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娱乐圈中,大 S 和小 S 这对姐妹花无疑是极为耀眼的存在。
大 S 凭借《流星花园》中杉菜一角,成为了无数人心中的 “偶像剧女王” ,而小 S 则凭借《康熙来了》中犀利、别具一格的主持风格,成为了综艺界的 “当家花旦”。
姐妹俩在演艺、主持、时尚等多领域全面开花,粉丝也遍布两岸三地。
而在这对传奇姐妹花的背后,有一个人功不可没,他就是被称为台湾 “电视教父” 的王伟忠。
王伟忠独具慧眼,发掘并培养了大小 S,为她们量身打造节目,帮助她们在娱乐圈站稳脚跟。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打造了无数综艺神话的人物,竟来自一个特殊的地方 —— 眷村。
眷村,究竟是个什么地方?
它又如何孕育出了王伟忠这样的综艺奇才,进而影响了大小 S 的星途呢?

1949年前后,随着国民党败退台湾,约200万来自大陆各省的军人及家眷涌入这片土地,这对于原本人口有限、资源并不充裕的台湾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压力。
首先,住房就是一个头等难题,为安置这群“新移民”,眷村应运而生。
眷村在建设初期,条件极为简陋。
由于物资匮乏,时间紧迫,眷村的房屋大多是用竹篱、瓦片等简单材料搭建而成的连栋式平房,甚至还有一些是用泥巴围栏糊成,稻草做房顶、竹泥巴砌墙壁。
一到刮风下雨,屋内便会漏雨,居住环境十分恶劣。
若是遇到台风天,这些脆弱的住所顷刻间就会被风雨吞没。
之所以建设得如此简陋,是因为国民党政府宣称只是暂避台湾岛,随时会 “反攻大陆”,所以当时建设的眷村大多只被当做临时行营住所。

眷村大多建在军营附近,主要分布在台湾各地的中心城市及军事设施周边。
其中,台北市境内的眷村数量最多、分布最密,而眷户数则以高雄市(含原高雄县市)居冠。
例如,台北的四四南村、通化街眷村,高雄的左营眷村等都是较为知名的眷村。
而且,眷村的名字有时也能反映出军种,像陆军的 “陆光三村”,海军的 “海光一村”,空军的 “大鹏新村” 和 “凌云五村” 等 。
这些分布在台湾各地的眷村,成为了那个特殊时代的独特印记。

走进眷村,映入眼帘的是密密麻麻的房屋,这些房屋紧紧相连,间距极小。
根据白崇禧儿子白先勇在《台北人》中的记载,军眷家庭按人口数量被分为三等,每户占地面积分别仅为 29㎡、22㎡以及 16㎡。
这就导致眷村的房屋面积十分狭小,像徐乃麟在《康熙来了》中就曾透露,自己老家只有五坪大,换算过来大约是 16.5 平方米 ,一家 5 口人在这样的空间里生活,其拥挤程度可想而知。
除了条件简陋、狭小逼仄外,眷村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眷村的居民来自大陆五湖四海,他们带来了各自故乡的文化和传统,形成了独特的眷村文化。
眷村不仅是一个居住的地方,更是一个文化的大熔炉。
在这里,你可以听到东北的二人转、四川的川剧变脸,也可以品尝到山东的大馒头、上海的小笼包。
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文化和美食,不仅丰富了台湾的饮食文化,也成为了眷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来自不同地方的人们找到了共同的归属感。

像台湾知名歌星邓丽君的父亲邓枢,为了维持一家 7 口的生活,曾以沿街叫卖山东大饼、馒头、面条谋生。
这些来自不同地域的美食,在眷村这个小小的地方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眷村饮食文化,每逢农历新年,眷村的饮食文化更是展现得淋漓尽致。
各家院子里会悬挂着自家做的腌制美食,广东香肠、湖南腊肉、南京板鸭、金华火腿等,种类繁多,各有风味,这些腌制美食不仅是美味,更寄托着他们浓浓的思乡之情 。
眷村的存在,让当时的“外省人”及其后代在台湾找到了一种身份认同,他们在这里共同回忆过往的家乡生活,使得眷村里的人情味异常浓郁。
这种“邻居犹如亲人”的关系,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相互帮助,还体现在对彼此文化的尊重和包容上。
在眷村,无论你来自哪里,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如果你是北方人,可能会在某个冬日的清晨,被邻居邀请去吃一顿热气腾腾的饺子;如果你是南方人,可能会在某个夏日的傍晚,被邀请去品尝一碗清凉的绿豆汤。
这种人情味,不仅温暖了每一个眷村居民的心,也成为了眷村文化的核心。
在眷村这个特殊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们,从小就接触到多元的文化元素,这激发了他们对艺术的兴趣和创造力,王伟忠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1957 年,王伟忠出生于台湾嘉义眷村 “建国二村” ,他的家庭带着浓厚的眷村印记。
父亲王志刚有着一半满族血统,在军队中担任管发动机和卡车的士官长,母亲则来自河南洛阳。
在眷村这个独特的环境中,王伟忠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光,这里的生活经历对他日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伟忠从小就接触到来自五湖四海的乡音和文化,大榕树下长辈们讲述的家国大事和生活琐事,都成为了他日后创作的灵感源泉。
在空军眷村,阶级差异明显,飞行官、地勤军官和士官的居住条件和子女的教育环境都有很大差别,王伟忠所在的仁班,便是士官兵孩子的班级。
这种阶级差异让他从小就饱受其害,也塑造了他抵抗阶级、追求平等的性格。
18 岁时,王伟忠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中国文化大学新闻系,怀揣着全家凑出的两万块钱,他踏上了前往台北的求学之路。
在大学期间,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进入台湾电视公司实习,从此开启了他与电视行业的不解之缘。

起初,他在新闻节目策划领域崭露头角,善于巧妙地将社会现象融入综艺节目,以独特的幽默和讽刺风格吸引了观众的目光。
1986年,王伟忠迎来了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点,他为华视制作的带状综艺节目《连环炮》正式播出,节目以短剧单元为主,其中《每字一说》《中国小姐》等短剧,以黑色幽默的方式讽刺社会现象,开创了台湾综艺短剧的新风潮,凭借这部作品,王伟忠一举成名。
此后,王伟忠在综艺制作领域一路高歌猛进。
1996 年,他推出了综艺节目《我猜我猜我猜猜猜》,这档节目以其新颖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迅速在台湾乃至整个华语地区走红。
王伟忠不仅在节目制作上独具匠心,还展现出了非凡的星探眼光,他通过这档节目,签下了大小 S、阿雅、陈建州、谢依霖等一众后来在娱乐圈大放异彩的艺人,为他们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
在选艺人这方面,王伟忠有着自己独特的标准:“我看人从不看外表俊不俊,美不美,而是从他身上找可爱的特色,看他是不是聪明。”
从某种程度上说,王伟忠的这个标准是与眷村文化气质相契合的。

眷村文化,是一种很包容的文化,也是一种很务实的文化,在这种文化里成长起来的王伟忠,学会了尊重差异,理解多样性,也更倾向于寻找那些能够体现本土文化特色的艺人,而不同于传统明星的精致范式、在台北市民阶层长大的大小S姐妹,刚好就符合这个特点。
而且,眷村抱团取暖的生存哲学,也为台湾娱乐圈的“兄弟帮”、“姐妹淘”现象的出现提供了温床。
再加上,王伟忠是“眷村二代”,所以,他对眷村人也有着一种天然的亲近感。
在签约阿雅之后,阿雅的父亲曾嘱托王伟忠:“女儿交给你,拜托了!”
而王伟忠的回复是:“放心!都是眷村的孩子,我一定好好照顾。”

2004 年,王伟忠担任《康熙来了》的制作人,这无疑是他职业生涯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节目筹备阶段,他力排众议,邀请了风格独特、言辞犀利的蔡康永担任主持人。而蔡康永推荐小 S 作为搭档,这一组合最终成就了《康熙来了》的传奇。
在节目中,多才多艺的小 S 和知识渊博的蔡康永默契配合,围绕各种话题展开讨论,让嘉宾们展现出了真实而又独特的一面。
《康熙来了》一经播出,便迅速成为两岸三地观众喜爱的综艺节目,从开播到停播,持续了十多年,不仅捧红了小 S,也让无数观众记住了这个充满趣味和惊喜的节目。

除了上述节目,王伟忠还制作了《我爱黑涩会》、《国光帮帮忙》、《超级星光大道》等一系列知名综艺节目。
这些节目涵盖了不同的类型和主题,满足了观众多样化的需求,也进一步巩固了王伟忠在台湾综艺界的地位。
在他的精心打造下,这些节目捧红了一批又一批的艺人,成为了台湾娱乐业的重要支柱。
在眷村拆迁之前,王伟忠耗费五年时间拍摄了纪录片《伟忠妈妈的眷村》,用镜头记录下了父母、兄弟姐妹对眷村的深厚感情,以及眷村的生活百态和文化特色。

2012 年,他又与赖声川联合打造了话剧《宝岛一村》,这部话剧以三个家庭为主线,讲述了跨越 60 年的乡愁故事,展现了眷村人的生活变迁和情感世界。
《宝岛一村》自首演以来,已演出逾 400 场,收获近 60 万观众人次观看,魅力横扫全球华人世界,成为了一部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经典之作。
除了王伟忠,眷村还走出了许多知名艺人,如邓丽君、林青霞、费玉清等,他们在音乐、影视、主持等多个领域大放异彩,成为了台湾娱乐业的中坚力量。
这些艺人不仅在台湾地区备受欢迎,还在整个华语地区拥有广泛的影响力。
眷村,不仅托举起了大小S的成长,也成为了台湾娱乐圈发展的基石。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眷村的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曾经遍布台湾各地的 800 多个眷村,如今大多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它们或是被拆除,改建为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或是经历改造,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
在眷村改造的浪潮中,许多眷村的原有建筑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住宅小区、商业中心和公共设施。

这一过程中,眷村独特的文化和历史记忆也面临着被抹去的风险。
一些眷村居民对这种变化感到无奈和不舍,他们怀念曾经在眷村的生活,那些邻里间的温暖情谊和充满烟火气的日子,成为了他们心中难以磨灭的记忆。
然而,值得庆幸的是,台湾社会逐渐意识到了眷村文化的重要价值,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和传承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
许多地方政府和民间组织积极参与到眷村的保护工作中,通过立法、规划和资金投入等方式,努力让眷村的文化得以延续。
在台北,四四南村作为台北地区的第一个眷村,如今已被改造为 “眷村文化公园”。

这里不仅保留了部分原有建筑,还设立了文物展览馆,让游客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眷村的历史和文化。
晚上,这里还会变身小剧场,举办各种文化活动,成为了传承眷村文化的重要场所。
北投中心新村是台北保留下来规模最大的眷村建筑群落,部分房屋已完成修缮,作为展览室对公众开放。
这里的许多展品都是当年居民搬家时留下的旧家具、日常生活器具,真实地还原了眷村的生活场景。
运营方还计划对尚未修缮的部分进行整修开放,并新建一处参观者可以观赏触摸的露天小温泉,让眷村在保留历史文化的同时,也能适应现代游客的需求。

高雄市文化局推出的 “以住代护” 眷村保存计划已经走过了 9 个年头,今年更是升级推出了 “10 年驻村” 计划,堪称史上最大规模的眷村进驻计划。
该计划通过审查媒合书店、私厨、民宿等 17 户产业,将进驻左营建业新村及凤山黄埔新村,旨在让眷村保存从纯住家的私人维护使用型态,走向更多元具公众价值的用途,同时也为当地的青年创业提供了新的平台。
除了实体眷村的保护,一些与眷村相关的文化作品也成为了传承眷村文化的重要载体。
王伟忠的纪录片《伟忠妈妈的眷村》和话剧《宝岛一村》,以生动的影像和舞台表演,展现了眷村的生活百态和文化特色,让更多人了解到了眷村的历史和价值。
这些作品不仅在台湾地区引起了强烈反响,还在海外华人社区中获得了广泛关注,成为了传播眷村文化的重要窗口。

眷村,不仅是一个地理上的名词,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情感上的寄托。
它见证了台湾从一个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现代化社会的转变,也见证了无数人的梦想和奋斗。
尽管眷村的物理空间正在逐渐消失,但它的文化影响力依然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