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熊雨田
渐行渐远
中国观众与好莱坞大片曾是彼此的救赎。
好莱坞在过去几十年的岁月里养成了中国几代影迷手捧爆米花和可乐的观影习惯,美式超级英雄和经典卡通也成为陪伴大家成长的精神偶像。现在的中国观众只凭几秒电影片头便能判断出自己将票房贡献给哪家巨头,梦工厂、迪士尼、福克斯、哥伦比亚、索尼、环球、华纳兄弟、亦或是派拉蒙。哪怕好莱坞系列电影已无法常看常新,哪怕某个超级英雄在国际市场惨遭滑铁卢,许多中国粉丝也会愿意去电影院撑场,弥补其因发挥失常丢掉的业绩。
阔别好莱坞一众大片3年的中国观众,在岁末年初盼来了「阿凡达」、「黑豹」和「蚁人」,虽然大家再次燃起了旧情怀,但也未能克制住吐槽声。时过境迁,好莱坞在中国的当下与未来,可谓举步维艰,内忧外患。
市场:中国已扶不起好莱坞票房好莱坞大片一直是美国商业电影的品牌标签,背后的几大电影制片厂几乎掌控着全球最尖端的影视工程技术和最主要的发行渠道,一直是国际高票房电影的主要来源。可以说,好莱坞电影影响着20世纪初以来全球的电影产业。截至2017年,好莱坞平均每年发行600多部英语电影,占据所有国家院线排片量的前三,票房收入稳中求高,秒杀各国本土出品和在其他地方制作的电影。
图片来源:Wikipedia
一部好莱坞电影在国际市场的票房总量,也时常能弥补其在北美票房的发挥失常。特别是为海外电影大开大门后的中国市场,更是成为为好莱坞票房兜底的保障。
中美早在2012年达成一项协议,明确了每年引入电影的配额,之后也适时地微观调控着好莱坞大片的准入,以填补本土电影供给的空缺,让好莱坞成为刺激中国电影消费经济的担当。在良好的市场和政策环境驱动下,中国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电影市场之一,与美国几乎等量。
图片来源:Raconteur
中国电影市场的全球票房贡献值日渐飙升,好莱坞电影在海内外的口碑和营收却直线下滑。比如2017年派拉蒙出品的《变形金刚5:最后的骑士》在北美市场遭遇滑铁卢,首映周末仅拿下6900万美元的票房,创下历史新低。最终是中国大体量的影迷拯救了变形金刚的命运,贡献出1.23亿美元,助攻该片成为引进片的天花板。
之后,好莱坞却不争气地屡次陷入口碑泥潭,疫情期间的生产和发行更是一蹶不振,全球电影票房贡献王者——中国影迷也难为其力挽狂澜。根据咨询公司 Artisan Gateway 的数据,好莱坞在中国的票房收入从2017年至2019年的年均28亿美元,暴跌至2021年的9亿美元,票房市场份额从30%-35%跌到12.3%。疫情前,在中国拿下最高票房的好莱坞电影为2017年的《速度与激情8》和2019年的《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分别为4.17亿美元和6.64亿美元,占影片全球总票房的大头,两部影片的票房总和便轻松超过了好莱坞2021年在中国市场的总成绩。
图片来源:The Hollywood Reporter
随后的疫情3年,中国有一半的院线停止营业、大批量电影选择暂停宣发,电影业在中国难有营收。《哥斯拉大战金刚》在2021年3月上映国内院线,虽然只赚得1.92亿美元,却成为当年中国票房第二高的好莱坞电影。2022年的票房更是惨淡,《月球陨落》《密室逃生2》和《精灵旅社4:变身大冒险》的总体首映周末票房仅为1260万美元,而他们依然是好莱坞中国票房的前三甲。索尼的《蜘蛛侠:英雄无归》在无法进入中国的情况下,全球总票房根本达不到预期的20亿美元目标。
直到2023年春节档,中国电影市场迅速复苏,二十世纪福克斯携《阿凡达:水之道》顺势归来,获得超过约2.2亿美元票房,让好莱坞取得了在中国市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未能达到的成绩,似乎看到了乐观的曙光。可没想到,迎来的却是打脸的悲剧。漫威紧接「阿凡达」,在2月上映《黑豹2:瓦坎达万岁》和《蚁人与黄蜂女:量子狂潮》,可惜票房与口碑皆呈现扑街趋势。
根据猫眼专业版的数据,截至2月18日晚22点30分,《黑豹2:瓦坎达万岁》上映12天,综合票房1亿元;《蚁人与黄蜂女:量子狂潮》上映2天,综合票房9562.6万元。在许多网友看来,《黑豹2》剧情过于沉闷拖拉,而《蚁人3》更是被诟病为剧本出自ChatGPT之手。
好莱坞在中国重震江湖的命运,已然举步维艰。其中之难,既难在好莱坞自身难突破内容瓶颈,也难在全球电影早已不是好莱坞一家独大的局面。
内忧:好莱坞让自己陷入创作雷区好莱坞早已努力突破着内容创作的瓶颈,用吸纳多元文化、主题、角色、视觉的方式来迎合更广泛的国际受众。
由于中国为好莱坞电影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市场,各家公司更是千方百计想要与中国建立良好的关系,有时会加入吸引中国观众的元素,甚至改变角色设定和故事情节,并分配外国演员担任次要角色。比如,传奇影业和环球影业与中国合拍的英语片《长城》,迪士尼面向全球观众打造的最新《花木兰》,梦工厂的《功夫熊猫》系列等等。
将中国元素放在电影中,增加在中国拍摄的场景,并满足中国制片或融资伙伴的要求,已成为了好莱坞电影的普遍现象。
图片来源:豆瓣
部分好莱坞制片厂也愿意根据中国的法律法规和文化价值观来修改影片。《加勒比海盗:世界的尽头》为进入中国市场,删减了一个中国海盗角色的时长,避免部分情节对中国形象产生负面刻画。
好莱坞似乎在这条路上尝到甜头,在添加中国元素的套路上乐此不疲,但他们并不是真正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很难正确自然地把中国元素融入到美式故事中,结果出现了弄巧成拙的场面。
最典型的便是漫威拟在2021年进入中国的《尚气与十戒传奇》,主角是一个极具魅力的亚洲超级英雄,但漫威所塑造出的人物形象充满了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即便是对中国元素理解到位,美国的制片人却擅长的是硬塞滥用,自作聪明地顺应中国民族主义的传统喜好,其中的不真诚都能溢出大屏幕。
此外,近几年小众文化和非主流价值观在全球范围内兴起,对市场环境具有高敏锐度的好莱坞电影也开始在彰显「多元包容」上下功夫,越来越过度追求所谓的「政治正确」。例如刻意增加LGBTQ+角色,以及过于明显的美国自由主义符号。但现实是,这样的操作反而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以中国还未批准引进的《奇异博士2:疯狂多元宇宙》为例,该片加入的新角色阿美莉卡·查维兹来自一个LGBTQ+家庭,有两个妈妈。作为漫威片史上第一位拉美裔LGBTQ+角色,阿美莉卡让影片赚足了噱头,也同时陷入了麻烦。
图片来源:豆瓣
好莱坞式的「政治正确」不止在中国水土不服,沙特阿拉伯、卡塔尔、埃及和科威特等一些中东国家也禁止《奇异博士2:疯狂多元宇宙》在本土上映,其中沙特阿拉伯官方曾明确要求片方删除影片中涉及LGBTQ+的内容,以符合当地的文化和宗教。有国际影评人甚至犀利抨击部分好莱坞电影将「扭曲的政治正确」发挥到了极致。
中国市场不仅因为文化不兼容的问题疏远好莱坞,而是电影市场遵循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规律,当好莱坞品质开始不敌后来居上的竞争者,美式商业大片也就自然不再被观众所青睐。
外患:亚洲电影让好莱坞不再独大好莱坞在中国电影市场的口碑光环正在被高质量的亚洲电影所继承,中国周边国家及中国本土电影在质量方面屡年取得国际电影节和票房的高度认可。这些电影在文化接近性上也更能够引起中国观众的深度共鸣,票房自然也就涌向了它们。
就海外进口电影来看,韩国和印度电影尤其匹配中国影迷的口味。
2019年以来,韩国电影《寄生虫》《米纳里》《分手的决心》《掮客》《小说家的电影》等屡获国际电影节奖项,虽然未登陆中国院线,但影片都在中国互联网上被热议。中国从2021年起开始增加韩国电影的进口和发行,韩国电影《哦!文姬》于12月空降中国大屏幕,成为2015年后首部登上中国大陆院线的韩国电影。在2022年G20峰会之后,中韩更是达成深化合作的共识,未来的文化交流将呈现明显的升温态势,韩国对中国的文化产品的出口量或将扩大。无论是在中国的电影院还是在流媒体平台,韩国电影、影视作品都将越来越受国民喜爱,激发实际消费。
图片来源:豆瓣
印度电影则持续在中国电影市场刷脸,并多次赢得可观的票房数据。
自2009年以来,中国引入的《三傻大闹宝莱坞》《摔跤吧!爸爸》《我的个神啊》《隐秘巨星》等电影让印度影星阿米尔汗在中国观众中获得极高的票房影响力。特别是他主演的《隐秘巨星》,在2018年来到中国后创下了超过7.47亿元人民币的高票房,占影片全球收入的60%,该片在印度本土的票房仅为8000万元人民币。
图片来源:豆瓣
阿米尔汗的成功为其他印度电影制片商在中国市场占取一席之地打下了受众基础。2017年在中国上映的《起跑线》取得了3.24亿元人民币的收入;2018年登陆中国院线的《小萝莉的猴神大叔》和《调音师》,票房分别为2.08亿元和2.83亿元人民币。这些宝莱坞出品均有着能赛过好莱坞大片的实力。
图片来源:豆瓣
好莱坞自然也意识到自己在中国市场的地位正面临着来自韩国和印度电影的威胁。不仅如此,美国电影人也看到中国本土电影的突飞猛进,2016年前后的中国电影在编剧和技术实力上已表现出能与好莱坞竞争的潜能。中国电影业近年来还一直在聘请来自好莱坞的专业团队,使得本土电影的质量在过去十年里猛追好莱坞。
伴随着中国电影质量的提高,其国际化、商业化运作程度也在提高,未来与好莱坞在国际和本土市场的竞争只会更加激烈。
1号结语好莱坞在中国近乎失宠暴露的是它在全球电影市场的尴尬处境。「强求政治正确」和「伪装文化认同」并不是任何电影取悦某族群观众,以换取经济收益的万金油。在全球文化百花齐放、相互包容的时代,只有品质过硬且与恰好与观众投缘的不卑不亢式电影才能收获掌声。
如果好莱坞依然顺应「政治正确」来进行创作,或者毫无新意地炒IP冷饭,终有一天会被全球市场抛弃。毕竟,作为已被国际认可的后起之秀,亚洲电影正在平衡着商业和文化价值的最大化兼容,确保电影的本质是「内容为王」的艺术作品。
留给好莱坞的时间,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