今的全国覆盖性、国民影响力,更全面地塑造上海文化名片:既有国际化歌舞剧的本土创新,也有传统戏曲的新潮创新。它是一个多棱镜,折射出上海文化的多元性、多面性。
三是向圈层传播。
作为有近30年历史的、全国唯二的专业戏曲频道,七彩戏剧频道有一批戏迷拥趸。
在七彩戏剧频道高清化的改革之路上,一项工作重点,是对频道占比最大的戏曲珍贵资料、历史档案的修复,这是面对过去的保护;而新潮戏曲则是面向未来的拓新,这是频道的另一项重点工作。让戏迷朋友们,有旧时光的追忆,也有新时代的新意。
四是破圈外传播。
这次新潮戏曲元宵晚会,很重要的一个面向,就是向着年轻人破圈传播。
因此,SMG也整合了全渠道的小屏资源,既有东方卫视的视频号,也有上海都市频道的视频号(TV都市圈),还有SMG旗下的百视TV,进行多渠道分发。
其目的,就是尽量靠近年轻人、主动靠近年轻人,让他们能够被触达,能够被感召。
1号结语改革的目的,不只是被动地适应媒体环境变化而生存,而是主动地调整媒体策略而作为。
这就是我们在分析SMG的媒体改革,以及作为媒体改革浪潮中的产物——新潮戏曲元宵晚会——所能得到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