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年钟伟找到黄克诚,请求安排工作,黄克诚:你就安分守己待着吧

梅梅评历史 2025-02-19 16:46:57

“钟伟,你老小子真是忘了本!”

1980年,玉泉山疗养院,双目失明的黄克诚颤抖着举起手中的拐杖,指向钟伟:“没有毛主席带领你闹革命,你能有今天?”

钟伟意识到了自己的失言,沉默片刻后低声道:“老黄,你别生气,我错了。”

黄克诚渐渐平复了下心情,语重心长地说:“我们这一代人都是在毛主席的旗帜下成长起来的,毛主席思想是非常正确的,如果有人连这都不认同,那将来可是要吃亏的!“

闻听此言,钟伟深受触动,他立刻起身向黄克诚敬了一个军礼:“黄老,您的胸襟无人能比,我明白了,我钟伟听您的!”

作为“中国的巴顿将军”,钟伟是出了名的暴脾气、倔脾气,在战场上,他不止一次违抗上级的命令,但在黄克诚面前,他再大的脾气也施展不出来,这是为什么呢?

二人之间又发生过哪些故事呢?

战场上生死与共

1930 年, 19 岁的钟伟毅然投身革命,加入了红军队伍,成为了红三军团中一名普通的宣传员。

彼时,黄克诚已在红三军团中担任代理政治部主任等重要职务,他丰富的革命经验、卓越的军事才能以及坚定的革命信念,早已在部队中声名远扬。

这年10月,蒋介石在中原大战取得胜利后,迅速将矛头指向了蓬勃发展的中央苏区。他调集了 10 万兵力,任命江西省政府主席鲁涤平为 “围剿” 总司令,妄图一举消灭红一方面军,摧毁中央革命根据地。

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朱德的指挥下,采取了 “诱敌深入” 的战略方针。

红军主力主动东渡赣江,向根据地中部退却,寻找战机,钟伟所在的红三军团,在黄克诚等将领的带领下,也踏上了这场艰苦卓绝的反 “围剿” 征程。

12 月 29 日,国民党第十八师师长张辉瓒率领主力部队,大摇大摆进入龙冈地区,企图寻找红军主力决战,而红军早已洞察到了敌人的意图,黄克诚亲自指挥钟伟和战友们连夜埋伏在预定地点,就等着敌人自投罗网。

上午九点,双方正式交战,一时间喊杀声、枪炮声交织在一起,经过一天的激战,红军终于取得了龙冈战役的胜利,敌军第十八师近万人被歼,师长张辉瓒也被活捉。

这场胜利,既粉碎了敌人的第一次 “围剿” 计划、极大地鼓舞了红军的士气,也让黄克诚和钟伟,注意到了彼此。

黄克诚在指挥作战时,总能冷静分析局势,做出正确的决策,他的指挥风格和战略眼光,让钟伟由衷地钦佩。

而钟伟在战斗中,也毫不畏惧,时刻冲锋在前,他的勇敢和顽强,也引起了黄克诚的关注和赞赏。

在随后的日子里,钟伟和黄克诚继续并肩作战,参加了第二次、第三次反 “围剿” 等多次斗争,在黄克诚的悉心培养和引导下,钟伟从一个初出茅庐的热血青年,逐渐成长为一名屡立战功的“猛将”。

患难时刻见真情

全面抗战爆发后,时任抗大高干队支部书记的钟伟,一心想要奔赴抗日前线,与日军展开直接的战斗。

1939 年,钟伟的心愿终于达成,他被分配到李先念领导的鄂豫独立游击队,担任第3团政委。

钟伟的性格刚烈,行事果断,这种性格在战场上是他的优势,但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却容易引发矛盾,在一次战斗中,钟伟因战术安排失误,导致撤离阵地时差点让李先念陷入危险。

事后,钟伟对上级的批评心有不服,私下里与同志们讨论起军事和组织问题,这些举动无形中影响了部队的团结。

尽管李先念并未深究此事,但钟伟自己也清楚,他在鄂豫独立游击队已经很难再继续待下去了。

简单思考之后,钟伟就带着家人和少数亲信离开了鄂豫独立游击队。

他领着老婆、刚出生的孩子和警卫班,历尽艰辛,风餐露宿,昼伏夜行,边打边走,从湖北八面城五圣山一路来到了苏北阜宁。

在那里,他找到了自己的老领导黄克诚,黄克诚不仅收留了他,还让他担任了新四军3师10旅28团团长。

在当时,私自脱离部队是严重违纪行为,甚至可能被视为叛变革命,一旦被抓住,后果不堪设想。

但黄克诚相信钟伟对革命的忠诚,钟伟一定是遇到了无法解决的困难,才会出此下策。因此,黄克诚不仅没有责怪钟伟,反而还向组织积极说明情况,为他争取宽大处理。

后来,彭德怀也得知了这件事,在他与黄克诚的共同力保下,钟伟才免于军法处置,此后,钟伟一直跟随在黄克诚身边,南征北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钟伟与黄克诚又一同奔赴东北战场,钟伟在前线作战,黄克诚则负责建立东北革命根据地,为前线提供支持和保障。

1947年,钟伟担任东北民主联军第2纵队第5师师长,他的部队以“猛打、猛冲、猛追”的“三猛”作风著称,是东北部队中的头等主力师。

3月,东北民主联军发起了著名的“三下江南”战役,钟伟的部队奉命东进,配合主力围歼国民党军新一军。

然而,在3月9日,钟伟率部行至靠山屯西南时,侦察连发现了一支国民党军——第71军第88师的一个团,约1500人,正驻扎在靠山屯,准备撤退。

面对这一突发情况,钟伟意识到,这是一场意外的遭遇战,于是,他迅速召集部下商议。

政委和参谋长都劝他不要冒险,毕竟上级的命令是东进,擅自改变计划风险极大。

但钟伟深知,战机难得,一旦错过,可能再也找不到这样的机会了,他果断下令:“打!打对了,功劳是大家的;打错了,我一个人扛!”

傍晚18时战斗正式打响,就在双方激战正酣时,林彪的急电再次到来,命令钟伟迅速东进,配合主力作战。

面对上级的命令,钟伟没有丝毫犹豫,直接回电林彪:“我部决心在三小时内全歼靠山屯之敌,建议总部火速增派两个纵队西进,与我部对敌形成合围。”

林彪接到钟伟的回电后,意识到这场战斗的重要性,最终同意了钟伟的作战计划,并调派了一、六两个纵队加入战斗。

在钟伟的指挥下,第5师发起总攻,成功歼灭了敌军主力,俘虏敌军6600余人,取得了“三下江南”战役的决定性胜利。

这场战斗,不仅为东北战场的局势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也让钟伟的名声传遍了整个东北。

黄克诚在后方也带领广大军民干得如火如荼,他们的默契配合,既为我军的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也成为了我军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经过战场上的洗礼,钟伟与黄克诚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两人既是上下级,也是战友和朋友。

因此在1959年,黄克诚被撤销一切职务时,钟伟不顾个人安危,为黄克诚仗义执言,结果也受到牵连,因此被停职反省,蒙冤20年。

特殊时期的坚守与担当

直到1978年,黄克诚才重新回到工作岗位,担任中央纪委常务书记,之后,钟伟也得以恢复名誉,重新回到北京。

回到北京后,钟伟第一时间去拜见了老领导黄克诚,没多少寒暄,他开门见山地提出了自己的两个请求。

他首先希望能够重回部队工作。

在钟伟的心中,部队就是他的家,是他一生的归宿。

过去的 20 年,他被迫离开了心爱的军队,那种痛苦和失落始终萦绕在心头。

如今,他平冤昭雪,满心期待着能够再次穿上军装,回到那片充满热血与激情的战场,继续为国家和军队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向黄克诚诉说着自己对军队的眷恋,自己虽然年事已高,但身体依旧硬朗,而且有着丰富的军事经验,坚信自己还能在部队中发挥重要作用。

紧接着,钟伟又提出了第二个请求,那就是希望能住回自己曾经的住所。那套老房子,承载着他太多的回忆。

他想起自己曾经在院子里亲手种下的 30 棵桃树,如今应该已经枝繁叶茂,每年春天,粉色的桃花会开满枝头,那是他心中最温暖的画面。

他对黄克诚说,自己对那套房子有着深厚的感情,在外面漂泊了这么多年,就想回到那个熟悉的地方,度过自己的余生。

然而,钟伟的这两个请求,却都被黄克诚毫不留情地拒绝了。

对于钟伟想要重回部队任职的请求,黄克诚的心中满是无奈。

他深知钟伟对军队的热爱和忠诚,也认可他的军事才能。

但此时的军队,正处于新老交替的关键时期,面临着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任务。

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军队暴露出了干部年龄老化等问题,为了适应现代化战争的需求,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培养年轻干部成为了当务之急。

许多老干部都主动引退,为年轻干部腾出位置。

而且,钟伟的身份较为敏感,他之前的经历使得他在回到部队后可能会面临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这不仅不利于他个人,也可能会对军队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想到这些,黄克诚严肃地对钟伟说:“老钟啊,你要理解现在军队的情况,现在需要培养年轻干部,你就安分守己呆着吧。若再打仗,会去找你的!”

对于钟伟想要住回老宅的请求,黄克诚更是感到失望和生气。

他知道钟伟对那套房子有感情,但房子属于公有资产,绝不能因为个人的感情和意愿就随意分配。

在黄克诚看来,这种行为违背了原则,他用拐杖敲着桌子,严厉地对钟伟说:“钟伟啊,你都这么大年纪了,还是个老红军,怎么越老越糊涂,竟然把公家的房子当成了自己的私有财产!那是国家的房子,不是你个人的!你参加革命的目的难道就是为了一套房子吗?”

面对黄克诚的怒斥,钟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黄克诚又语重心长地向钟伟解释,在这个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提出这样的要求实在是不合适的。

黄克诚还提到,自己家的四合院也年久失修,常常在雨季漏水,但他始终坚持不搬,因为他认为国家资源应优先用于解决广大群众的住房困难。

钟伟顿时感到无比惭愧,当即表示放弃要回房子的请求。

黄克诚心里记挂着钟伟,而钟伟也无时无刻不为黄克诚考虑。

当时,黄克诚日夜操劳,为许多老干部恢复了名誉,但对自己的生活和待遇问题却显得不够上心,钟伟和洪学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决定上门提意见。

洪学智一进门就直截了当地说:“黄老,我们来给你提意见了!”

黄克诚微微一愣,随即示意他们坐下,准备认真倾听。

钟伟接着说道:“黄老,您为别人解决了那么多问题,可自己的问题却一直搁置,我们觉得不太公平。”

黄克诚听后,微微一笑,语气平和地说:“我是一个共产党员,当然要先顾集体、再顾自己。现在我有工作、有工资、有房住、有医生看,我还在乎这些做什么呀。”

他继续说道:“我们多少同志,死在了胜利前夜。我和他们相比,何其有幸!现在我能好好活着,已经如愿足矣。”

钟伟被黄克诚的胸襟再次打动了,他一再表示会好好听黄克诚的话,黄克诚摆了摆手,笑着说:“老钟,你这老小子,该骂就骂。”

说着,两人相视一笑,对这位老上级,钟伟是发自内心的尊敬和敬畏,也只有黄克诚,可以如当年一样“训斥”已经年届70岁的钟伟。

总结:

1984年6月24日,钟伟在北京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享年73岁。

临终前,黄克诚前去探望,他想起钟伟的家人:“老家还有亲戚需要照顾吗?”

钟伟摇摇头说:“儿子、3个孙子和2个孙女都在农村生活,他们都习惯了。”

钟伟一生清廉,从不为子女亲友谋取私利,他的儿子钟来良曾想在长沙谋个工作,但钟伟坚决拒绝,让他回家务农,他的小孙子钟社生复员后有机会留在哈尔滨工作,钟伟同样拒绝了,最后,钟社生只能和父亲一样回家种地。

钟伟身后几乎没留下任何财物,就连家中唯一值钱的电视机和冰箱,也被他当做党费上交给国家了。

得知此事后,黄克诚默默不语,良久才含泪道:“钟伟了不起,不愧是我们党的好干部!”

钟伟与黄克诚的关系,是一段跨越战火与岁月的深厚情谊,他们之间既有着战友生死与共的默契,又有着老一辈革命家对党性原则的坚守与坦诚。

他们的故事,是那个波澜壮阔年代里,革命军人忠诚与担当的生动写照!

0 阅读:0
梅梅评历史

梅梅评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