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四十四章如何行道?什么是知足之道?什么是知止之道?

人之书 2024-03-22 09:34:37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厚藏必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这是道德经第四十四章原文。本章主要论述了得失之道,也可以叫存身之道,或者知足之道,知止之道。知足、知止,是行;所以也可以说本章讲的是如何行道。

知道、行道,就是知行合一。

什么是知道?什么是行道?

知,是思想认知、内心感知;行,是身体行动、现实行为。

闻道、明道,是知;

进道、夷道,是行。

关于道的一切,都可以划分为知和行两部分。这样才不至于迷茫与迷惑。

老子说:“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这是闻道。不同的人闻听大道、探闻大道之后会有不同的反应。

进道、夷道,都是行道。

行道需怀德。无德即失道。心中无德,便会失去真正的道。本章主要论述如何行道和得道,也就是得失之道。

人如何才能得道,而非失道呢?

人若想得道,就必须知足、知止。

也就是说,要想得道,就必须明白自己应该向哪个方向努力?应该往哪个方向前进?并且还需要明白什么时候应该停止?什么时候应该停下?

万事万物都是在不断转化的,假如不知道停止、停下,只知埋头向一个方向前进,不知道抬头重新确定一下方向,则很有可能会走进死胡同。

所以,行道就必须知足、知止。也就是所谓的知进、知退。

人的一切认知最终都是要为现实服务,为现实行动服务。也就是“知”道要为行道服务。

人若想真正行道,一方面需要知足、知止,一方面需要心中怀德。这两个方面都可以看成是一个人真正行道前的准备。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意思是说:对于一个人来说,与自己最密切最亲密的东西是什么?自己最为贵重的东西是什么?自己最应该害怕的东西又是什么?

自己最亲密的东西是名与身;

自己最贵重的东西是身与货;

自己最担忧的东西是得与亡。

名与身相比,更应该亲近哪一个呢?身与货相比,更应该增益哪一个呢?得与亡相比,更应该担忧哪一个呢?

人更应该爱惜自己的名声,还是更应该爱惜自己的身体?

人应该追求让自己的身体更强健,还是让自己的货物更多?

人更应该考虑取之有道、获取新的,还是更应该防止亡失已有?

“甚爱必大费;厚藏必多亡”。

意思是说:名与身相比,身与货相较,得与亡相衡,无论选择哪一个,都一定是“甚爱必大费,厚藏必多亡”。

也就是说,过度在意名声不好,过度爱惜羽毛也不好;贪得无厌不好,吝啬、一毛不拔也不好;

只要过度追求某一方面,都必然会带来巨大的损耗和远超平常的消耗。

有得必有失,有利必有弊,厚藏必多亡,甚爱必大费,其实它们都是一个意思。都是要辩证地看待问题,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相生相克。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得与失,利与弊,藏与亡,爱与费,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知足与知止,也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

知足,是前行;知止,是停下。

假如人生都能明白自己应该往哪个方向努力,也明白应该什么时候停下,那么还能有什么样的人生,可以比这更精彩呢?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所以,知足,知道自己应该往什么方向努力,就不会再有人可以对你指手画脚,也不会再有人可以对你羞辱。

懂得什么时候应该适可而止,懂得什么时候应该停下,就不会遇见真正的危险。自然也就可以长长久久、平平安安。

后世之人常说:知足常乐。

知足常乐的意思,其实已经与老子所说的知足的意思略有不同。

知足常乐的意思更倾向于懂得满足、懂得放下,从而让自己变得更轻松、更愉快。它的涵义反而更接近于知止的意思。

其实,只要初心不改,停下原来也是要向前。如此一来,知足就把知止的意思也包含了进去。

道德经本章主要是告诉我们如何行道。行道必然要:知所前进、知所停止,知所选择、知所轻重、知所得失。

行道需怀德,需有知——知足、知止、知亲、知多、知病、知爱、知费、知藏、知亡。如此才能真正做到遵道而行。

甚爱必大费,有利必有弊,过犹不及。

0 阅读:47

人之书

简介:域内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