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一位老人虚弱地躺在病床上,床边围着四个人:庆亲王、醇亲王、袁世凯和溥仪。
这位老妇人正是慈禧太后。
她已经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但神志依然清楚,正有条不紊地安排着帝国的未来事务。
光绪皇帝去世后,慈禧太后也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她虽然躺在病床上,却仍在处理光绪的后事。就在同一天,慈禧发布了一条重要的命令:
我病情严重,恐怕难以康复。从今以后,所有军政事务都由摄政王负责决策。如果遇到特别重要的事情,需要请示皇太后意见的,由摄政王当面请示后执行。
当天下午五点整,慈禧太后也停止了呼吸,按照传统习俗换上了入殓的寿衣。
对于光绪皇帝的死因,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看法是,光绪的去世纯属意外,与慈禧太后无关;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光绪是被慈禧所害,慈禧在临终前的种种布置,其实是她早有预谋的体现。
对于光绪皇帝的死因,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他突然去世,属于意外事件;另一种说法则是慈禧太后害死了他。
根据这个结果,我们可以确定不是第一种情况,而是有人故意这么做的。
我们凭什么认定这事是慈禧干的呢?
慈禧去世前曾发布过一条命令:让溥仪继承皇位,并指定醇亲王载沣担任辅政大臣。
光绪去世前两天,慈禧就把溥仪叫进了宫。换句话说,光绪还在世的时候,慈禧就已经把未来的接班人给安排好了。
所以有很大可能,慈禧早就知道光绪会死。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光绪和慈禧接连去世,背后肯定有不可告人的秘密,这些秘密很可能与慈禧临终前做的那些安排脱不了干系。
【一.精密的政治图画】
一直以来,大家对慈禧有个错误印象,认为她只是个只顾自己的政客。确实,慈禧这人挺自私的,但她也不是完全不管大清朝的前途,多少还是为国家的未来着想过。
戊戌变法那会儿,慈禧太后对光绪皇帝的人马毫不留情,几乎把他们全收拾了。等到八国联军打进来,慈禧自己这边的人也折损得差不多了。
然而,袁世凯当时通过低调行事,逐渐发展成了一支对朝廷构成威胁的政治军事力量。面对这样的局势,光绪皇帝孤立无援,他一个人能应付得了吗?
慈禧的每一步棋都精准地拿捏住了朝廷的要害。朝廷内部派系林立,单靠光绪一个人根本撑不起这个局面。
但溥仪毕竟年纪还小,他能比光绪更有靠山吗?有的,他的父亲——摄政王载沣,就是慈禧特意为他找的靠山。
要是没有载沣,掌控朝政的军机大臣庆亲王就会成为溥仪皇位的最大威胁。但载沣当上摄政王后,庆亲王就动不了他,反过来,摄政王也拿手握大权的庆亲王没办法。
不过载沣作为摄政王,权力在众王之上,如果利用年幼的皇帝来发号施令,确实会构成不小的威胁。慈禧太后早就想到了这一点,所以她安排了隆裕太后作为制衡。按照慈禧的旨意,载沣做出的重要决定,必须得到隆裕太后的批准才能生效。
载沣作为摄政王,虽然名义上是众亲王中地位最高的,但实际上处处受到掣肘,根本做不到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隆裕太后实际上只是个用来制约载沣的工具,真正的大权并不在她手中。慈禧临终前拟写诏书时曾明确表示:"我多次垂帘听政,都是被局势所逼,实在是无奈之举。"
表面上看,这句话说的是自己,实际上是在讲隆裕太后。她并不想让隆裕太后真正掌权,所以慈禧在诏书里明确表示,重要事务由摄政王做主。也就是说,隆裕太后顶多能反对,但做不了主。
慈禧巧妙地在朝廷中搭建起各方势力平衡、相对稳定的政治格局。尽管清朝没过多久就走向灭亡,但她临终前的这番政治布局,确实让人不得不佩服其手段高明。
【二.慈禧对光绪的深切忌惮】
慈禧做出这些政治布局,背后有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她对光绪皇帝心存戒备。
光绪从小就被慈禧推上皇位,成了她掌控朝政的工具。虽然光绪不像同治那样叛逆,但也没让慈禧少操心。特别是他发动戊戌变法后,闹出了不少乱子,差点动摇了慈禧的权力根基。
慈禧把光绪关在了瀛台。在那段日子里,他闲得发慌,反而迷上了修钟表这门手艺。
即便让慈禧在瀛台修理钟表,她也不会愿意——因为戊戌变法的事情,她早就动了心思,想要废掉光绪皇帝,重新立一个皇帝。
就在这个时候,慈禧遇到了让她头疼的事。各国开始插手大清的事务,接连质问她为什么不把权力交给光绪皇帝。
慈禧对外统一口径:皇上身体抱恙,无法处理朝政。
然而,外国人们却“热情”地派来了医生,打着“探访病情”的旗号。
外国人对光绪皇帝印象更好,因为他们觉得光绪在维新变法中展现出了开放进步的态度,相比之下,慈禧太后就显得思想保守、不愿改变。
光绪年纪尚轻,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外国人对他的健康状况格外"上心"。
尽管外国医生主动提出为光绪诊治,慈禧太后却坚持不让外人插手,执意要由清朝御医来负责皇帝的病情。
左看右看,还真发现了不少问题。1908年,光绪皇帝得了感冒,结果病情越来越重,最后在慈禧太后去世的前一天撒手人寰。
光绪在1908年生病这事肯定是真的,但他这次得的病,和太医之前诊断出的那些毛病估计没啥关系。再看那些记载他病情的医案,里面有不少夸大其词的内容。
从医疗记录来看,光绪皇帝的病情是逐渐恶化的,看起来并不像中毒的症状。但奇怪的是,这与我国专家得出的"砒霜中毒"的结论完全对不上号。
说白了,光绪的那些病历记录很可能是假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光绪治病的时候,慈禧太后盯得很紧,每一步都由她最信任的奕劻亲自监督。
慈禧为光绪挑选的大夫本身没啥问题,是江苏巡抚推荐的名医陈莲舫。但关键出在给光绪看病的方式上,这个过程确实存在不妥之处。
光绪看病时,像个不会说话的人,没法自己告诉医生哪里不舒服,全靠慈禧在旁边替他说明,他自己最多也就嗯啊两声应付一下。
按照当时的规矩,医生给光绪看病时,连看看舌苔这样的基本检查都不允许。所有病情都得由慈禧太后口述,医生只能把把脉,其他什么都不能做。
医生给光绪看病时,连他的舌头都不让看。
整个事件里,光绪皇帝几乎没怎么说话,只是偶尔插上一两句,真正做主的还是慈禧太后。大夫们也只能按照慈禧的意思,给出治疗方案,开几张药方了事。
这种看病的方法,能看出啥门道来呢?
关于光绪皇帝的死,早在1904年就有人提前预料到了。说这话的是清朝外务部右侍郎伍廷芳,他在和日本公使内田康哉聊天时明确表示,光绪肯定会在慈禧太后之前去世。
他给出的解释是,一旦慈禧去世,那些曾经依附于她的官员和太监肯定会倒霉。不过,这种推测认为光绪会被官员太监害死,其实不太靠谱,毕竟这些人不太可能绕过慈禧的势力去干这种事。
除了这些,还有一个人也揭露过害死光绪的计划,他就是常年跟在光绪身边的翰林院侍读学士、负责记录皇帝日常的恽毓鼎。
这本传记里提到过这么个故事——
十月初十那天,正好是慈禧太后的寿辰,也是光绪皇帝去世前的第十一天,光绪帝曾率领满朝文武前往慈禧的寝宫向她行礼问安。
此时的光绪皇帝,看起来身体状态很不错。他扶着太监的肩膀,轻松自如地活动着筋骨,完全没有生病的迹象。
慈禧不肯见光绪皇帝和朝中大臣,只让人带话:皇上已经病得起不来床,不用见了。
光绪听到这番话,顿时吓得浑身冒冷汗,愣在那儿一动不动。他明明身体好好的,慈禧却非说他“病得起不来床”,这话里话外听着就不对劲,好像藏着什么危险。
这一切,都被站在他身边的史官恽毓鼎详细写进了日记里。
好了,现在我们完全可以确定,光绪皇帝是被慈禧太后害死的。那么问题来了,慈禧太后为什么非要把光绪除掉呢?
这事得从光绪皇帝这个“钟表修理师”讲起。
光绪当上修表匠后,反正也没别的事干,就整天鼓捣钟表。时间一长,屋里堆满了修好的钟表,而且一个比一个走得准。
光绪的钟表其实暗藏深意,它象征着慈禧永远追不上光绪的脚步。等到光绪熬过慈禧的那一天,慈禧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
慈禧一时兴起,决定去看看光绪,便踏进了他那间摆满各式钟表的大房间。屋里钟表琳琅满目,声音也各不相同。她一进门,耳边就响起了一阵此起彼伏的钟声,声音久久不散,萦绕在她耳边。
光绪戴着手表,象征着慈禧再也追不上他的步伐。
一听到这声音,慈禧的眼神立刻变了。她似乎看到光绪在笑,那笑容像是在嘲笑她即将到来的结局。是啊,慈禧再强大,毕竟已经老了,还能活几年呢?而光绪却还年轻,虽然现在被她囚禁着,但等到她死后,光绪会怎么报复她呢?
此刻,慈禧心中不由得生出一丝恐惧。掌握权力的人才能决定历史的记载,一旦光绪掌权,要对付她简直易如反掌。
【三.慈禧毒死光绪的用意】
慈禧防备光绪,不只是怕自己百年之后出乱子。
慈禧那时候可能压根没觉得自己会死,也不想死。这一点从她选了个三岁小孩溥仪当皇帝就能看出来。
很明显,慈禧选择年幼的溥仪继位,就是为了更好地掌控大权,这种手段她早就用惯了。同时,她让载沣当摄政王,而不是直接让他做皇帝,其实是在给自己继续垂帘听政留后路。
但这里又出现了一个疑问:既然是为了方便慈禧掌控局面,为什么还要大费周章地找一位摄政王呢?其实道理很简单,当时的慈禧可能已经意识到自己年事已高,对朝政的掌控力不如从前,所以需要有人来协助处理政务。
这么一看,慈禧除掉光绪的原因就说得通了。她要是没法继续掌权,总不能让光绪来接手朝政吧?就算她硬是把光绪打压下去,可全国各地还有那么多支持皇帝的人,对付这些人肯定特别棘手,搞不好还会像戊戌变法那样,有人想把她抓起来。
慈禧如今已不复当年,对这类事情会更加小心。类似的情况在历史上并不少见,比如武则天晚年,朝中大臣就趁着她对朝政掌控力下降,迫使她立李显为帝。
要防止这件事发生,唯一的办法就是除掉光绪。就这样,光绪被下了砒霜毒死了。慈禧太后从此高枕无忧,再也不用担心了。
光绪去世后,慈禧更不会让载沣坐上皇位。尽管载沣一向顺从,但他已经长大成人,一旦登基,慈禧担心难以掌控。因此,她选择让载沣担任摄政王,这样他的听话反而成了优点,事事都得向慈禧请示。
这样,慈禧就能稳稳当当地掌控全局了。
慈禧当时已经病重卧床,或许她自己也意识到时日无多。既然如此,为什么她还要坚持对光绪下毒手呢?
这种局面下,光绪非死不可,因为他对慈禧的怨恨,已经深到无法计算的地步了。
【四.深藏于光绪内心的报复之意】
光绪心里一直憋着股劲儿,只要时机成熟,他肯定会找慈禧算总账。
光绪刚出生没多久就被送到慈禧那儿,慈禧把他当亲儿子一样养大。但她这么做可不是因为真心疼爱,而是想让光绪离不开她。
光绪渐渐长大,慈禧对他的规矩越来越严,把他管得死死的。光绪见了慈禧就得跪着,慈禧不开口,他都不敢起身。不过,光绪心里一直渴望自由,也想要维护自己作为皇帝的尊严。
光绪17岁时,他经历了一次刻骨铭心的羞辱,这种感受深深印在了他的记忆中。
那年,光绪刚满17岁,正值青春年少,这一天对他来说,不只是成亲那么简单。
按照清朝的规矩,一旦成婚就代表已经成年,皇帝就能亲自处理朝政了。
在这个不寻常的时刻,光绪尽管明白慈禧仍在背后紧紧掌控着他,内心却难掩激动。从今天起,他的权力将更上一层楼,即便是最亲近的太后,也不好再事事插手了吧?
这天,慈禧太后让光绪皇帝见识了她的厉害。
慈禧对光绪说,这五个人选他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喜好决定,看中谁就把如意赐给她。话虽如此,但光绪看到这五人站成一排,站在最前面的正是他的表妹、慈禧的侄女叶赫那拉氏。
这摆明了就是在施压和强迫。光绪皇帝打心底里反感慈禧太后的假惺惺,根本不愿意主动挑选这个女人,所以找了个借口推脱,说还是让亲爸爸您来决定吧。
然而,慈禧太后却故作大方,摆出一副宽容的姿态,暗示光绪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光绪一狠心,壮着胆子,居然把玉如意送给了德馨的大女儿。
慈禧猛地朝光绪厉声喊道:“皇上!”她的眼神冰冷刺骨,让人不寒而栗。
这一口酒下肚,光绪心里对慈禧的畏惧再次被勾了起来。他硬着头皮,阴沉着脸把玉如意交给了叶赫那拉氏。至于德鑫家的大女儿,慈禧二话不说,直接就把她打发走了。
这次选皇后,光绪皇帝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感到屈辱。原本他满怀希望,以为可以大展宏图,开启一个全新的时代,结果慈禧太后一盆冷水泼下来,让他明白自己依然是那个被操控的傀儡,君臣关系丝毫没有改变。
光绪皇帝刚刚开始亲自处理朝政,心中充满了雄心壮志,绝不愿意轻易放弃。他下定决心要奋起抗争。
但眼下的光绪根本不是慈禧的对手,连选谁当皇后都做不了主。满肚子火没处撒,他只能憋屈地用最软弱的招数来抗议——死活不肯跟皇后同房。
你能决定我娶谁,但你能插手我家里的事吗?
从那时起,光绪皇帝变得越来越不服管教,想要自己掌权的心思也越来越重。正因为这样,他后来搞起了戊戌变法,结果被慈禧太后关在了瀛台。
不难想象,光绪被慈禧压榨到这种地步,等她一死,肯定会狠狠还击。
我们可以学学武则天是怎么干的。
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展现了非凡的政治手腕和过人的胆识,少有人能及。然而,即便是这样一位强势的统治者,在临终前也做出了妥协——主动放弃了皇帝称号,恢复了自己作为唐高宗李治皇后的身份,她一手建立的"武周"王朝也随之烟消云散。
为啥会这样呢?
她心里其实也明白,如果自己以反叛李唐王朝的身份死去,那些古人特别看重的祭奠和供奉,她是肯定享受不到的。
就算李显心地再软,依然认她这个娘,武则天也心知肚明,那些大臣们肯定不会放过她。等她一死,他们肯定会对她大加指责,李显被这么一挑拨,十有八九会翻脸不认她。
武则天很有智慧,与其背上危害李唐王朝的骂名,不如主动让位,这样还能以皇后的身份享受后世的祭祀供奉。
慈禧虽然没当上皇帝,但她的处境和武则天差不多,肯定也会操心死后祭祀的事。再说慈禧对光绪的态度,跟武则天对李显相比,一点都不逊色。
慈禧心里清楚,如果自己去世,光绪这个对她心怀怨恨的人肯定不会让她好过。为了保住自己的身后名,她必须让光绪先走一步。
这么一来就说得通了,为啥慈禧会挑溥仪当皇帝,让载沣做摄政王。这些人不但不会威胁到慈禧的统治,还会拼命保住她的地位。毕竟慈禧的地位稳了,他们的位子也就坐得牢靠。说白了,维护慈禧就是在维护他们自己的利益。