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修身?为什么修身就是修心?什么是克己、克人、容人、容己

人之书 2024-03-18 12:50:00

什么是修身?什么是修心?如何修身?如何修心?为什么修身就是修心?

孔子所说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是修身吗?

修心于内里需要道德仁义礼智信,修身于外表需要法规与约束。修心需要内智,修身需要外法。

修字的含义是指整理、整治、兴建、锻炼等。修字的含义在本质上就是一种修理、整治、约束与限制。

修身修心的意思就是指:外在的身体行为,需要限制与约束;内在的心灵活动,也需要约束与限制。

人的行为,一方面需要自我内在的约束,另一方面也需要外在法则的规范与约束。这就是所谓的修身。

外在法规之所以重要,可能就在于很多人的自我约束力太差,无法实现内里的自我约束。

古人云:“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卑以自牧,含章可贞。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间,当养天地浩然正气,行光明磊落之事,克己,慎独,守心,明性,以克人之心克己,以容己之心容人”。

假如人人都能像君子一样,不欺暗室,光明磊落,克己守心,哪还会有违法的说法呢?

君子慎独,其实就是修心,就是对自我内在的自我约束与修持。

独,是独自、自己;慎,是审慎、小心。独,不是指孤独的就只剩下一个人了。

君子慎独,就是君子自己小心自己,自己约束自己,也就是君子自己把握自己,不必等到别人提醒和规劝。

常言道:“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君子慎独,卑以自牧,其实就是严以律己,也就是以克人之心克己。

既然已经克己守心了,为什么还要宽以待人呢?

因为如果不宽以待人,就很难真正做到克己。克己往往都是通过宽以待人来体现和实现的。

如果没有他人作为参照,人们很难发现自己是否得意忘形,是否克己。这就像人们很多时候都无法发现自己的行为是否对别人有伤害一样。

克人克己、容人容己。人们往往只知克人,不知克己;只知容己,不知容人。然而真正的修心,是克己容人,而不是克人容己。但是人们在本能上却是更倾向于克人容己。

人们为什么会本能地选择克人容己?而不是克己容人呢?

这也许是由于现实的羁绊,以及生活的负累,使得每一个人都需要拼命搏取自身的生存所需。从而无法合理地克己和容人。

当人们把别人都视作竞争对手的时候,自然就会选择严以待人。

当人们自身生存艰难,处境堪忧,丧失信心,濒临崩溃的时候,自然也需要宽以待己。

久而久之,人们就会逐渐迷惑自己究竟应该怎么克人克己?还有容人容己?

其实这四者都有各自不同的目的:

克己,是为了修心自牧,养一腔浩然正气;

克人,是为了提高竞争、摆脱自身濒临厥倒的生存处境;

容己,是为了挽救自身濒临崩溃的消极心境;

容人,是为了保持自身平静自然的祥和心态。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那些生活富足、得意忘形的人,那些没有生存危机的人,反而会迷失自我,反而会更加的纵容自己、更加的苛待别人。

如此一来,克人、克己、容人、容己的关系就彻底搞乱了。

其实修心的最好办法,就是克己容人。反之,破坏自我心境的最快途径,就是容己克人。

在通常情况下,纵容自己、苛待别人,不会有任何好处。

在本质上,容人容己是为了自己;克人克己,也是为了自己。可惜很多人却只是得到了一个为己害己的结局。把握一个合适的度,才是最重要的。

所谓修心,其实就是修身,二者本是一体,二者殊途同归。而外在的法律约束,其实就只是在人类社会之中,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行为准绳罢了。

因此,在本质上,外在的法规约束,与人们自身内在的修心修身等行为,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无论法规多么健全,它都无法真正触及到人们的内在心灵。外在的法并不是万能的,内在的心灵才是做人的根本。

所谓修身与修心,用八个字就可以全部概括——克己、克人、容人、容己。

古人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其实就是修心,就是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

每一个人的自我世界,都是由自身和身外两部分组成。身外是一整个现实世界,自身则包括自我身体、自我心灵,还有自我的视觉、听觉、触觉等。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在孔子看来,修身就应该从视觉、听觉、语言、行动等诸多方面去全方位修持。

每个人都有隐私,他人的隐私,不要去窥探,这叫非礼勿视;

谣言止于智者,以讹传讹的荒谬之言,不要去听信,这叫非礼勿听;

不信谣不传谣,未经证实的荒诞言论,不要去传播,这叫非礼勿言;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去觊觎,这叫非礼勿动。

一个人最终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好人或坏人,智者或愚者,完全由他们自身主动去看什么、听什么、说什么、想什么、做什么而决定。

所以孔子才会主张从视、听、言、动等诸多方面去修身养德、修心养性。

什么该看?什么不该看?什么该听?什么不该听?其唯一的依据与标准就是礼。至于什么是礼,只能每一个人自行判断。

礼是什么?

礼,就是一个人究竟应该怎么样做才能成为一个好人的总称。也就是做人所应该遵循的基本规则。

对于孔子自身来说,道德仁义礼智信的全部内容,应该都可以叫做礼。所以他才会著有《礼记》一书。

然而老子则把道德仁义礼明确区分了开来。

至于普通人,则可能大多都只是把礼视作了礼貌、礼仪、礼节等。

名可名,非常名。如此一来,人们便再也不可能真正理解孔子所说的礼。这也许正是封建统治者所真正希望看到的吧。

孔子推崇周礼,不仅是为了给世人树立一个修身养德的标准,也是为了给当时的社会指明一个治理天下的方向。

因此,孔子口中的礼应该是一个哲学概念,它的涵义极广,包含的内容也极为丰富。道德仁义礼智信都可以纳入其中。

几千年来,人们都是怎么修身养德、修心养性的呢?

个人认为:世人大多都没有明确的修身与修心的标准。一直都是朦朦胧胧、糊里糊涂。

在修身修心这一方面,谁也不敢说自己给出的,就是最好的。但也有很多人给出了自己的标准。

比如:修身以礼,便是孔子给出的标准。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诸葛亮给出的标准。

“君子之修身也,内正其身,外正其容”。这是欧阳修的说法。

“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这是荀子的话语。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这是王守仁的说法。

孔子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假如皇帝不修身,他也有可能亡国;假如乞丐去修身,他也有可能咸鱼翻身。这就叫“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每一个人都需要修身养德、修心养性。古圣先贤哪一个没有修身呢?

至于怎么修身?其实不过就是在自己的内心之中,认清和践行道德仁义礼智信而已。

换句话说就是:不失时机的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便是在修行。

当你在深入学习与理解道德仁义礼智信的时候,当你在克己容人的时候,其实都是在修身与修心。

修身是为了追求美,修心也是为了追求美。身心本是一体,修身就是修心。

至于怎么具体地修身?关键就在于你对道德仁义礼智信的理解有多少、有多深。

道是天规,德是命运,仁是博爱,义是正义,礼是规矩,智是智慧,信是信念。

道有道心,德有德心,仁有仁心,义有义心,还有礼心、智心、信心,它们合在一起就是七魄。

人有三魂七魄,三魂七魄皆是人心。人人皆可修心、皆可修身,修身先要识身,修心也要识心。

三魂七魄皆是心,视、听、言、动皆有身。

3 阅读:44

人之书

简介:域内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